书城军事博弈兵法
33668500000050

第50章 防御(4)

结果,德国以此为由,发动新的攻势,一举侵入乌克兰、白俄罗斯,并威胁到彼得格勒。苏俄政府虽然紧急动员人民进行了抵抗,终因力量悬殊,难于阻止德军的进攻。在残酷事实面前,苏联布尔什维克中央大多数同志理解了列宁的主张。而1918年3月3日德军却更加骄横,对不平等协议的条件更是层层加码,俄国最后丧失了12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6200万人口,32%耕地,26%铁路,33%工厂,75%煤矿,还要支付60亿马克的战争赔偿。布列斯特的和约对苏维埃俄国来说是一个不幸的和约。但是由于这个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俄国摆脱了战争,赢得了暂时的和平,争取到一个喘息的机会。苏维埃政府正是利用这一时机,加紧国民经济的恢复,建立和扩大了红军的队伍,为后来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白匪叛乱,巩固新生的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1918年11月,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苏维埃政府马上宣布废除布列斯特不平等和约。苏维埃政府使用“欲取先与”的韬晦之计,以短暂的屈辱换来了最后的胜利。

在近代,军事家毛泽东在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时,在战略上就多次成功地运用了“欲取先与”的谋略。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与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欲将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毛泽东还以“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的比喻,通俗、生动地诠释了“欲将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结果,全党全军在毛泽东这一谋略指导下,夺取了多次反围剿的胜利。在1946年6月,国共全面内战爆发时,当时国民党有430万总兵力,统治着3亿以上的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全国所有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加上接收了侵华日军100万兵力的装备及美国大量军援;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人,解放区人口只有1亿多,装备远不及国民党军队,加上解放区大部分地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反动封建势力远未肃清,后方也不很巩固,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显而易见。毛泽东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在1946年7月20日为党中央起草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提出:“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欲取先与”的谋略,主动放弃了一些城市,在战争头4个月,国民党部队占领了解放区150余座城市,表面上看人民解放军把一些城镇让给了敌人,但实际上却给敌方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分散、削弱了敌军的机动兵力,使我军更能在大踏步运动中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又经4个月的作战,至1947年2月,人民解放军就歼灭了国民党部队的有生力量41万余人。国民党军队随着有生力量被歼与战线延长,深感兵力捉襟见肘,已经丧失了全面进攻的能力,只能被迫采用重点进攻的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统率的国民党军队更是损兵折将,节节败退,直至被毛泽东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的红旗插遍全中国。刘亚楼大将对毛泽东“欲取先与”的谋略运用赞为伟大的第一步,认为毛泽东的“欲将取之,必先与之”作战方针被大家认识和接受,保证了反“围剿”战争的胜算。足见“欲取先与”在军事家心目中的地位。

在商战中,为了赢取市场,被市场接纳,不少商战也巧施“欲取先与”的策略。先给予一定的投入,花费一定代价,等待时机,创造条件,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约翰?D.洛克菲勒于1872年创建了美孚石油公司,在19世纪9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把目光瞄准了中国数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为了打入中国市场,让中国数亿人口将原来使用菜油灯的习惯改为使用煤油灯,美孚石油公司也用起了“欲取先与”的营销策略。美孚石油公司定制了大批精美的美孚煤油灯,然后在中国城乡开展一项免费赠送“美孚煤油灯”连带少量煤油的大规模促销活动。许多城乡百姓家里都无偿得到一盏精致的美孚煤油灯和少量煤油。许多百姓拿去试用后,古老的菜油灯与美孚油灯的亮度不可同日而语,深深被美孚煤油灯的亮度吸引住了。当壶中煤油耗尽后,欲罢不能。为了追求光亮,即使多花点钱,也愿意再去煤油零售店购买煤油。长此以往,使用煤油灯照明成了广大百姓日常消费,美孚煤油成了日常生活必需品。从此,美孚煤油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美孚石油公司以付出很少的代价,就改变了中国人民照明的习惯,保证了煤油在中国消费大行其道。美孚石油公司从此也在中国大把大把地赚钱,这是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欲取先与”的营销策略运用成功的范例。

说到股市,又是怎样运用欲取先与的策略呢?我们常说,股市风云变幻,阴晴莫测。股票市场没有只涨不跌的行情,也没有只跌不涨的市道。涨跌互见,波浪式向前,永远是股市运行规律。即便是老谋深算的投资者也有马失前蹄被套的时候。作为投资者不可能每次都抄到底部入市,也不可能每次在顶部卖出。我们期望的是能够做到相对低点入市,相对高点卖出,也就是许多人所说抛开甘蔗头尾,只找中间那段最好吃的吃。以这样理念操作,当你在相对低点入市时,行情可能还要向下再探底,这就需要付出一点代价,投资人的资金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缩水,但是,这样短暂付出却是为了下一上升浪股票价格升高获取丰厚利润。在2008年的股市行情中,上证指数一年时间狂跌近70%,从2007年10月16日高点6124点至2008年10月15日跌破2000点关口,收盘报1994点。

号称亚洲最赚钱公司的中国股市第一权重股——中石油,从2007年11月5日开市当天最高每股48.62元,跌至2008年11月4日每股仅10.22元,一年跌去3/4,跌破了每股16.70元发行价。股市中又一次出现了跌破净资产的个股。破发、破净的局面在扩展。中国股市下跌的幅度已经超过了引起全球股市下跌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股市下跌幅度的3倍。股市已失理智,市场为此而震惊,投资者显得愕然,小股民更显得急躁无奈。面对此情此景,主流媒体也开始坐立不安。各大证券报、财经类报刊,甚至国家级电视台均在呼吁管理部门出手救市。在这种人心思变的环境下,若是头脑冷静下来稍作分析,凭着相信监管部门不会冷漠人民利益损失的信念,及时抓住机会,即使在2000点左右投入不是底,但下跌空间已是很有限,而上升空间却是远远大于下跌空间,此乃胜算的概率很大。不出所料,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为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到位,2008年11月初开始,我国的股市逐渐回暖,上证指数从最低点1680点,不断上升,至2009年上半年,股指收复3000点位置,半年的时间,让秉承“欲取先与”策略抄底的投资者,获益匪浅。

8.5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源自中国道家的思想文化。韬光是收敛自己光芒之意。养晦是指注重内心世界的修炼,将自己处于不显眼的低调位置。在《晋诗?慕容垂载记》中有“但时来之运未至,故韬光俟奋耳”的语句。其意为:“因为时局的发展机会还没有到,所以隐蔽起来等待机会奋出。”《左传?成公十四年》中“有志晦”的词句。其意为:“越是志向远大就越要深藏不露。”此也可理解为谦卑的优良品质。来自《旧唐书?宣宗记》,原文为:“历太和会昌期,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其意也是:隐藏才能,不使之外露。将“韬光养晦”演绎成计谋后,则特指将自己真实战略意图隐藏起来,伺机而起的一种战略战术。这是弱势一方为了保护自己,向强势群体示弱,而图谋奋起的谋略。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吴国夫差“韬光养晦”,励精图治,打败越国勾践,报了杀父之仇;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遭受羞辱,反过来“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灭了吴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打败了楚国,成了南方的霸主,又趁着越国国丧、勾践刚继位之时,出兵攻打越国。可是,越国国难之时,反而人心齐整,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抗击吴国的入侵。战中,吴王阖闾中箭受伤,率兵败退,不料年事已高,经不起折腾,竟一命呜呼!临死时,他向继位的夫差反复嘱咐:“不要忘记越国杀父之仇!”夫差对父王的嘱咐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让人站在宫门两边提醒:“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之仇吗?”夫差应答:“不敢忘!”如此经过两年多,吴王夫差在伍子胥与伯嚭的辅佐下,国力大幅提升。夫差眼看时机成熟,亲率兵马去攻打越国。越国的范蠡大夫与文种大臣面对杀气腾腾的夫差率兵攻城向勾践建议:“避其锐气,守城不出。”但勾践仍然陶醉于两年前战胜吴国的兴奋中,不听劝阻,坚持出兵与吴国拼个死活。结果吴越两军在太湖一带交锋,越军大败,勾践带了5000残兵败将逃回会稽,又被追来的吴军团团围住。

勾践在危急之中向范蠡讨计,范蠡告诉他,“事到如此,只有赶快派文种去吴王营内求和。”文种探得吴国占据要职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之徒,特准备了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吴王面前美言。伯嚭收了巨礼后,果真劝说吴王接受越国投降求和。而吴王夫差一心想羞辱勾践,不顾伍子胥反对,竟答应了越国求和,但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做一个贱民。勾践忍气吞声应允,被迫住在吴国已故阖闾坟墓旁边的一间石屋里,从事喂马的奴仆工作,每当夫差坐车外出,就帮夫差牵马。一天夫差生病了,勾践为了取得吴王信任,毛遂自荐要为他治病,但夫差不让他接近。勾践不放过这个机会,通过品尝夫差的屎来诊断他的病,再开药治好其病。此事让夫差心生感激,认为勾践已经真心归顺,就放勾践回越国。勾践回越后,唯恐安逸生活消磨了志气,每天饭前必尝一口挂在门口的猪胆,还自问一句:“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又撤去席子睡在柴草上,自己亲自耕种,让夫人带头织布。并让范蠡主管训练兵马,文种主管国家其他事务。

自己还经常深入民众,访贫济苦,听取民声,立志改变弱国地位。但在与各国交往上,始终摆出一副唯唯诺诺的战败国样子,不断进贡珠宝贿赂吴王,麻痹其警惕性;赠送西施美女,消磨夫差精力,让其不问正事;赠送木料,供吴国兴建宫殿,耗费其财力、人力;还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借吴王之手杀害了吴王重臣伍子胥。勾践经过卧薪尝胆,艰苦奋斗,越国国力不断增强,而吴国夫差却沉湎于酒色,国力不断衰弱。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趁夫差去黄池会盟,偷袭吴国成功,后越国又再次发兵攻吴,夫差每战皆败,自杀身亡,吴国被越国吞并。这则春秋史料,既记述了吴王夫差“韬光养晦”,报了勾践杀父之仇;也记述了越王勾践“韬光养晦”,甘愿受辱、卧薪尝胆,反过来又将吴国灭亡,报了亡国之耻。“韬光养晦”无疑是弱势一方图谋反击的良策。

三国时也有一则“韬光养晦”的典故。据《三国演义》书中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章节记述:曹操生性多疑,总认为周围有人要向他夺权,要暗杀他,就连平日料理他生活起居的侍卫也成了他的怀疑对象,被曹操杀了!曹操对刘备更是防范有加。一日曹操摆下筵席宴请刘备。席间,曹操询问刘备当今天下有哪些英雄?试探刘备有无与他争夺权力的野心。刘备列举了当时叱咤风云的一些名人,就是不提自己。而曹操却用手指着刘备后又指着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大吃一惊,把手中拿着的匙箸都惊落在地上了。好在当时雷声大作,天将大雨,刘备从容弯下身体将箸重新拾起来,口里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亦笑道:“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刘备将听到曹操把他也称为英雄而落箸这件事巧妙地掩饰过去了。自从有了曹操这句话后,刘备为了避免曹操起疑,防止曹操设计对他谋害,就在自己下榻之处的后园种菜耕耘,还亲自浇灌,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当时关羽、张飞对刘备的行为也很不理解,曾经责怪刘备,“兄不留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刘备对关、张回答:“此非二弟所知也。”刘备就是以“韬光养晦”之计麻痹了曹操对他的警惕,终与曹操分庭抗礼,成就了三国鼎立之势。

14世纪末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侵占了包括阿尔巴尼亚在内的整个巴尔干半岛。

192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还将阿尔巴尼亚贵族后裔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掳至该国京城亚得里亚堡作为人质。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看到乔治表现顺从,为了将乔治?卡斯特里奥彻底变成他们的忠实奴仆,又给他更名为土耳其种族斯坎德的名字,还给他优厚待遇,将其送到军事院校学习。在斯坎德毕业后,苏丹又赐以“培”(该国的封建军衔)的称号。后来,人们就将乔治?卡斯特里奥蒂称为斯坎德培。对此,斯坎德培在土耳其苏丹面前一直谨言慎行,在表面上装出对土耳其苏丹感激不尽,总是信誓旦旦毕生要为土耳其苏丹效力。时至1438年,斯坎德培也已在奥斯曼土耳其度过了15年,斯坎德培在苏丹面前从来没有丝毫不忠的表现,因而也渐渐取得了苏丹的信任。苏丹为了更好地控制阿尔巴尼亚,决定派斯坎德培回阿尔巴尼亚担任克鲁亚城的苏巴什(军事行政长官)。斯坎德培到任后,以公开官职为掩护,秘密派出心腹到全国各地串联,准备力量,等待时机,赶走土耳其侵略军。

1443年秋天,土耳其军队入侵匈牙利战争失利,多瑙河前线战事吃紧,苏丹连忙派出增援部队,并命令斯坎德培率骑兵同去增援,克鲁亚城的防务交由土耳其其他的部队。斯坎德培当机立断,于1443年11月3日夜,趁着土耳其主力部队入侵匈牙利时后方空虚,发动反抗土耳其侵略军的起义,歼灭了接管克鲁亚城防务的土耳其军队,宣布阿尔巴尼亚国家光复、独立。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二世闻讯,坐卧不宁,深为震惊,万万没有想到,一直在身边15年表现驯服的斯坎德培,原来所有的忠诚的表现,都是“韬光养晦”的计策。他为自己失察而懊悔,急忙派出阿里巴夏率领2.5万军队前去镇压,却不料又被斯坎德培设计的伏兵痛击,2.5万名官兵全部被歼。苏丹穆拉德二世不肯罢休,一直记恨有朝一日要让斯坎德培偿还血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