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比较研究
33671500000001

第1章 序言

由西北民族大学贾东海教授主编的《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比较研究》一书,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67种重点图书之一。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我深感欣慰。我通读了一遍写作大纲和书稿,认为内容很有特色。全书各章密切结合中外学术界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50多年来民族工作的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见解。这有助于对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现谨就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提出自己的一些初步看法,供大家讨论、指正,并作为本书的序言。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综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的民族理论,他们都是个开放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三者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由于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三者又尽显各自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的各种固有矛盾日益尖锐、激化,伴随着工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和一系列工人革命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展开,迫切需要对工人运动和民族问题做出回答。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经过实际体验,参加工人运动并进行了科学的思考研究,开始了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活动,同时对伴随着社会总问题而来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历史的唯物主义的阐述。他们首先从批判德国的唯心主义者在犹太人问题上的错误人手,写下了《论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同时他们把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起来,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深刻阐述了私有制是造成民族压迫、民族剥削的根源;论证了“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自由的”;“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同时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民族解放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是人类解放的必备条件等。这一切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立中而产生的,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也迎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列强瓜分世界的暴行,迫使其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列宁深刻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特征,揭示了民族问题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趋势,建立了列宁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完整的理论创新体系。列宁在《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关于民族政策问题》、《论民族自决权》、《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关于民族平等和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草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等著作中,论证了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问题超出了民族国家的范围,变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世界性问题;提出了各民族的完全平等,各民族拥有自决权,反对联邦制,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提出了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的联合和相互支援以及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思想,开创了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完备的学说,制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民族纲领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先后在《社会民主党怎样理解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论民族问题的各种倾向》、《反对联邦制》、《关于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的报告》、《论民族问题的提法》、《党和国家建设中的民族问题》、《论列宁主义基础》、《再论民族问题》、《论民族主义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等著作中,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就民族的特征和定义,现代民族的形成,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和民族关系,关于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以及东方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对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等等问题,做了深入的阐发、补充、发展和创新。

刚刚成为历史一页的20世纪是一个伟大壮丽的世纪,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社会发生剧烈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华各族人民奋起斗争并取得历史性进步的伟大时代。20世纪中国所取得的重大进步和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毛泽东邓小平的名字分不开的。20世纪前半叶,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任务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胜利完成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个任务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邓小平、江泽民等的领导下已全面启动并为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这里值得一叙的是20世纪前半期,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系统的理论,阐述和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周恩来的《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等著作中,论证了关于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反对两个民族主义的思想;创造性地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提出了关于民族地区建党、建政、建军,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新型民族关系的理论;关于帮助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理论;关于注重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各族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论证了完善民主法制,使各族人民真正平等及真正享有自治权的理论;提出了坚持德才兼备,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思想;提出了把经济建设摆在民族工作首位,通过改革开放和国家的大力扶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理论;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两个离不开”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提出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以及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等。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把民族理论的创新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新境界。

二、如何把握好今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上述可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不断创新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说明,是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观察、处理民族问题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民族纲领、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我们认为,今后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必须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学习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也就是要坚持以客观事实作为认识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从主观愿望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民族工作中继承和发扬我党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必须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民族问题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民族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也不同,处理的方法就不同。例如,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应当看到民族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等民族特征也依然会长期存在,所以社会主义时期不是民族消亡时期,而是民族繁荣发展时期。对待民族特征尤其是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还应当从物质生活和经济基础上找出其形成和存在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列宁说得好:“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因而在处理某些历史遗留的民族矛盾、民族纠纷以及民族摩擦和民族冲突时,必须弄清这一问题的历史过程和造成这一问题的历史根源,从而找出科学的处理办法和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历史都源远流长,文化异彩纷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优秀历史遗产和优秀传统,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的文化经济比较发达,有的相对落后。为此必须辩证地、具体地处理这些问题,从实际出发,承认不平衡,找出差距,切记不可“一刀切”,更不能生搬硬套或照抄别国、别地区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有从纵向总结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从横向立足中国、考察外国、总揽世界的思路,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全面叙述毛泽东民族思想和邓小平民族理论两大理论成果的贡献。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世界联系中国,成功联系挫折,现实联系历史,现在联系未来等五种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世界联系中国目的在于考察世界,借鉴外国,指导中国;成就联系挫折目的在于“吃一堑,长一智”,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找出教训,克服“左”的和“右”的倾向,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现实联系历史目的在于探索,找出因果关系,制定科学决策;现在联系未来目的在于开阔视野,豁达胸怀,增强预见性,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必须增强政策观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党的民族政策是国家各种政策的一部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并进一步对这一理论有所创新和发展,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在钻研原著上下苦功夫,把握它的基本原理,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弄清它的科学体系,学会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处理问题。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当前民族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和科学的解释、处理。

为了增强政策观念,提高执行政策的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要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做到“心中有数”,每个领导干部和实际工作者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毛泽东教导我们说:“实际工作者须随时去了解变化着的情况,这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也不能依靠别人预备的。所以,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创新民族理论,调查研究的工作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三、谈谈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思想交流中,常用的一种思维和表达方式。人们为了认识和表达清楚一种事物的缘由真相,是非善恶,寻求同异,往往采取比较方法。在学术研究中,比较方法几乎是与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同时发轫。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时,就将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前诸社会形态进行过比较。在研究古代社会时,把古代东方和西方进行过比较。马克思说过:“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它历史时期相比较。”我们知道,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史》等光辉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用比较方法研究问题的典范。在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著作中,也大量地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创立,更为科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把毛泽东的民族思想与邓小平民族理论相比较,这也是当前学术界方兴未艾的热点。

江泽民同志早就说过,民族、宗教无小事。当前尤其应当注意到,国际反动势力从来没有放弃敌视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阴谋,他们利用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对我实施渗透和挑衅,我国周边的“三股势力”(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宗教主义)也时有袭扰、破坏,对我国边陲社会稳定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放松警惕。民族研究绝不能脱离现实去研究。我们应当按照邓小平的教导,理论要结合变化着的实际,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问题。众所周知,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特征就是以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实际和新发展。因此,我们要按照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来学习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民族理论,从而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