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煤炭产业经济研究
33674600000013

第13章 煤炭产业组织的演变、现状与评价中国煤炭产业组织演变历程(1)

中国煤炭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主要经历了恢复时期、大规模基本建设时期、。

旧中国的主要煤矿多数分布在华北、东北和华东的山东、安徽两省。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发展,这些煤矿陆续由各解放区人民政府接管。据不完全统计,到1949年,新中国共接管了约40个煤矿企业、200处矿井和少数几个露天矿。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煤矿,除开滦、抚顺、淮南、焦作、阳泉、淄博和枣庄等少数几处之外,绝大部分煤矿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加上战争的破坏,基本上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1949年,中国煤炭原煤产量仅为3300万吨,新中国的煤炭事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恢复生产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十分重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建设和发展。1949年10月,成立了燃料工业部。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旧煤矿进行了改造。首先改革了采煤方法,把落后的穿洞式、高落式采煤方法,改为新的长壁式采煤法,同时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充实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能力。1951年5月,燃料工业部公布了新中国第一个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技术保安试行规程》(草案)。同年9月,燃料工业部又成立了安全监察局,加强了煤矿生产的安全工作。经过3年多的努力,到1952年年底,采用新采煤方法的煤矿比重按产量计算已达735%,大部分矿井实现了机械通风,有32处矿井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国营煤矿已有83%恢复了生产,全国煤矿的年生产能力迅速增大到7000多万吨。在全面恢复生产的同时,在东北地区有重点地开始了新矿井的建设,先后开工建设的新矿井和露天矿共17个,设计能力1251万吨。

2煤炭工业大规模基本建设时期(1953~1957年)

1953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人民生活提供必需的煤炭燃料,并保证钢铁工业对炼焦洗精煤的需要,煤炭产业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矿区,对矿井进行适当的改建或扩建,扩大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为增大煤炭生产的后备力量,重点建设了平顶山、包头、潞安等一批新矿区,拉开了煤炭产业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序幕。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煤炭产业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555亿元;开工建设新矿井194处,设计生产能力7537万吨;建成投产矿井205处,设计生产能力6376万吨;恢复矿井38处,设计能力1134万吨;改建扩建矿井103处,净增生产能力2536万吨;新建和恢复洗煤厂24处,年处理原煤能力2275万吨。这5年中建成投产的新井设计能力,超过了旧中国从1878年到1942年64年间形成的矿井总生产能力。

在“一五”期间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同时,又对煤矿的整个生产环节,如生产准备、采掘工程、井上和井下运输、通风安全、地质测量、生产组织管理以及生产技术进行了改革,大大提高了采煤机械化程度。1952~1957年,联合采煤机(康拜因)、截煤机、风镐、爆破落煤的比重由491%提高到了963%,减少了笨重的生产工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全员效率由1952年的0661吨/工提高到了1957年的0978吨/工。与此同时,煤炭工业开始建立科研、教育机构,造就了一批煤炭工业生产建设的专业技术力量,并为国家钢铁、电力、运输等重要工业、交通部门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和原料,奠定了新中国煤炭工业的初步基础。

3煤炭工业第一次大调整(1958~1965年)

1958年,中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煤炭工业“二五”计划安排的生产建设指标是,到1962年,原煤产量达到19亿~21亿吨,5年内新井建设规模9000万吨。这个计划还未最后确定,1958年就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大跃进”,从而打乱了煤炭工业“二五”计划进程,煤炭工业的正常发展遭受挫折。

在“大跃进”的“左”倾思想影响下,煤炭工业出现了高指标、乱指挥、说大话、说假话的浮夸风,提出在“大跃进”的3年内,开工建设的矿井设计生产能力达32419万吨,经过核实,1963年仅为3268万吨,并造成采掘关系失调,巷道和设备失修,基本建设资金极大浪费。从1960年5月起,全国煤炭产量持续大幅度下降。1961年上半年,中国煤炭工业不得不进行第一次大调整。

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首先压缩了煤炭基本建设规模,停建和缓建了一批项目,把煤矿建设规模由1961年年初的568处、设计能力18468万吨,压缩到1962年年底的88处、设计能力4042万吨;并先后停建了100多个洗煤厂、机修厂和化工厂等。其次,对生产矿井的采掘比例关系进行了调整,以保证重点煤矿生产能力和产量计划,同时把主要力量也放在简易投产矿井的补套和老矿井的开拓延深方面,对矿井巷道维修和设备维修也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经过几年的努力,煤炭工业调整取得显著成效。1962年,基本实现了基本建设规模的压缩。由于保住了重点,1961~1963年间,每年仍然有500万吨生产能力的新井投产,到1963年,全国煤炭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1958~1965年8年间,开工建设新矿区40个,建成投产新矿井423处,设计能力11831万吨,并发现了兖州、济宁等一批重要的隐蔽煤田。这一期间,煤炭工业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包括推行质量标准化、矿井正规循环作业、合理集中生产以及在煤炭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4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

1966年,正值中国刚刚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之时,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经济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煤炭工业也经历了一场浩劫。

“文革”对煤炭工业的破坏,首先表现为煤炭产量的大幅度下降。部直属煤矿的原煤日产量最低降到20多万吨,不足计划产量的1/2。

在“文革”带来种种困难的局面下,煤炭干部、职工仍然坚持煤炭生产,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挖掘老矿井潜力,取得了一定成效。1972年,当时的燃料化学工业部决定把综合机械化采煤作为煤炭工业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调集了一批生产、科研专业技术干部,开展了综采技术协作攻关,经过3年努力,研究成功了适合不同工作面条件和不同结构类型的3种液压支架及其若干关键部件,装备了第一批试验综采工作面,并达到了预期的技术经济效果。与此同时,引进新技术发展煤炭生产,从英、法、德等国进口43套综采设备,从此,开始了中国采煤技术从普通机械化发展到综合机械化的进程。从1973年开始,煤炭工业连续8年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100~120个开拓延深工程项目,这是十年动乱中煤炭工业自觉调整采掘关系和水平接替的一项重大决策。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煤炭工业在动乱的最艰难时刻,基本保证了全国重点行业钢铁、电力、交通运输和城镇人民生活的用煤需要。

煤炭工业基本建设也在“文革”动乱中复苏奋进,工作的重点是“大三线”建设和“扭转北煤南运局面”。煤炭工业的“大三线”包括西南、西北10多个矿区。西南煤炭基地主要是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西北煤炭基地是贺兰山的石炭井、石嘴山、乌达、窑街、三道岭以及渭北的铜川、蒲白、澄合、韩城等矿区。“大三线”建设规模占“三五”计划期间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总规模的305%,改善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布局。与此同时,为实现“扭转北煤南运”的设想,煤炭工业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江南9省进行了大规模地质勘探以及煤矿基本建设,历时10年,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家投资建成矿井295处,设计能力3936万吨,还建成一批地方、集体开办的小煤矿,使江南煤炭产量有了较大增长。不过,10年的江南煤矿建设,证明江南煤炭资源在储量、分布和开采条件上均劣于北方,盲目套用北方煤田开发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对此,煤炭工业也付出了巨大代价。1973年,煤炭工业基建队伍又挥师北上,加强了淮南、淮北、兖州、邯邢4个矿区的重点建设,很快收到了明显效果。

1966~1976年的10年间,中国原煤产量增长了922%,新建成720处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036万吨,产量平均每年递增3000万吨。但是,十年动乱对煤炭工业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是非常严重的,并遗留下不少后患,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煤炭工业的第二次大调整。

5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2年)

1979年,煤炭工业严重失调,一是基本建设的规模、速度同煤炭产量的增长不协调,出现了新老矿区、新老矿井接替脱节现象;二是有些矿井采掘关系失调;三是安全欠账比较多。针对这种情况,煤炭工业进行了第二次大调整。在“既要保证国民经济调整对煤炭的需要,又要搞好煤炭工业本身的调整”的指导思想下,实施了“稳产调整”的调整方针,即在全国煤炭产量稳定在6亿吨的基础上搞好调整。为此,采取了稳产调整和分类指导的办法。到1981年年底,国营重点煤矿的96处采掘失调矿井已调整好65处,同时,也补还了一些安全、生活设施方面的欠账。在调整期间,全国煤炭年产量稳定在62亿吨以上。到1982年7月,煤炭企业整顿工作由以调整为中心转到了以整顿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过调整和整顿,煤矿基本建设规模有所扩大,采掘关系走向正常,安全工作和职工生活福利有了较大的改善,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调整和整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煤炭工业自1980年开始,首先在单项和局部上进行改革探索,继而对中国煤炭工业进行全面的改革。

单项改革主要是,在基本建设方面,实行了包建制和招标投标制,把煤矿建设投资由原先的国家直接拨给施工企业改为拨给建设单位,建立了经济责任制;在劳动工资方面,实行了吨煤工资包干;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了产量和财务包干,层层建立起经济责任制;在煤炭销售方面,实行产销目标管理的体制。在单项改革的基础上,1984年,煤炭部为贯彻国务院关于企业扩权的十条决定,提出了国营重点矿投入产出总承包方案,并于1985年1月正式开始实行。

投入产出总承包方案的实行,使煤炭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到1991年,原煤总产量达1084亿吨,国有重点煤矿原煤全员效率达1259吨/工,井下采煤机械化程度达686%,其中,综合机械化程度为376%;巷道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为688%。地方煤炭产量60680万吨,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558%。1977~1985年,累计利用外资17亿美元;从国外引进综采设备100套、掘进设备100套以及部分选煤、开采设备,建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矿井。

6市场化改革时期(1993年至今)张宝明:《中国煤炭工业改革与发展》,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