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金刚经、心经“是”注——佛教哲学的本体论
33684400000032

第32章 “是”是无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①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②,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③①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须菩提的这一发问本身就意味着须菩提不敢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思入“无”,总认为“是”应该是点什么。换句话说,须菩提把所问的东西本身变成了它的反面。同时也透露出须菩提的哲学家精神,当听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时,也要追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是“无”。

②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直接论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反映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一种人们可以像对待工艺性和技术性知识那样直接学到的知识。

③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永真式定义。通过这一三段论,“无”就成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唯一规定。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非在否定意义上(无所得)的一种无,它只是不能从主观中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带来任何规定的内容,也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能以感性来直观或表象,它只是思维的对象、产物和内容,是自在自为的,是存在着的东西的理性,是戴着事物之名的东西的真理”(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17)。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是本身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空洞的抽象,一个神秘之域。

【译文】

须菩提问佛:“世尊,佛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吗?”

佛回答:“是的,是的,须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任何规定,这也是它的唯一规定。”

【评析】

前已论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教的最高理性智慧,但最高理性智慧是什么?人们也许认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被得到、被说和被想,一直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该是点什么。本品须菩提的提问便代表着大多数人的认识。也即是说,须菩提希望佛陀告诉大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而佛陀却明确告诉须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什么,同时也否定了他自己得到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的认识。也即认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能像知识那样由表象的描述、定义、公式来传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是一种思想性的产物,只是一个可思想的世界,是最内在、最本质的灵魂。正因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了什么,它才是真正的存在。

佛陀在本品所说的,与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自序”中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处。维特根斯坦说他已最后地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但只是表明了“所得是如此之少”。而佛陀则是“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所以,在佛经中,佛陀一直告诉他的弟子们,他没有隐藏着什么。而本品也可以看作是佛教哲学承认有本体存在,但又说不出它是什么。也等于说佛教哲学提出了它自己所不能回答的问题,即所谓形而上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