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金刚经、心经“是”注——佛教哲学的本体论
33684400000048

第48章 六

三世诸佛①,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①三世诸佛:指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切智者。

【译文】

古往今来的一切智者,都是通过解构传统形而上学而认识到形而上的最高理性智慧。

【评析】

第六节论述了般若波罗密的结果。因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纯思,纯思是对各种具体思想成果的“思”,在各门科学之后的“思”。所以,“依般若波罗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便指出了佛教哲学教人们通过般若波罗密走上思的道路,即叫人们去思。但佛陀没有给出纯思的定义,让人们通过学习这一定义就懂得怎样去思。佛陀只是教人们通过般若波罗密走上思的道路,只是要求人们去思,只是叫人们去思。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要知道什么是思想,只有自己去思想。只有走上了思想之路,才能知道什么叫思想。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提出,意味着佛教哲学把思引入了哲学,使佛教哲学成为一门为了思辨的科学。同时又不把哲学叫做哲学,而只叫它为“思”。二千多年后,海德格尔也把哲学叫为“思”。再有,般若波罗密具智慧之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最高之义,般若波罗密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最高理性智慧”。而“依般若波罗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便指出通过般若波罗密,人们获得了最高理性智慧。意味着佛教哲学正是在追求最高理性智慧,而般若波罗密就是向人们指明了一条通向理性的道路。由于般若波罗密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使佛教哲学具有了理性主义的特征,这也许就是般若波罗密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联系在一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看出,佛教哲学也是爱智慧的学问,只是由于我们翻译的问题,才未培养出我们爱智慧的性格,也就没有了求真精神及其精益求真的逻辑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