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俞正燮曰:老子此二语,“道”“名”,与他语“道”“名”异;此言“道”者言词也,“名”者文字也。文子精诚云:“名可名,非常名;着于竹帛,镂于金石,皆其麤也。”上义云:“诵先王之书,不若闻其言;闻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故名可名,非常名也。”上礼云:“先王之法度有变易,故曰‘名可名,非常名’也。”淮南本经训云:“至人钳口寝说,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着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其麤也。晚世学者博学多闻,而不免于惑。”缪称训云:“道之有篇章形埒者,非其至者也。”道应训云:“桓公读书于堂,轮扁曰:‘独其糟粕在耳。’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皆以老子“道”为言词,“名”为文字。
谦之案:俞说是也。老子着五千之文,于此首发其立言之旨趣。盖“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高诱注淮南泛论训曰:“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伪关尹子推而广之,谓“不可言即道”。实则老子一书,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非不可言说也。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也。自解老者偏于一面,以“常”为不变不易之谓,可道可名则有变有易,不可道不可名则无变无易(林希逸),于是可言之道,为不可言矣;可名之名,为不可名矣。不知老聃所谓道,乃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既无永久不变之道,亦无永久不变之名。故以此处世,则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以此应物,则“建之以常无有”(庄子天下篇),言能常无、常有,不主故常也。不主故常,故曰非常。常有常无,故曰“复命曰常”(十六章),“知和曰常”(五十五章),常即非常也。夫旦明夜闇,死往生来,安时处顺,与时俱往,庄子所云:“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若不可变、不可易,则安有所谓常者?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严可均曰:“无名”,各本作“无”,下皆放此。“天地始”,御注与此同。河上、王弼作“天地之始”,下句亦有“之”字。
魏稼孙曰:严校云:“各本作‘无’,下皆放此。”后“行无行”一条,校语同。按是刻道经皆作“无”;德经前作“无”,“行无行”以下作“无”。此条当云“道经放此”。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本“无”皆作“无”,下并同,御注石本作“无”。又景龙、御注、敦煌三本均无二“之”字,河上本有。
谦之案:经典释文卷二周易音义云:“‘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说文云:‘奇字无也,通于元,此虚无道也。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俗作“旡”,非。旡音暨,“囗”等字从之。老子作“无”,与易同。又王弼、傅奕、范应元本均有“之”字。范本“万”作“万”。“无名天地始”,史记日者传引作“无名者,万物之始也”。王弼注:“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似两句皆作“万物”,非。案“始”与“母”不同字义。说文:“始,女之初也。”“母”则“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以此分别有名与无名之二境界,意味深长。盖天地未生,浑浑沌沌,正如少女之初,纯朴天真。经文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四十章:“有生于无。”此无名天地始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则生生不息;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有名万物母也。又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亦皆“天地”与“万物”二语相对而言。
【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范应元曰:古本并河上公、王弼、李若愚、张君相“常无”上并有“故”字。又引音辩云:“常无、常有,合作断句。”
王应麟曰:首章以“有”“无”字断句,自王介甫始。
严可均曰:御注与此同。“观”上,河上、王弼有“以”字,下句亦然。
罗振玉曰:敦煌三本均无“故”字及二“以”字。又“徼”,敦煌本作“曒”。
俞樾曰:按易州唐景龙二年所刻道德经碑无两“以”字,当从之。司马温公、王荆公并于“无”字绝句,亦当从之。
易顺鼎曰:按庄子天下篇:“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常无有”即此章“常无”“常有”,以“常无”“常有”为句,自庄子已然矣。
谦之案:御注、邢玄、景福、庆阳、楼正、磻溪、顾欢、彭耜、高翿均无“故”字。“徼”,傅、范本与碑本同,宜从敦煌本作“曒”。十四章“其上不皦”,景龙本亦作“曒”,是也。一切经音义卷八十四引:“说文‘徼’作‘循也’,以遮遏之。”是徼有遮训,在此无义。又卷七十九、卷八十三引:“说文‘曒’从日,囗声,二徐本无。”田潜曰:“案慧琳引埤苍‘明也’,韵会云‘明也’,未着所出。诗‘有如曒日’,诗传云:‘曒,光也。’说文古本旧有‘曒’字,后世或借用‘皎’。‘皎’,月之白也,诗‘月出皎兮’是也。或借用‘皦’,皦,白玉之白也,论语‘皦如’是也。字义各有所属,‘有如曒日’之‘曒’,碻从日,不从白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笺卷七)经文“常无观其妙”,妙者,微眇之谓,荀悦申鉴所云:“理微谓之妙也。”“常有观其曒”,“曒”者,光明之谓,与“妙”为对文,意曰理显谓之曒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谦之案:陈景元藏室纂微篇以“此两者同”为句。严复曰:“同字逗,一切皆从同得。”惟“同出”“异名”为对文,不应于“同”字断句。又蒋锡昌曰:“‘此两者同’下十二字,范本无。”案续古逸丛书范本有此十二字,蒋误校。又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两者盖指有无而言。有无异名,而道通为一。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谦之案:“玄”字,绩语堂碑录因避清帝讳,改为“元”,当据原碑改正。以下仿此。盖华夏先哲之论宇宙,一气而已,言其变化不测,则谓之玄。变化不测之极,故能造成天地,化育万物,而为天地万物之所由出。鸢飞鱼跃,山峙川流,故曰“众妙之门”。张衡曰:“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钥元气,禀受无形。”(御览引玄图)扬雄曰:“玄者,幽摊万类而不见形者也。”(太玄经玄摊图)义皆出此。
【音韵】李道纯曰:“此经文辞多协韵。”邓廷桢曰:“诸子多有韵之文,惟老子独密;易、诗而外,斯为最古矣。”刘师培曰:“欲考古韵之分,古必考周代有韵之书;而周代之书,其纯用韵文者,舍易经、离骚而外,莫若老子。”今试以江有诰老子韵读为主,参之以吴棫之韵补,顾炎武之唐韵正,江永之古韵标准,姚文田之古音谐,邓廷桢之双砚斋笔记(卷三),李赓芸之炳烛编,推求经文古韵,句求字索。又刘师培、奚侗、陈柱及高本汉之老子韵考(BernhardKarlgren:ThepoeticalpartsinLao-Tsi)说老子古音,颇多肊说,亦有可取者,间附以己见,然后知五千文率谐声律,斐然成章。韵理既明,则其哲学诗之为美者可知矣。以下试分章述之。此章江氏韵读:道、道韵(幽部),名、名韵(耕部),始、母韵(之部,母,满以反),妙、徼韵(宵部,徼,去声),玄、门韵(文、真通韵,玄,胡均反)。谦之案:“玄”,真部,“门”,文部,文、真通韵。姚文田:玄、玄、门韵,余同。又高本汉:同、名为韵,非。邓廷桢:道、道,名、名,无韵,亦非。
右景龙碑本五十四字,敦煌本同。河上本(宋刊本)、王弼本(古逸丛书本)、傅奕(经训堂本)、范应元(续古逸丛书本)并五十九字。严可均曰:“‘众妙之门’句下空一字,所以分章,御注不空。河上于‘道可道’前,题‘体道第一’,王弼题‘一章’。此无标目,下皆放此。”今案老子著书上下二篇,后世乃有分章,有分五十五,六十四,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一之殊,碑本虽不记章数,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别之,与河上、王弼、傅、范诸家分章略同,今即以诸家所传分章为准。又此章范本题“道可道章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