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东坡易传
33884200000018

第18章

《象》曰:“弗遇过之”,已亢也。

至于是,则“亢”而不可复返也,故曰“弗遇过之”,言君虽不逢其恶,而臣自僭也。“离”,遭也;君失其政而臣得之,其所从来远矣。而忧患集于我,非我失政而遭其凶者,天祸也。故曰:“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

既 济 卦 (第六十三)

坎上

离下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

凡阴阳各安其所,则静而不用。将发其用,必有以蕴之者。水在火上,火欲炎而不达,此火之所以致其怒也。阴皆乘阳,阳欲进而不遂,此阳之所以奋其力也。火致其怒,虽险必达;阳奋其力,虽难必遂:此所以为“既济”也。故曰:“既济,亨小者,亨也。”言小者皆在上而亨,大者皆在下而否也。

“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

“坎”上而“离”下,刚柔正也;阴皆居阴,阳皆居阳,位当也。“刚柔正而位当”,则小者不可复进,以贞为利也。

“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柔皆乘刚,非正也;以“济”则可,“既济”,则当变而反其正,以此终焉。止而不变,则乱矣。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既济”者,难平而安乐之世也,忧患常生于此。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济”者,皆自内适外,故“既济”、“未济”皆以初为尾,以上为首。“曳”者,欲行而未进之象也。初九方行于险,未毕济者也,故“无咎”。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安乐之世,人不思乱,而小人开之。开之有端,必始于争;争则动,动则无所不至。君子居之以至静,受之以广大,虽有好乱乐祸之人欲开其端,而人莫之予,盖未尝不旋踵而败也。“既济”爻爻皆有应,六二、****居二阳之间,在可疑之地,寇之所谋;而六二居中,九五之配也,或者欲间之,故窃其“茀”。“茀”者,妇之蔽也;妇丧其茀,其夫必怒而求之,求未必得,而妇先见疑。近其妇者,先见诘,怨怒并生,而忧患之至不可以胜防矣。故凡窃吾茀者,利在于吾之逐之也,吾恬而不逐,上下晏然,非盗者各安其位,而盗者败矣。故曰:“勿逐,七日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未济”,方其未出于难也。上下一心,譬如胡越同舟而遇风,虽厉民以犯难可也。及其“既济”,已出于难,则上之用其民也,易以致怨;而下之为其上用也,易以致疑。故“未济”之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而“既济”之九三,以是为“惫”也。“未济”之主在六五,而九四为之臣,有震主之威者也,其威不用之于主,而用之于“伐鬼方”,虽三年之久,未见其克,不克也而犹赏之以大国者,以难未平也。若出于难,则臣必用其威于主,而主亦疑其臣矣。“既济”之九三,以九五为主,臣主皆强,故曰“高宗伐鬼方”,以见三之为五用也。虽以高宗之贤,三年而后克之者,“既济”之世,民安于无事而不可用也。“未济”之赏以大国也,岂尝问其君子小人哉?有功斯国之矣;而“既济”则“小人勿用”,盖已疑其臣矣。

****:繻有衣袽,终日戒。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繻”,当作“濡”。“衣袽”,所以备舟隙也。四居二阳之间而不相得,故备且戒如是也。卦以“济”为事,故取于舟。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东”、“西”者,彼、我之辞也。祭未有水杀牛者,而云“杀牛”,不如禴祭,何也?曰:禴祭,时祭也。国之常事而杀牛者,非时;特杀而祭,以求福者也。小人以为禴祭常事,不足以致福,故以非时杀牛而求之,而不知时祭之福,不求而大来也。人之情,在难则厌事;而无难之世,常不能安有其福。故圣人以为“既济”之主,在于守常安法而已,求功名于法度之外,则《易》之所谓杀牛也。

上六:濡其首,厉。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既济”之上六,毕济之时也。而以阴居之,未免于危也。

未 济 卦 (第六十四)

离上

坎下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

谓六五也。

“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

“未济”阳皆乘阴,上下之分定,未可以有为也。“汔”,涸也。“坎”在“离”上,则水溢而火怒于下,必进之象也;是以虽溢而可以“济”。“坎”在“离”下,则水涸而火安于上,不进之象也,是以虽涸而不可以“济”。君子见其远者、大者,小人见其小者、近者,初六、六三,小人也;见水之涸,以为可济也,是谓“小狐汔济”。而九二君子也,以为不可“曳其轮”而不进,则“小狐”安能独济哉!是谓“未出中也”。二阴轻进,而九二不予,是以六三“征凶”。初六“濡其尾”,虽九二亦病矣,故“无攸利”。见易而轻犯之,遇难而退,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故曰“不续终也”。

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易》二、三、四、五皆失位,惟“未济”与“归妹”也。故皆“无攸利”,而“归妹”又“征凶”者,刚柔不应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上下方安其位,而不乐于进取,则君子慎静其身,而辨物居方,以待其会。

初六:濡其尾,吝。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水火相射,极乃致用。故“济”必待其极,“汔济”,非其极也。

九二:曳其轮,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外若不行,中以行正也。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未济”非不济也,有所待之辞也。盖将畜其全力,一用之于大难。大难既平,而小者随之矣,故曰:“利涉大川”。六三见水之涸,幸其易济而骤用之,后有大川,则其用废矣,故曰“征凶”。见涸而济者,初与三均也;初“吝”而已,三至于“凶”,位不当也。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九四有震主之威,苟不用于“鬼方”,则无所行其志矣,震主者悔也。贞于主而用于敌,所以“悔亡”也。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光出于形之表,而不以力用。君子之广大者也,下有九二,其应也;旁有九四、上九,其邻也。险难未平,三者皆刚,莫能相用,将求用于我之不暇,非谋我者也。故六五信是三者,则三者为之尽力,而我无为,此“贞吉,无悔,君子之光”也。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节”,事之会也。“是”,是时也。至于是而不济,终不济也。故“未济”之可以济者惟是也。险难未平,六五信我,将以用我也;我则饮酒而已,何也?将安以待其会也,故“无咎”。上九之谓首,“濡其首”者,可济之时也;若不赴其节,饮酒于可济之时,则信我者失是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