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微动作:世界顶尖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
34161500000016

第16章 刑侦警察告诉你,怎样通过嘴巴看穿真相(4)

6.如何从嘴巴的一开一合间读出对方的真实想法

警察总能从谈吐之间读出嫌疑人的心理。可见,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很多细节都可以暴露他的心理状态和想法,如果你能掌握这些信息,那么就等于掌握了一个人际交往的“秘密武器”。由于人们在说话时常常通过一些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所以警察和嫌疑人交谈时,往往能从这些因素中了解他们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仔细观察和琢磨对方的肢体动作,就能获悉对方的话里隐藏的秘密,从某些脸部动作中,还能了解对方真正的意图。

来看刑警侦办的这样一起复杂的诈骗案件:诈骗团伙为四人,其中三名为男性,唯一的一名女性(名叫柳春梅)并没有参与诈骗,但是“观摩”了整个诈骗过程。在审讯过程中,柳春梅对此事矢口否认,称自己并不知道其他三人是在进行诈骗活动。

警察问:“你和他们是同伙吗?”

柳春梅快速地张开嘴否认道:“不是!”

警察继续问:“那么,你事先知道或在这个过程中知道他们是在进行不法活动吗?”

柳春梅睁大眼睛,立刻张开嘴回答:“不知道,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们邀请我过来玩,我就过来了。”

审讯的过程中,警察发现,无论问什么问题,对方都会快速地张口否认,这种快速的唇部活动,恰恰证明了柳春梅的心虚。于是,警察迅速对此案展开调查,终于使案情明朗了起来。

原来,在2012年5月15日,这名叫柳春梅的女子,接到这个诈骗团伙的邀请,请她去高安市“游玩”。在高安市八景镇敬老院附近,其他三名诈骗犯以其他币种冒充美元欺骗他人,然后采用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式从中获利。在5月15日到5月17日三天的时间里,三人分别作案,骗取人民币高达52万元。而这三天中的每一起作案过程,柳春梅虽然没有参与,但一直在旁边“观摩”。这说明她的确知道三人进行的是不法活动,她却声称自己并不知情,这显然是谎言。

在审讯的过程中,警察了解到,柳春梅也获得了5000元赃款,作为“封口费”。警察认为,虽然柳春梅没有参与诈骗活动,但是她明知道他人正在实施诈骗,却不加以阻拦且知情不报,还坐在一边“观摩”,并接应同伙,事后还接受了诈骗者给予的赃款,所以,她也构成了共犯罪。但因其在作案的过程中属从犯,所以可以从轻发落。遵循这一意见,11月15日,江西省新干县对柳春梅的行径进行了判决——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

其实,警察从柳春梅嘴部的动作发现其中的端倪,这并不奇怪。早在一次心理学座谈会上,一位心理学家就曾说过:“男人如果在外面做了亏心事,回到家就会在女人面前滔滔不绝,这是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而警察在审问柳春梅的时候,每当问起对方是否了解犯罪情况时,她都快速否认,这正是她心虚的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当一个人心中不安或想要掩饰某件事的时候,这种不安会传递到舌头和嘴巴上,因而在上述案例中,柳春梅就会不假思索地矢口否认警察所提出的问题。

人的性格和气质上的差异,通过说话速度就可以看出。平常总是动嘴迅速的人,大部分都是能言善辩的人;相反,那些平常嘴巴比较“笨”的人,往往是木讷的人,他们大多不懂辩解或不会辩解。不过,警察要提醒人们的是,要学会从对方的说话快慢中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比如,那些平常能言善辩的人,有时突然变得语无伦次,结结巴巴,而平常那些说话速度慢的人,却突然说得很快,当你遇到这两种或其他类似的情况时,就要小心应对了,因为对方的这些与日常有所差异的嘴部动作,已经泄露了他们的语言内容中有虚假成分,所以你要仔细观察,以防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大体来讲,当一个人的嘴部动作比平常缓慢时,表示的是对他人的不满和抗议,或者对对方怀有敌意;相反,当一个人的嘴部动作比平常快,则表示这个人有缺点或错误需要掩饰,或者心中有愧,言语内容比较虚假。在日常工作中,也时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那些平常极少说话的同事,突然变得格外开朗,完全没有平日里的沉默寡言,这可能说明对方知道了其他同事所不知道的秘密,所以想用快速的说话方式来宣泄这种波动的情绪。

除了嘴部的动作快慢以外,音调的高低和音量的大小也是了解对方心理的一个重要线索。与嘴部的动作快慢一样,音调和音量同样可以呈现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以夫妻之间的互动为例,如果妻子识破了丈夫掩饰的亏心事,就会提升音调或提高音量。警察指出,当一个人想反驳另一个人的言论时,往往也会采用这种最简单的方法。

一般而言,音调高是儿童时期的专属,而音量大有时也是一种任性的表现,因为人在幼儿期还不懂得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音量会逐渐降低,并且,伴随着一个人各方面的成熟,他会逐渐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存在,比如有些人天生音调就高,说话就容易显得音量大,这种人的心性往往比较单纯,性格乐观,容易相处。

此外,在有些情况下,一些人突然加大音量也被视为不成熟的表现。其实,他们的目的大多是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这种人有极其强烈的表现欲,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我。他们的心理特征则表现为,想让他人关注自己。

刑侦警察指出,人们的嘴巴在一张一合之间是有节奏的,这也是观察对方心理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如果你观察那些自信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在说话的时候,嘴巴动作十分正常,并且语气非常肯定;相反,那些缺乏自信或性格比较懦弱的人,嘴唇的张合节奏就会相对缓慢。

7.刑侦警察告诉你:如何从嘴巴上揭开谎言的外衣

2003年11月3日,邯郸市邱县发生了一起杀人案。63岁的独居村民韩自贵被人打晕后,焚尸于家中。由于犯罪现场遭到了破坏,许多线索都在大火中烧毁了,致使案情毫无进展。就在案情难以突破的时候,邯郸警方想到了一个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武伯欣。作为公安大学的教授,武伯欣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运用心理测试技术,进行了一万多次的谎言测试。所以,在他的面前,任何犯罪者嘴上所披的谎言都会被揭去外衣。虽然他当时已经退休了,但他仍然协助警察办理疑难案件。

武伯欣教授赶到案发第一现场之后,通过对现场的分析,确定了两个嫌疑犯。武伯欣经过仔细的勘查发现:现场有明显整理过的痕迹,这说明案犯在作案时并不慌张,并且非常从容,懂得整理现场。由此推断,应该还有一个共犯在外面把风。与此同时,一位勘查现场的公安人员还发现了一盆没有包完的饺子馅。

武伯欣说:“一个单身的孤寡老人,有什么人来才会想起来包饺子呢?”在他看来,包饺子是十分麻烦的事,而被害人是一个孤寡老人,平常根本不会做这么复杂的饭,所以包饺子肯定是为了某个有特殊关系的人。邱县公安局副局长马庆科说:“案发现场的那盆饺子馅我们也注意到了,但是并没有多加考虑,如果不是武教授指明,我们差点忽略了这个重要线索。”

依照这个线索,警方对案情进行了分析,主要把目光聚集在那些与被害人有密切关系的老人身上。很快,线索指向了一位老太太。武伯欣认为,应对该嫌疑人及其家属进行测试问答。武伯欣说:“在一些农村地区,一些丧偶的老年人的结合会引来人们的非议。如果老太太和被害人来往过密的话,那么可能是老太太的子女因忍受不了流言蜚语而将老人杀害。”而警察刚开始认为,嫌疑犯是和被害人有债务纠纷的韩某。为了查出哪个嫌疑人才是真正的凶手,办案民警在武伯欣教授的帮助下,对韩某、老太太及其子女等人进行了审讯或心理测试。武伯欣教授说:“每个人在经历一段特殊的事件后,如果这件事有震撼力,那么一般情况下,都会在记忆中留下很深的心理痕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试,主要观察他们的回答和肢体动作。”

为了不给嫌疑人太多的外界压力,避免他们产生过大的防范心理,警方对测试审讯的环境做了更改——这次审讯被安排在一家宾馆的房间里,光线适度。另外,警方还在隐蔽的角落里安装了一台微型摄影机。一会儿,几个嫌疑人就被带了进来。武伯欣说:“我会马上问你们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无论听懂听不懂,你们都要实事求是地回答。”

武伯欣给所有嫌疑人都列出了一些问题,且每个人的问题各不相同。最先接受提问的是韩某。在解答过程中,韩某表现得非常平稳,在肢体及心理测试图谱上,都没有发现异常。对此,武伯欣认为,韩某的嫌疑可以基本排除。在武伯欣看来,每一个嫌疑人在进行审讯和测试之前,都是无辜的,这样才能确保嫌疑人得到公平对待。而经过警方的调查,种种线索表明,韩某确实与本案无关。那么,真正的凶手到底是谁呢?当测试进行到最后的时候,真相渐渐浮出了水面——凶手正是与被害人关系密切的老太太的儿子武某。

在测试的过程中,武伯欣教授对每个人都提了55个问题,其他人都能平稳地回答这些问题,武某却始终闭口不谈,否则就是撇一下嘴角,或拉下嘴角说“不知道”,但这并不妨碍武伯欣做出准确的判断。当被问道“作案用的工具来自哪里”时,其他人都能做出共同的回答,而涉案人武某却和其他人的反应不同,他的嘴巴有明显屏息,时间持续了10秒以上,这说明他与案情有重大的关联。其实,这种嘴部姿势有对抗含义,或者他以为,自己不回答警察就不会发现什么,但是实际上,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侥幸心理,才使得警察发现了其中的端倪。

紧接着,警方对武某进行了审讯工作。几次审讯下来,武某终于受不了心理压力,交代了犯罪经过:案发当天,他听到村里人说被害人和母亲的流言蜚语,心中气愤难平,于是就来到被害人家中,想警告一下被害人。结果,他却看到母亲和被害人在一起吃饺子。心中本来就恼火的他,顿时火冒三丈,和被害人发生了争执,随后两人竟打得难解难分。在打斗的过程中,武某顺手拿起了一旁的锤子,狠狠地敲在了被害人的头上,然后,拿出厨房的食用油倒在了被害人身上,并用打火机将其点燃。

在整个作案过程中,武某的母亲也在现场,但因为儿子是自己的至亲,再加上她害怕儿子会把自己害死,所以就隐瞒了真相。

在测试中,每次武某回答问题时,警方都会仔细观察他的肢体语言,再加上作案人嘴部姿势泄露的信息,警方找到了突破口,成功破获了此案。

从警方办案的经验来看,喜欢说谎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以下几种嘴部特征:

(1)牙齿和嘴唇之间的关联

通常,一个人如果在闭上嘴巴的时候,上下嘴唇不合,露出一点牙齿,或者有轻微的歪斜,那么这个人可能很少讲真话。在没有发出声音的时候,嘴巴张开或动一下,牙齿做出一个咬合的姿势,这表示这个人所说的内容可能与事实不符;在没有发言时,先用牙齿轻咬嘴唇,或用舌头舔嘴唇,这表示这个人可能要开始讲一些不诚实的话了。

(2)把手放在嘴上,做揉鼻子的动作

美国芝加哥科学院通过对人们的嗅觉与味觉的研究发现,当人们想要撒谎的时候,一种名为“茶酚胺”的化学物质就会被释放出来。因此,人们的血压就会上升,从而使得鼻腔内部感到瘙痒和肿胀,于是,人们就会下意识地把手放在嘴巴上方(鼻子下方)的位置,做出揉鼻子的动作,以此缓解瘙痒症状。

(3)遮挡嘴巴

遮挡嘴巴是人们惯常做的一种撒谎动作,做出这种动作的人多数是想掩盖自己的谎言。

当然,这些特征并非都是绝对正确和吻合的,任何动作都要看场合,而且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