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肖文化:鼠咬天开
34213500000019

第19章 四、鼠的利用

鼠作恶多端,真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然而,人类在和鼠打交道的千万年中,积累了丰富的化鼠害为鼠利的经验。特别是在今天,某些地区鼠害仍然猖獗,要解决鼠患,除了科学捕鼠、保护鼠的天敌(如猫头鹰、黄鼠狼、猫、狗等)外,大力提倡鼠的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鼠肉可吃。我们的祖先早就把鼠作为食物。据记载,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姜寨、北首岭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鼠类化石。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鼠遗骸是原始人曾经储存、食后扔弃的食用动物的遗物。(见本书第二章)在春秋战国时期,鼠肉被列入菜谱,汉代马王堆及中山王陵中,都出土了许多坛封的鼠肉干。《汉书》(卷54)载,苏武使匈奴,匈奴徙武北海上,掘野鼠草实而食之。《魏书》载,藏洪为袁绍所围,粮乏,乃掘鼠而食之。湖南祁东县流传一则岳飞大摆百鼠宴的传说,十分有趣。据说岳飞到大营一带时,正逢大旱,百姓送的萝卜都是半个半个的。怎么回事?后来,岳飞发现这里老鼠成灾,于是领着士兵灭鼠,又办了百鼠宴,在灭鼠中,还从鼠洞中挖出了三车粮。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及西藏等地区,食鼠肉相当普遍。在福建山区,常用田鼠、山鼠之肉制成鼠脯,称之为“天下第一脯”,并以此待客,说是“一鼠胜三鸡”。据记载,山西临猗县三管乡西姚庄村农民王国强联合四户农民,投资四千余元,办起了田鼠罐头厂。1985年春收购田鼠25000只,加工成4000余个罐头,他们发了“鼠财”,当地的鼠害也大为减少。有人尝过鼠肉,认为鼠肉比鸡肉嫩,比鱼肉香,比猪肉鲜。没准儿有朝一日,鼠肉会像螃蟹、蛇肉一样,成为人类食谱上美味的菜肴。

鼠皮可作衣。灰鼠、河狸、旱獭等毛皮兽被称之为“软黄金”。貂鼠的皮毛是珍贵的衣料,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红楼梦》中王熙凤穿着“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鼠皮裙”,可见鼠皮之名贵。有一种以毛皮著称的人工饲养的海狸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海狸鼠属啮齿目、海狸鼠科,是一种草食性毛皮动物。海狸鼠原产于巴西、巴拉圭、智利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我国从1956年开始首次引种饲养,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北京、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海狸鼠的主要产品是海狸鼠皮(国内商品名称狸獭皮),这种鼠皮皮板坚韧、耐磨性强、针毛挺爽、沥水性和光泽性好,可用于制作衣领、袖口、帽子,由于海狸鼠皮比水獭皮的价格低廉得多,因此很受欢迎。此外,海狸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已成为野味佳肴中的珍品。海狸鼠的脂肪既可食用,又可作高级化妆品的原料。海狸鼠的脏器可供制药用,其粪是养鱼肥水的好肥料,又可作草鱼的食料。可以说,海狸鼠全身都是宝,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鼠的全身可入药。《山海经?北山经》载:“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又可以御百毒。”郝懿行云,耳鼠,“疑即《尔雅》鼯鼠夷由也,耳、鼯、夷并声之通转;其形肉翅连尾足,故曰尾飞。”郭璞云:“?,大腹也,见《裨苍》;音采。”

据汉代的考古资料,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以鼢鼠、牡鼠、牡鼠矢入药的记载,在治“诸伤”的药方中,有:“令金伤毋痛方,取鼢鼠,乾而冶;取彘鱼,燔而冶;□□薪(辛)夷、甘草各与(鼢)鼠等,皆合挠,取三指最(撮)一,入温酒一(杯)中而饮之。”《五十二病方》还记载了可用牡鼠疗痔。

《本草纲目》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鼠的药用价值,指出鼠的肉、肝、胆、脂、脑、头、目、骨、皮、粪、四足、尾、膏等均可入药。例如鼠肉“气味甘、热、无毒”,主治小儿疳疾、产妇乳汁不通。鼠胆主治目暗,治青盲雀目不见物;滴耳,治聋。鼠脂煎之,可疗诸疮;又可治汤火伤、耳聋。鼠脑主治针棘竹木诸刺,在肉中不出,捣烂厚涂之即出。鼠头主治瘘疮鼻?,汤火伤疮。鼠目用于明目,能夜读书,术家用之。鼠脊骨主治齿折多年不生者,研末,日日揩之,甚效。鼠四足及尾主治妇人堕胎易出。鼠足烧服,催生。鼠粪气味甘,微寒,无毒。鼠屎的用途可大了,“主治小儿疳疾大腹。治?疾,明目。煮服,治伤寒劳复发热,男子阴易腹痛,通女子月经,下死胎。研末服,治吹奶乳痈,解马肝毒,涂鼠瘘疮。烧存性,傅折伤、疔肿诸疮、猫犬伤。”《本草纲目》还说:“惠州僚民取初生闭目未有毛者,以蜜养之,用献亲贵。挟而食之,声犹唧唧,谓之蜜唧。”笔者小时候在广州读中学时,见到外婆床脚边有一个玻璃瓶,里面用水泡着几个粉红色有尾巴的小动物,觉得很奇怪,一问才知道是用酒泡的几个初生闭目未有毛的小鼠,据说骨头、关节痛搽了有效,但从未见有人搽过。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介绍了一种名叫石鼠的药用功能:“石鼠专食山豆根,宾州人捕得,以其腹干之,治咽喉疾,效如神,功用胜山豆根,谓之石鼠肚。”这种石鼠,《本草纲目》(卷51)中也有记载。宋苏颂在《图经本草》对山豆根有解释:“山豆根,生剑南山谷,今广西亦有。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岭南人捕石鼠破取其肠胃曝干,解毒攻热,甚效。”

小白鼠可作科学实验之用。科学家利用鼠研究药物,了解疾病,探测人类的营养、发育和其他医学问题。而且科学家还认定鼠十分适合作为研究心理学的对象。据说鼠的“行为举止”足以作为人类行为的参考。由于鼠在核污染区能安然无恙地生活,若能揭开其秘密,将有助于人类防止核辐射能力的提高。据报载,1997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外科专家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体外细胞繁殖的方法,成功地在白鼠身上复制出人耳,为人体缺失器官的修复和重建带来希望。专家选择人体器官中外形构造最复杂的耳朵为突破口,首先培养出形同人耳的软骨,再将软骨移植到小白鼠身上,六周后小白鼠身上成功地长出了人耳。

鼠在军事、报火警、预报矿井中的瓦斯、台风中的用途也不可忽视。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12)中记述了一则鼠壤坟的传说,说的是古时候西域有一个古国叫瞿萨旦那国,也就是古于阗国,今为新疆和田县。在瞿萨旦那国王城以西有一片大沙漠,沙漠的正路中有一座小山阜,叫做“鼠壤坟”。传说有一次,匈奴率几十万大军侵略此国,驻扎在鼠壤坟旁。当时的于阗国只有几万兵力,寡不敌众,大敌当前,君臣震惊,不知所措。后得神鼠之助,一夜之间,匈奴几十万大军所有的马鞍、衣服、弓弦、甲?的系带,全被老鼠咬断。惊慌失措的匈奴大军面对白天而降的于阗军队,只好束手就擒,于阗获得全胜。这则流传极广的鼠壤坟传说尽管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西域鼠硕大、众多而善啮,却在史书上留下了不少记载;在古代战争以弓箭为主要作战工具的特定环境中,才会产生鼠神助战的神话。如果说西域的鼠被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那么,《三国志》中所说“太祖(曹操)鞍在库而为鼠所啮”的故事中的鼠却是现实的,同样说明鼠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鼠也能“将功补过”。美国有一种嗅觉灵敏的鼠,经训练后被派往邮电、海关、边防关卡、仓库、机场及飞机上“服役”。因为鼠个小,能直接钻到隐藏爆炸物的缝隙里,准确地侦察出爆炸物的位置。据记载,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防部成立了一个“动物战土营”,训练鼠在战争时去偷袭敌军。据说经过严格训练的鼠吃药以后,狂性大发,十分狂暴,在黑沉沉的午夜出击,蹿入敌军军营,咬断入睡的士兵的喉管或颈动脉,使之死亡。这种经训练的鼠嗅觉特别灵敏,会循着子弹或火药的气味前进,遇到子弹或火药便咬,引起爆炸,使敌军极度混乱。据说美军用来做动物战士的鼠是印度鼠,体型较大,背部呈黑色,鼠毛很密,跑得极快,繁殖力很强。这类鼠吃了激素就如同吸了毒,狂性大作,只知疯狂咬人。1994年9月6日《北京晚报》报道了一条消息,说7月31日陕西陇县城关镇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乔珍珠,听到屋外吱吱的叫声,出来一看,只见一只大鼠伏在压水井边耷拉着脑袋。乔老太伸手去拉,鼠不反抗也不逃,继续吱吱地叫。突然老太太发现邻居的麦垛着火,立刻喊人及时把火扑灭。此外,鼠预报矿井的瓦斯、地震、台风,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