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肖文化:鼠咬天开
34213500000027

第27章 三、狗拿耗子

(一)狗拿耗子不是多管闲事――汉墓上的狗捉耗子图

民间有一句歇后语,叫做“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意思是说,狗和捕鼠不搭界,不要去管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这句歇后语的产生,估计相当晚,从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在唐以前,养狗捕鼠本是一种习见的民俗。

20世纪80年代,四川三台县?江乡汉代崖墓中发现狗捉耗子的画像石,一只蹲坐的狗嘴里叼着一只肥鼠,一脸心满意足的样子。

另一例是山东沂南县北寨村东汉画像石墓中,在墓后室靠南壁的承过梁的隔墙东面有一幅画像,画面分上下两格,上格刻有许多家具和器皿,在家具底下刻有一只正在捕鼠的动物。研究者认为,这一动物头部尖长,吻部突出,像是一只狗,而不是猫,因为猫的头部一般比较圆。

再一例是汉画像石上同时出现狗与猫的形象,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认为“这是汉代人利用猫来捕捉粮仓中的老鼠的最早的图像资料”。据介绍,这幅画像原石出处不明,拓片保存在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从画像风格来看,其时代大约在东汉晚期,当出自山东。画像分上、中、下三层,上有仓房、粮?,旁有人和猫、狗、鹅、鸡等动物。各个动物的特征鲜明,其中的狗与猫皆蹲坐,回首翘尾,健捷机敏。尽管图中未见老鼠,但狗猫均蹲坐粮仓旁边,其捕鼠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从上述几例汉墓上的狗捉鼠图可以看出,狗拿耗子不仅不是多管闲事,而是分内该干的!

(二)“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典籍记载的狗捕鼠

养狗捕鼠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吕不韦《吕氏春秋》(卷26)《士容论》载:“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而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这则资料说明: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在山东,民间普遍养狗捕鼠;第二,出现了善相取鼠之狗的专门人材;第三,出现了专门捕鼠的田犬。李时珍《本草纲目》(卷50)中把狗分成三类:“狗类甚多,其用有三:田犬长喙善猎,吠犬短喙善守,食犬体肥供馔。”其中嘴长善猎之田犬便是捕鼠的能手。第四,狗捕鼠的本领由驯化而来,其法为“桎其后足”,使其不能驰骋山野追逐獐麋豕鹿,仅可于室中取鼠,久而成习,猎狗也能成为“取鼠之狗”。

汉代养狗捕鼠之风甚盛,上述几例汉画像石便是明证。魏晋以降,直到隋唐,此风沿袭不断,多见于笔记小说和习俗故事中。《太平御览》(卷904)引《魏志》曰:“太祖云:‘我有丁斐,犹人家有盗狗,盖捕鼠虽小损而完囊储。’”同书(卷911)引《典语》曰:“狻晒之狗吠于朝门,社稷之鼠窜于宫侧。”晋郭璞《洞林》曰:“乡里人柳?祖,妇病鼠瘘,积年不差(瘥)……有一贱家奴姓石,自言由来能治此病,且炙其三处而止。归,寻差(瘥)。有一老鼠,色正苍黄,迳就其前,??伏而不动,呼狗啮杀之,鼠头上有炙处。病便差(瘥)。”西晋人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把狗与狸并称:“鼠在虎侧,则狸、犬不敢睨。”《晋书》(卷45)《刘毅传》也说:“毅将弹河南尹,司隶不许,曰:‘攫兽之犬,鼷鼠蹈其背。’毅曰:‘既能攫兽,又能杀鼠,何损于犬!’投传而去。”可见猎犬也能捕鼠。南朝宋人刘义庆在《幽明录?终祚》中记述了一则买犬杀鼠的故事:“吴北寺终祚道人卧斋中,鼠从坎出,言终祚后数日当死。终祚呼奴,令买犬。鼠云:‘亦不畏此也。但令入此户,必死!’须臾,犬至,果然。”上述资料说明,在隋唐以前,养狗捕鼠既非天方夜谭,更不是多管闲事。在猫被驯养普遍用以捕鼠以后,狗尽管还履行着捕鼠之责,但已不被人重视,逐渐被人遗忘了。

当代的科学家认为,驯狗灭鼠仍然有实用价值。据研究,狗在水面捉鼠、田间追杀鼠,以及探鼠情方面,都胜于猫。不久前,北京《生活时报》发表了一则趣闻,题为《家猫失职狗拿耗子》,十分有趣。说的是1997年9月5日16时,江苏江阴市顾山镇新龚村村民刘仲林在家清理杂物,忽见几只老鼠争相逃窜,颈上套有铁链的小黄狗见到老鼠,挣扎着要扑过去。刘某放开黄狗,小黄狗奋勇擒鼠,抓一只咬一只,咬死后丢在一边,后又奔向活鼠,不到20分钟,小黄狗共抓老鼠17只。更有意思的是在场的两只猫却袖手旁观,报上称此乃“稀奇事”,其实,说“稀奇”,并不稀奇,如今的猫有鲜鱼美味可吃,早已不知捕鼠为何事了。生物之链在人的手中被掐断,实在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