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球知识篇》(上)
34220400000016

第16章 地球万象(5)

地震同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有关,因此地球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它自太平洋东岸的智利环绕洋岸一直延伸到西南岸的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我国的台湾就在这条地震带上。这条地震带的地壳构造运动非常活跃,所以,地球上的大多数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带。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它西起地中海,经土耳其、中亚细亚、印度北部、中国西南部直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遇。这两条地震带上都分布着很多火山。

我国地处这两条地震带之间,部分地区还在地震带上,所以也是一个多地震国家。除江西、浙江和贵州等省较少地震外,台湾、西藏、云南、四川、甘肃、宁夏、河北等省,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地震。

虽然,现在人们还没有彻底弄清地震的原因,对地震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还不能从根本消除地震灾害。但是已经了解到地震前常有不少异常现象——地震前兆发生,如地应力、地电、地磁、地下水含氡量的地下水位的变化,动物的异常反应,以及小地震频震和地表变形等等。通过预测及时加以预防,就有可能减轻损失。

火山爆发

世界上的火山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爆发的强弱也不同。

印度尼西亚松巴圭岛上的坦博拉火山,是一座“脾气”暴躁的火山。它在1815年4月5日爆发时,爆炸声震撼了远在1600公里外的苏门答腊岛,烟雾尘埃使得480公里的范围内日月无光。这次爆发持续了3个多月,喷出物质150立方公里,把山头削掉了1250米,形成了一条11公里长的火山口。这次火山爆发相当于20万颗原子弹爆炸的能量,或者相当于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释放的能量的500倍。

夏威夷群岛上的山则是“脾气”温顺的火山,爆发时,火山的熔岩只是平静地流出,形成了壮观的熔岩瀑布和熔岩河流。

火山爆发是怎样造成的呢?原来,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要胡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

火山可分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前面讲到的坦博拉火山和夏威夷群岛上的火山,现在还在活动,这就是活火山。死火山是指史前有过活动,但历史上无喷发记载的火山。我国境内的有600多座火山,大都是死火山。有些火山在历史上有过活动的记载,但后来一直没有活动,这种火山就称作休眠火山。休眠火山可能会突然“醒来”,成为活火山。

猛烈的火山爆发会吞噬、摧毁大片土地,把大批生命、财产烧为灰烬。可是令人惊讶的是,火山所在地往往是人烟稠密的地区,日本的那须火山和富士火山周围就是这样。原来,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山灰是很好的天然肥料,富士山地区的桑树长得特别好,有利于养蚕业;维苏威火山地区则盛产葡萄。火山地区景象奇特,往往成为旅游胜地。

在人类能够控制火山活动之前,加强预报是防止火山为害的唯一办法。科学家对火山爆发问题的研究,常常得益于动、植物的某种突然变化。许多动物往往在火山爆发之前就纷纷逃离远去,似乎知道大祸即将临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有一种奇妙的植物,在火山爆发之前会开花,当地居民把它叫做“火山报警花”。

巨浪海啸

海啸是由地震、火山爆发或强烈风暴等所引起的海水巨大涨落。按成因可分为地震海啸、火山海啸、风暴海啸等几种。在茫茫的大海里,地震引起的波浪的高度虽然不到一米,但当它冲击到海岸边或岛屿的岸边时,浪高却急剧上升,最高时可达二三十米,而且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呼啸的海浪可以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很大。

1890年6月15日,日本三陆近海发生的7.6级地震,引起了巨大的海啸。海啸最高时竟高达30.5米,巨浪每隔10~30分钟就冲击海岸一次,波及300多公里长的沿海一带,本州和北海道的海岸都被海浪冲塌。据记录,这次海啸是世界上发生的波浪最高的地震海啸。在这次海啸中,1万多幢房屋被夷为平地,有2.7万多人丧生。

1960年5月22日,南美智利的太平洋海沟发生了9.5级大地震,地震伴生的海啸最大浪高达到25米。海浪还以每小时640公里的速度沿太平洋传播,智利的沿海城镇和农村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当它抵达俄罗斯和日本沿岸时,仍然高达6米以上。这次海啸中,仅日本就有3000多幢房屋被冲毁,100多艘船只被打翻,340人丧生。

地震是引起海啸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所有地震都会引起海啸。据考察,当地震震级在6级以上,震源深度小于40公里时,才会形成海啸。因为地震波传播的速度比海啸的波浪要快得多,例如从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到夏威夷群岛,海啸浪比地震波到达的时间要晚5小时。

为了防止海啸造成的损失,许多国家在沿海建立钢筋水泥防波堤,设立各种观察站,根据科学的记录作出预报,以便跑在海啸前面,做好预防工作。

泥石流

明朝以前,云南省东川市大桥河一带是个物产丰饶、人烟稠密的地方,可是现在这里却是一片沙砾遍地的荒滩。毁坏这个兴旺地区的罪魁祸首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破坏性极大的特殊洪流。这种洪流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块,因此,也有流泥、石洪、走龙等叫法。当泥石流爆发时,山鸣地动,响声如雷,暴雨、洪水或冰雪融水夹杂着泥沙、巨石混合成一股粘稠的泥浆,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沿陡坡奔腾而下,直到山下平坦的地方才停止下来,堆积成一片扇状石海。一次泥石流经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它可以把良田变为荒漠,把果园变为泥塘,还会冲毁路基、桥梁、闸涵,堵塞河道,掩埋房屋,甚至毁灭村镇、城市,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

1970年,南美秘鲁的安第斯山发生了一次冰川泥石流,三千多万立方米的冰雪泥石冲入了容加依城。顷刻间,全城被彻底摧毁,3万居民全部遇难。这次泥石流的威力甚大,它翻越了相对高度为100米的山岭,把一块3吨重的岩石移动了600多米。

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半干旱山区或高原冰川区。这里的地形十分陡峭,泥沙、石块等堆积物较多,树木很少。这种地区一旦暴雨来临或冰川解冻,大大小小的石块有了足够的水分,便会顺着斜坡滑动起来,形成泥石流。人们采取修筑谷坝、导流堤,植树固坡等措施,可以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炎夏雷暴

雷暴多出现在炎热夏天的午后。夏季越长的地方,雷暴天就越多。世界上雷暴天最多的地方,首推印度尼西亚的小城茂物。茂物位于南纬6°36",离赤道最近,一年中有322天是雷暴天,打雷次数达数千次,被称为“世界的雷都”。

我国南方的海南省、雷州半岛一带,雷暴天也很多。海南省的儋县,平均每年有130天雷声隆隆,是我国雷暴天最多的地方。即使在冬季,这一带也能听到阵阵雷声,“雷州”因此得名。

雷暴天气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雷电可以把高大的烟囱劈裂,使架空的电线短路,还会引起森林大火。站在旷野中或高大建筑物旁的人,有时也会遭到雷击。雷暴天还常常引起冰雹、龙卷风等灾害。

近年来,科学家正在研究措施,以减轻或避免雷暴造成的损失。美国已研制了一种叫作“火箭诱雷触发器”的装置。雷暴前,把它发射到天空中,它就会不断地在空中诱发小的放电,及时消除雷电。

雷暴危害很大,但也有一利。雷暴时,雷电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生成一氧化氮,再经过一系列变化,落到地面上后,便成了硝酸盐,是极好的肥料。有人称雷电是“天然化肥厂中的工程师”。

山崩滑坡

山崩是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坍塌现象,它经常发生在山区较陡的地方。山崩时,随着阵阵巨响,烟尘弥漫,岩石迅速分崩离析,向低处坍落。有的人把小规模的岩石滑坡滚落也叫作“山崩”。

山崩可以造成很大的灾害,严重时可以毁坏整个村庄,砸死人畜,毁坏工厂、电站,堵塞道路。山崩后的石块、土块大量落入河道中,还会阻塞河流,形成洪水灾害。

1933年8月,四川西北部的茂县发生一次山崩,无数石块从山上滚落下来,掉入岷江中。不一会儿,岷江中出现了3条100多米的大坝。河水被挡住了,形成了两个“湖泊”。10月,南边的一个大坝突然溃决,洪水先后淹没了茂县的大片土地,使当地人民遭受了一次大水灾。

1976年5月29日,云南省龙陵地区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震中附近的100多平方米范围内发生山崩,破坏了大片稻田,堵塞了许多沟渠,甚至使一个电厂也遭到破坏。

造成山崩的因素很多。在山坡下面挖洞,开隧道,开矿,都会引起山崩。强烈的地震更会引起山崩。地震所引起的山崩规模较大,危害更严重。由于岩石风化、水蚀,暴风骤雨侵袭等原因,有时也会发生山崩。

山崩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不要随意挖洞、开矿,并采取措施,如在山上广泛地植树造林,对一些容易发生山崩的陡坡和危岩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山崩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