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桂海苍茫
34264000000015

第15章

在横州,我的印象里总是雨。海棠桥,怀古亭,秦淮海。雨就下在这温情而又略带苍凉的九个方块字里面了。八百多年前的一场春雨,秦观到了海棠桥,在雨里写下他的悲愤——唤起一声人悄,衾冷梦寒窗晓。传说中的海棠桥坚不可摧,任是多威猛的夏雨也只能冲去它的一层薄土。桥边的秦观先生,手持书卷温文尔雅地坐着,八百年不变地微笑。他在浮槎馆办义学,收徒授业,惠及一方,并促进中原与边陲文化的交流。还好,横县历代人对秦观“爱之不忘”,于是修建了海棠公园,并在园内建了淮海祠、淮海书院、怀古亭、海棠亭(古人称为“槎亭秋眺”),树秦观塑像,寄托着对词人永久的怀念。我看到来塑像前草坪上徜徉的除了一般的游客外,更多过往的则是赶牛的牧童、出耕的农民和打鱼的渔翁,这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是一种难得的环境与氛围。因为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视野拉到了秦观当年在横州的生活情景。

郁江流经海棠桥前,河道弯曲如新月初上,江水清幽萦回似银带轻风,古人称为“月江澄练”。当年秦观登上月江楼(又名横浦楼),对着满江风月高吟:“仙翁看月三百秋,江波日去月不流。”他回想晋元帝时(318年),避暑横州的高士董京在横槎江遇上仙翁的故事,称赞月江之水日夜不息地东流,唯有这一弯新月是永远流不去的。他向明月袒露了自己的旷达胸襟,吟成了对横州山水心驰神往的千古名篇《月江楼》。

海棠公园南临郁江。顺着秦公塑像的目光望去,只见宽阔的江面上烟波迷茫,令人心中顿涌思潮。当年秦观离开湖南郴州,是坐船走水路从湘江人桂林,顺漓江下梧州,再由梧州逆郁江上横州的。后来改徙雷州,他也是坐船顺郁水下梧州而雷州的。想当年,船小篷漏,风雨飘摇,行速缓慢,又有差役押送,看左右山岭重重,听前后鹧鸪声声,他又带着一身疾病,其情绪如何可想而知。由于心身受到严重摧残,他在离开横州一年多之后的放还途中,经藤州(今广西藤县)时,便溘然离世,秦观这位一代词人就这样永远放下了笔杆,但他给横州人留下了千古词话。

我来到县城往南三公里的宝华山。《横州志》这样写道,宝华山,“山耸而奇,灵而秀,郁葱而伟丽,泓清而泉洌”。这不,宝华山是生长云雾的地方,这是酝酿朦胧的幻境。它给人的常常是亦真亦幻的印记。

朦胧的美就是在这种幻景中油然而生,神秘其实就是隔着一层薄薄的云雾,如果全部透视了,诱惑就不复存在。由此,我终于悟出了它为什么要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缘由。这也许就是它存在的价值所在。

宝华山主峰海拔五百六十四米,由二十多个奇峰拱卫,巍哦宏伟,凝聚宝气。登峰俯瞰,山中层峦耸翠,楼阁掩映,古木扶疏,梯田层叠,茶园连坡,玉桂满林,更有四时珍果;而极目南天,一览众山小。我们踏进山门,就像置身于绿色王国,树木的海洋,整个山像浸进金色的显液里,绿的底色显露出深、浅、浓、淡的不同层次。清绿、翠绿、金绿、银绿、灰绿、墨绿,依着山势的不同高度,不断地变幻着自己的颜色。徐徐登山,千树竞发,万木争荣,茂密的树木覆地盖天。阔叶林,针叶林,阔叶针叶混合林,层叠而上,庞大绿色家庭的各个类、科、属、种,繁荣兴旺,生机勃勃。秀木良材,各展其长,各得其所。不着地的附生性植物,也在树隙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的依附大树枝干搭起了小亭楼,有的连接树群架起了座座凌空虹桥。这些绿色家庭成员们,生活得富有诗情画意。

应天寺集名山、佛地之灵秀。该寺原名寿佛寺,始建于宋,重修于明,三进庭院式的建筑,面积五千平方米。每年来朝拜的游客有万余人,香火旺盛。

《徐霞客游记》有这样的记载:“宝华山有寿佛寺,乃建文君遁迹之地。”《横州志》也说:“明建文帝既逊国,执杨应能度牒,云游湖、蜀、滇、闽,后人粤至横隐寺中十五年,人不知也。为题额曰:寿佛禅林。又题:万山第一。额于寺门。恐有觉,复遁去。”

朱元璋有四个儿子,他的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槟、晋王朱桐先后死去,朱徐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庭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却是皇太孙朱允坟,开元是谓建文。建文帝朱允坟实行削藩,镇守四方的叔父们却被朝廷削得死的死、亡的亡,甚至合家****。四叔朱棣更是兵马尽失,在大军压境下,他不得不佯疯避祸。朱橡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造起反来,他率燕军杀红了眼,于四年六月攻人南京,夺取了皇位。

好个朱橡,他对建文帝时遵命诸臣残酷屠杀,来一个杀一个,没来的也遣人追杀。朱棣已经不仅是杀人,而且是杀这些人固守的精神,是谓诛心,他一直杀得天下读书人统统“给我安静下来”!在这场史称的“壬午殉难”中,近三万遗臣仕子丧命。朱棣在血泊中登基,创建永乐王朝。因此,可怜的建文帝到处躲藏。相传建文帝当年到横县避难时,与寺僧、山民和睦相处,广施善事,留下了不少佳话,千百年来,这些优美动听的故事一直被传诵着。据说至今仍有圣种白毛茶、红腰米、穿督田螺等为佐证。

从宝华山回到郁江边,我乘船顺水东去,江水滔滔。

一阵爆竹响,伴着一声声长长的鸣笛,从郁江中急驶着的轮船上传来。爆竹的硝烟,追逐着船尾长长的道道水波,在江面上拖出了一幅飘渺的烟幕。

这是横县一个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的习俗。

凡过往横县乌蛮滩(又称伏波滩)的船只,都要以这种方式,来向伏波大神祈祷,祈祷伏波大神保佑船只顺利、平安地通过这水流湍急、乱石嶙峋、航道狭窄的十里长滩。

多少个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伏波庙前的一对石狮子,总是这样默然地瞪大眼睛眺望着江面驶过的船只,迎来送往。

在一片历史的空寂中,我们的船泊了岸,登上了延伸下水的台阶,走上千年的伏波庙。

《横州志》记载:“伏波庙在乌蛮滩。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驻兵于此,后人立庙祀之。”

马援,生于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卒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年),字文渊,东汉初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县东北)。新朝王莽末年,为新成大尹(汉中太守)。后一度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为绥德将军,继归刘秀,参加了攻灭隗嚣的战争。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任陇西太守,率军击破先零羌。建武十六年(40年)在他五十六岁时,奉诏南征交趾,两年后,擒获征侧征戴姐妹,平息****。马援将军遂立铜柱以为南极,表功而还。“立铜柱为汉界,一在钦州之西三百里分茅岭东界;一在凭祥州伏波庙前的石獅子,眺望着江面驶过的船只,迎来送往,南界;一在林邑北为海界;一在林邑南为山界。铭之曰铜柱折,交耻灭。”(清乾隆十一年谢钟龄:《横州志》卷九《名宦》,光绪二十五年刻本,1983年横县文物管理所重印本,第171页)马援将军在建武二十年(44年)九月班师回朝,沿途修建郡县,治理城廓,凿渠灌溉,促进了岭南农业经济的发展,马援将军胜利归来后,朝廷为表彰他的战绩,封为新息侯。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在进击武陵“五溪蛮夷”时,在军中病故。后追谥为忠成侯。

马援南征归来,却因为小人忌妒而备受谗言所害,即历史上相当有名的“薏苡之冤”。马援在南征交祉时,常食用薏苡补中益气,消暑除湿,食后克除瘴气对身体的伤害。南方薏苡籽大,马援想留作种子,于是在大军班师回朝时,载了一车薏苡回京城。当时,权贵们满以为车中装的必是南方的珍奇宝物,又不见马援分赠他们,因而很忌妒。当时马援功高名盛,皇帝又对他十分宠爱,所以权贵们不敢有什么举动。等到马援死后,驸马梁松便领头参劾,诬陷马援密藏珠宝,以为私用,一时附和的人不少。光武帝看了密奏,十分愤怒,又听到群臣议论,以为此事必无虚谬,对马援失去了信任。马援的妻子儿女不明原委对皇帝的怒火恐惧不已,不敢把马援的尸体运回家族的墓地安葬,只买了洛阳城西几亩地,草草掩埋,不敢铺张,连宾客旧友都不敢吊丧会葬,十分凄惨。后来,马援家人才得知是梁松的诬陷,于是六次上书诉冤,马援才得以正式下葬。但没有名分。直到他死后二十六年即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他的皇帝女婿汉明帝才为他建祠堂,立碑传。

天子为马援建祠,并不奇怪。因为当时汉明帝并非专为马援一人立祠,而是为众多功臣同时立祠祭祀。而民间的伏波庙,却是专门祭祀马援的。我国许多地区例如广东、广西各县,甚至越南均有供奉马援的祠堂和庙宇。这些庙宇均称为“伏波庙”。

横县伏波庙始建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后历遭燹火,毁坏殆尽,但历代都有修缮,根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宋庆历六年(1046年)就曾进行过整修。

伏波庙四周古树葱葱,满目苍翠,浓荫覆地,旧时为“横县八景”之一,称为“乌蛮积翠”。庙的建筑总面积为八百九十三平方米,在低水位时,离郁江北岸十米处,即有石砌的步阶,第一阶共十四级,但常为洪水淹没。第二阶十一级,第三阶二十六级。从路边至庙前的牌楼共九级,过牌楼再升六级就到庙门,从江边至庙门共有石阶六十六级。

横县伏波庙是一组很有特色的建筑群体,它是由庙门、牌楼、前殿、大殿、侧殿、后殿、回廊、祭坛几个部分组成,他们以祭坛为中心,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

前殿以檐柱重拱承托檐檀,拱柱交接处有精美的雀替和石狮,在屋架结构中,梁、枋、斗拱、门簪、天栩等,都达到了功能和艺术和谐的统一,就其整体来说,也是个艺术相当精美的古建筑。庙宇四周墙壁上有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和神话传说的故事壁画浮雕,精美艳丽。还有千姿百态的文臣武将,正脊上有双龙戏珠,以及獅、鸟、鱼、花、草等雕刻,极为华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殿屋面举折平缓,翘出的檐角舒展飘逸。殿内有很多石柱,柱础石雕刀工精致,有垂莲形,塔状形等,梁架用料硕大,底面都有精细雕刻。制作精巧,华丽美观,整个结构可说是明清建筑的典型例子。

另外,伏波庙还有一个巧妙的杰作:庙宇周围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但任凭四季更替,西风劲吹,黄叶满地,却始终没有一片落叶掉在大殿屋顶上。青青的瓦面上,永远是那么的整洁干净,令人为之叹奇,原来这都是建筑师根据这里的山势地形特意安排设计的。伏波庙正处于一个峰谷的抛物面,背北,风主要从西南方向吹来,在伏波庙这里正好形成一股上升的气流,风由屋架吹上瓦面,瓦面上凉风习习。所以尽管西风凛凛,落叶萧萧,却不会有一片叶子吹落在大殿屋顶上。人们为之叹奇,以为是将军的神力,其实是伏波庙建筑的一个特色。

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马援屯兵乌蛮滩,率部疏浚河道,兴修水利,然后由此挥师南征,平定交址叛乱,“功盖云台称马革,威标铜柱炳鸿文”,因而一千九百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壮、汉人民奉为神灵,连庙后古木参天,而屋顶终年不留一叶的景象,也被看作是出于伏波神灵的气派。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伏波庙诞,横县周边数十个县的群众、港澳同胞以及越南友人,云集而来朝拜祭祀,热闹非凡。

郁江在山间深处流过,无声地流动,时而清亮的一线,时而不见了踪迹,但最终汇聚成了大河。因为大自然的造化与人工的努力,郁江在向东流淌的旅途中,竟就泊出了一个千姿百态的西津湖。

西津湖是祖国南方最大的内河湖,湖东西长一百多千米,南北一般宽一千四百米,水面积达二百四十平方千米。西津湖的山,绵延似龙蛇,苍碧如锦屏;西津湖的水,宽阔、幽深、碧绿、秀美。

西津湖躺在秀拔群峰的怀抱里,是极宽阔的一片水域。明媚的阳光下,湖水碧绿清澈,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湖岸的重叠山岭,和风吹过来,一晃一晃的生动。湖面的波浪是微微的,顺看如线,侧看如网,颤颤泛起一片涟漪。有万千的水鸟不时贴着水面飞过,叫声尖厉揪人。定眼看时,又有黑色巨鸟一样的东西浮在水面,那是西津湖上常见的乌篷船。它宽不过五尺长有丈余,中间搭了浸透桐油的蔑篷,两头尖尖如一柄编织布匹亦编织岁月的梭子,百十年如一日,作为水上人家的一种生活工具乃至一种景致一种风情,载风载雨行驶在西津湖上,如今漂荡到湖上来了。于是有老人双手握了桨,一俯一仰,泼喇喇,泼喇喇,划拉得湖面更见寂静,那船就渐渐远去,远去,终于在湖的深处变成一粒黑点,恍惚间便没了踪影。

于是借只乌篷船坐了,也划过去。一桨桨击水,一声声咿呀,周围依然是湖,山跟着渐见清晰。青翠一色里,树木竹篁,森森成林。也有各色花草满山坡生长,春天夏天,都开得灿烂如锦。湖边山中还有着人家,鸡鸣狗吠声中,看得清林子上空的裏泉坎烟,看得见树林中隐约露出的青色瓦脊。树茂密,又依傍着湖,山中善飞善鸣身体美丽的鸟类极多,打鱼郎朱丝雀长脚鹭鸶结伴鸳鸯红嘴鸟绿衣鹊乌鸦白鹤,或成群贴水飞行,或叽啾鼓噪林中,湖面游玩得累了,便于插水石壁的缝隙间蹲伏歇息。那石壁,五色斑斓,有如上帝构思描绘的画卷,你若有意,尽可去阅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