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壁画活着。
因为它是一种文明,左江文明,壮族文明。它是一出伟大文化组成的戏剧,这种文化以原始的力量从喀斯特群山下的土地中勃兴,生长出丰富多彩、闪耀光辉、充盈运动的历史。它有自己的观念和欲望,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感情。虽然偏居群山一隅,生命的花朵却开放得有姿有色,有滋有味……拥有自我的表现。
魂兮,归来!我的民族魂,我的神圣的花山壁画!
一切叫做文明的各种人类社会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平行的和同时代的,它们在哲学上的价值是相等的。就像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左江先人留下的崖壁画同样是一份宝贵的文明历史。对左江壁画的探秘和展示实质上也是对全人类历史的张扬,同样可以获得全人类统一的信息。
左江源源不断地流淌,而左江壁画定格了,它把左江人已成就的伟业活生生地留给后人,留下一片鲜活,让后人在幽暗的历史档案库里点燃起哲学的明灯,去寻找左江人用两千多年的文化写下的神秘启示。
田阳县志说:
嘉靖七年(1528年),田州府治改置田宁府。嘉靖八年,废田宁府改为田州土州,州治在今田阳县境。
同年,交趾(今越南)出兵侵犯湖润(今靖西县)边境,土官岑璋向其女瓦氏夫人求助。瓦氏夫人率田州兵赴湖润,与父亲合兵奋勇杀敌,把交趾兵驱出境。
嘉靖十四年,土目卢苏邦相,立邦彦子岑芝为知州,镇安府、泗城府、东兰州、那地州等地土官助邦彦争立,攻入田州杀掳万人。
嘉靖二十九年,海南黎民起义,岑芝奉命率兵镇压,战死于沙场。瓦氏夫人抚养曾孙太寿、太禄,太寿夭折,由太禄继任土官,瓦氏夫人辅佐理田州事。
嘉靖三十四年三月,田州土官妇瓦氏夫人,率偎兵六千人抵达浙江、江苏抗倭,败倭寇于金山卫、王江泾、陆泾坝等,被明王朝封为“二品夫人”。
田阳县志还说:
右江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那伦乡听弄村,从百色市四塘乡进入田阳县,经百峰、头塘、那坡、田州、百育、那满等乡镇,于那满镇治塘村流入田东县。
准确地说,右江是从田阳的西北流人,从东南方向流出,这一带热风吹雨的河谷,出了一位在乱世中励精图治的壮族女土官,中华民族的巾帼英雄。
来到田阳,原明清田州府衙门已找不到任何遗迹了。博物馆老黄带我看了一处叫“土司官塘”的水泊。他说,这是当时州府衙门的护城河仅剩下的一部分,长约四百米,宽有
二百米。护城河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瓦氏夫人主政田州时开挖的。老黄一副田州“历史活辞典”的样子,他说:瓦氏夫人和百姓在挖好护城河后的第二年,就在河里举行龙舟竞赛,欢度农历端午节。瓦氏,是我们农家的瓦氏呵,她一直都与民同苦同乐。
在一片黄澄澄的西红柿菜地包围中,有一座新修复的墓,这是瓦氏夫人的墓,据说瓦氏夫人就下葬于此。老黄无奈地对我说:夫人明嘉靖三十四年秋班师回乡,三十五年病故于田州府内,葬于州城那豆屯东北的岑家坟地,当地土话把这叫“地太”,墓前立有墓碑,为田州知州、岑家世袭二十六世岑煜立,墓前两边立有石狮、石狗和华表。1958年墓堆被老百姓挖平种红薯,墓碑被隆平村平街屯抬去搭桥,1988年重新确定墓址修复,但石獅、石狗和华表已荡然无存。1990年8月收集被拆物复原,1995年3月重修。
可惜,可叹,除了这两处残址,当年的练兵场也成了几丘稻田,几畦菜地,四百多年的历史,四百多年的沧桑,山河依旧,瓦氏的田州已无影无踪了。
瓦氏夫人,约生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卒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享年五十九岁。她本姓岑,小名氏瓦,是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土官知州岑璋之女。据碑载,氏瓦还有一个同胞姐妹小名氏多,嫁与归顺州土目黄安为妻;嘉靖六年(1527年)以后,氏瓦主政田州,多著劳绩;后率师远征,转战江浙,与倭顽周旋,扭转了抗倭颓势,得到明王朝的诏赏,于是当时及后世的人便以“瓦氏夫人”相呼相尊,其名其姓卒而无闻了。
瓦氏夫人,是个文武兼备的壮族女性。我们壮族人早婚,她大约是在十四五岁时嫁与田州(治今广西田阳县)府指挥同知岑猛为妾的。这本是一粧其父为了自己土司势力不被吃掉,而被迫把女儿嫁给强敌的土司间的政治性婚姻,加上政见相左及岑猛重色纵欲三妻四妾,嘉靖六年以前,氏瓦在田州府衙里过着弃妇生活,郁郁寡欢,以泪洗面。嘉靖六年,田州土官府同知岑猛成了明王朝内部宦党、权党斗争的牺牲品,田州处于混乱之中。
瓦氏夫人此时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亲生儿子岑邦彦战死疆场,丈夫岑猛被朝廷追杀,后死于父亲之手。瓦氏与儿媳妇赵氏(邦彦妻)和孙儿岑芝逃亡乡间。赵氏闻知邦彦死,便上吊自尽以殉夫,留下岑芝,尚在哺乳之年。瓦氏这时成为了寡夫人,年仅三十一岁。她面对的局势无疑是非常严峻的,于家,则家破人亡,岑氏家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于地方,则江河破碎,满目疮痍;于子民百姓,则纷纷出走,流离失所。但是,瓦氏从悲痛和屈辱中清醒过来,毅然担当起收拾残局、整治田州的重任。此时,瓦氏夫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稳定了政局。瓦氏夫人扶助孙子岑芝治理州事。
从嘉靖六年(1527年)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瓦氏前后主持或辅助州政达二十八年之久。她“凡州之利病,躬为规画,内外凛然”,把偌大的一个田州内外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
经过瓦氏的招抚,昔日那些“流离载道”的百姓得以返回故里,料理生计,渐得宁宇。人民安宁,生产自然得到发展,从而使“蓬蒿满目”的田州出现了转机。瓦氏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深知百姓的疾苦,她不仅访贫问苦,而且招集散亡,帮助百姓重建家园。
桂西一带教育堪称落后,历代土司官多系武夫,他们即使开办了一些书院、社学、义学,也是为土司官族子弟开门,而一般壮族百姓的子弟,按土官法律是不准人学就读的。瓦氏与岑芝则较为开明,他们“修建义学,择土民子弟教诲之”。“土民”指壮人,瓦氏让他们人学,施以教育,开发田州的民智。
与同时代的土官相比,瓦氏的统治比较开明和温和,是一位清廉的土官。瓦氏丈夫岑猛,可谓一代枭雄,当政期间过于凶残。瓦氏对此深为不满。史载“(岑)猛多行不义,瓦委屈陈谏不听,至于流涕”。所谓“不义”,即指岑猛的****。瓦氏对岑猛提出劝导,实在难得。后来,在当政期间,瓦氏对土司的政治弊端作了若干改革,惩处了一些作恶多端的奸吏此外瓦氏对邻近的各个土司则实行睦邻政策,因此,在她当政的时间内,田州与各土司之间均相安无事,各治斯土,仇杀之事得以平息。
瓦氏夫人深知岑猛在世时,与明王朝的矛盾甚深,导致杀身之祸,因而田州与中央王朝的矛盾一度趋于激化。而这种紧张的关系对田州土司,对明王朝都是不利的。瓦氏主持州政后,明王朝与田州土官双方达成妥协让步,中央王朝仍然承认岑氏土官的世袭地位,而瓦氏则表示效忠于明王朝。瓦氏教育岑芝、岑大禄等要牢记“朝廷恩德”,按朝廷的旨意行事。田州岑氏土司与明王朝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瓦氏治理田州的建树,在壮族历史上的女土官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何况瓦氏的应变能力,处事才干比许多土官要高出一筹。
历史还纪录了瓦氏更为壮丽而伟大的一页。瓦氏以一躯女身,统帅大兵,驰骋疆场,为国屡建奇功,成就了一段段壮丽的传奇。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岑芝奉王命战死海南,其子岑大寿年仅四岁,次子岑大禄尚在襁褓中。瓦氏夫人阻遏了泗城土官岑施和田州莫苇对田州政权的觊觎,辅佐重孙岑大寿治理州政,使田州又免了一场浩劫。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扰乱我国东南沿海,明朝官兵屡屡败绩,江浙人民处于倒悬之中,不得已而招勇敢善战的桂西壮族“恨兵”。令到之日,田州上下一片哗然:朝中宦党、权臣明争暗斗,田州屡被其祸;州主年仅五岁,难胜其任。此时,瓦氏夫人以中华民族安危为重,以解江浙人民倒悬为念,力排众议,毅然披挂,以五十七岁的高龄背着年仅五岁的重孙率师千里赴命。瓦氏夫人率师到达抗倭前线后,横刀立马,身先士卒,披发人阵,屡挫倭寇的嚣张气焰。
在这之前,东南沿海抗倭诸军战无兵法屡战屡败,田州很兵虽为少数民族土兵,但它有传统的“岑氏兵法”。这兵法“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四人专主击刺,三人专主割首与势,所获首级,七人共分之;割首之人,虽有照护主击刺者之责,但能奋杀向前,不必武艺绝伦也”。岑氏兵法的特点是讲究整体作战,七个人为一个战斗整体,既有主击刺者,又有割首和保卫之人。“一人赴敌,左右呼而夹击,而一伍争救之”,伍与伍之间互相配合,协力作战。“凡一伍赴敌,则左右伍呼而夹击,一人皆争救之,否则必论罪。”岑氏的这一传统兵法,顿时使倭寇神秘的“蝴蝶阵”因之失灵。
“蝴蝶阵”是侵华倭贼置我官兵于死地的看家兵法,是针对我当时官兵“兵无武艺,队无阵法”的混乱情况而制定的。它的特点较为灵活:“我走则众扰,群起而攻之,追之如蜂鸳拥然。我若胜彼则奔去;我争割首而合围之。或于战时分兵绕出左右,先制胁后击尾;或诱我而四追兵至其营,但见其财宝不见贼众,承我取宝而袭杀之”(《太仓州志》卷十五《海防议》)。然而,倭寇的这一兵法,对于讲究整体作战、协同作战的瓦氏恨兵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可以说,“岑氏兵法”是当时抗倭主客军中最为先进的兵法;也可以说,岑氏兵法影响了后来戚继光的“鸳鸯阵”。因此,郑若曾在其《江南经略》中作了肯定的评价:“很兵此法,可以为用兵者之要诀,不可谓为夷见而不之师也。”
倀兵之士气和武艺,在诸路军中是十分闻名的。瓦氏夫人以五十八岁高龄代孙出征,朝廷议征五千人,她带了一万三千人马候调,冀立功自振。瓦氏夫人见到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张经,第一句话便是铮铮誓言:“是行也,誓不与贼俱生!”瓦氏夫人雄姿英发、气贯长虹的精神状态,代表了整个假兵的精神面貌。假兵在战场上踊跃争先,气雄志烈,不负“恨”名,足使贼畏惧。
嘉靖三十四年五月,瓦氏夫人率师与明朝官兵、各地土兵协同作战,取得了王江泾大捷,:扭转了整个抗倭战争的形势。因此,江浙人民用歌谣传颂:“花瓦家,能杀倭!”这是瓦氏夫人一生中最为灼灼的事迹。
五月间,王江泾大捷后,世宗皇帝犒赏瓦氏夫人、胡宗宪等。瓦氏夫人获赏银三十两,彩缎三表里;胡宗宪身为江浙巡按,地位比瓦氏夫人高,但仅获赏银二十两,彩缎二表里。这说明,明世宗更对瓦氏夫人称赞有加。
《田州岑氏源流谱叙》载,由于瓦氏夫人在抗倭中“屡立战功,皇上诏给瓦氏二品夫人”。民间同时还传说,皇帝还诏赏瓦氏墨砚一方,瓷碟一只,古画一幅。其所赏墨砚,置墨汁一年不干;所赏瓷碟,盛肉永不变傻。当然,相传的这些墨砚、瓷碟之“特异功能”并无科学根据,但它反映了人民对瓦氏的崇敬心理:瓦氏之功应与日月共存。
上海太学士、明代诗人朱察卿、张之象闻讯回到久别的家乡,看到乡亲父老按照假兵的生活习惯,杀猪杀狗慰问众假兵,不禁感慨万千,当即吟诗作对。万历《上海县志》记下了这对诗人有趣的诗句:
张之象《乱后经故居》诗曰:
乌鹊飘零月满溪,万方多难疲征敛,荒径客归惟见草,携家欲问桃源路,朱察卿《江南感事诗》曰:
江南千里暗妖氛,落日群狐窥白骨,将军不下征夷令,试问九重宵旰处,万里迢遥征戍士,帐前竖子金刀薄,田父诛茅因缚犬,军储不惜人间供,尧林何处得安栖百战无功厌鼓鼙故邻人去不闻鸡只恐云深路已迷。
野哭冢冢不可闻荒林万马卧黄云使客空传祭海文殿头香气正氤氲。虎符星发路何赊。阖外将军宝髻斜。乞儿眠草为寻蛇。愿斩鲸鲵净海沙。
两位诗人的诗,是当时江南抗倭的真实写照。它写了星夜兼程,千里迢迢前来解救江南百姓的瓦氏夫人,并称之为“宝髻将军”,诗中更也写了江浙人民对瓦氏的真情实感。
浙江山阴(今绍兴市)著名文人徐文长,更是瓦氏的崇拜者。他以瓦氏为原型,写下了不朽之剧《雌木兰》。
《雌木兰》本由北朝乐府《木兰辞》所改编,但这不是偶然的。徐文长是在功臣遇害、本人仕途失意的隐居生活中写出《雌》剧的。徐文长原为落第廪生,因为文才超群,谋略过人,被胡宗宪招入幕府充任书记。在此期间,徐文长出人沙场,亲眼看见来自广西的瓦氏夫人,冒飞矢,蹈白刃,纵马杀敌的英姿,心中敬佩至极,但是,这样一位令倭寇闻风丧胆的石柱女将军,却遭到达官权贵们的歧视和否定,徐觉得这太不公平。后来,胡宗宪获罪下狱论死,徐文长报国无门,清名受污,愤而回乡。在家乡他把对****政治的深恶痛绝,倾注到笔尖上,挥毫疾书,写出了震撼我国戏剧舞台四百多年的剧本集《四声猿》,《四声猿》包括《狂鼓史》、《雌木兰》等四个本。其中《雌木兰》批驳男尊女卑、歧视妇女的封建****,通过木兰替父从军,在百姓中树起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