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河长吟
34277400000016

第16章 水卷:陕南风韵(3)

汉水孕育了汉朝、汉语、汉族、汉文化,你现在主政的旬阳县,是汉水上游一个重要的县份。过去,这儿是水码头,交通要冲;现在,旬阳是安康市的经济大县,位置显著;今后,旬阳水电站与蜀河水电站建成投产,旬阳又是能源基地。并且江上形成的两个人工湖泊,还是人们休闲、娱乐、怡情、居住的宝地。

汉江的清水,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还会输送到首都北京去。那么,保护汉水的自然资源,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研究它的文化和经济规律,从而开展地方品牌建设,当是有眼光的举措。

旬阳现在提出的开发“太极城”旅游的思路,我极为赞赏。但我今天想谈的是旬阳的另一处资源,蜀河古镇。

我一直认为,蜀河古镇是现今汉水流域惟一的留存较好的明清建筑群,是汉水文化的标本。

古镇近千米长的石板街,相对完整,两边的老房子,透露着历史的气息。难得可贵的是,镇上三座大型建筑,苍然屹立。杨泗庙由船家积资而建,是来来往往的水手们祭拜水神,乞求平安的胜地。黄州馆由汉水下游的商家兴建,是生意人辗转落脚交流议事之地。而清真寺呢,是回民的教堂,呈现北方文化特点。蜀河古镇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秦风楚韵的回荡地,从这儿能够窥见很多快要消失的民风民情。

在汉水的上游,以前有石泉老城,喜河镇,紫阳的宦古镇,瓦房镇,紫阳河街,安康的流水镇,安康河街等多处古建筑,我基本上都去过。遗憾的是,有些已淹进库区,有些更新迅速,有些规模太小,都不足以见出老镇风貌。只有蜀河,尚可一观,说它是标本、活化石言不为过。

去年,有一位法国画家与他的中国女友来西安,准备找一个古镇,买一套老房子定居下来,我就推荐了蜀河。他们专程去看了,回来说,镇子规模还可以,就是红砖新房太多。

由此我想到蜀河镇的保护问题,下面谈谈我的建议。

一、为保证古镇的纯粹风貌,禁止在老街上盖新房。这一点,江苏的周庄、锦溪,浙江的乌镇等地有成功的经验,就是将老街相对独立地封闭起来,居民住房如要扩展,可以在外围的新街上建造。

二、对老街上的危房进行维修。像杨泗庙、黄州馆这几处大的公共性建筑,急需投入一定的财力来修缮,若让风雨继续摧残下去,将造成莫大的遗憾。还有河西关中人建的三义庙,如能恢复重建当然更好了。对居民住得老宅子,需要翻修的则给予一定补贴,要加强群众自觉保护古镇的意识。

三、增加服务设施,增加旅游景点。比如茶馆、酒吧、客栈等,让古镇处处洋溢着汉水文化的特征。旬阳的民歌、汉江号子、火龙、社火、狮子舞等得到过好评,能不能搞个汉水民俗馆(包括古帆船、猎渔的工具等),集中展示一下呢?

四、制定有效的安全、卫生措施。对公共厕所、环境卫生进行全理的安排和布置,让人走在老街上有一种干净、自然、舒适的感觉。防止脏、乱、差现象,讲究环境美、仪态美、语言美。

五、借助媒体宣传,扩大古镇知名度。吸引外地旅客来参观游览,吸引影视剧组来取景拍片。湘西的王村,就因一部电影《芙蓉镇》而名扬海内外,连刘晓庆摆过几下姿势的“米豆腐店”,都成了人们拍照留念的背景。

六、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欢迎外边的单位、企业、个人、一切有识有志之士来古镇进行有序的投资、经营、开发。

以上仅是个人见解,供参考。

在汉水文化的探讨、研究、发展上,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信短情长,期待交流。

汉水之子陈长吟

2007年4月6日

棣花街

从古都西安出发去棣花街,要乘长途汽车经过盛产玉石的蓝田,爬上峻峭巍峨的王顺山,穿越秦岭隧洞,到达山南重镇商州,再前行半个小时,就看到路旁悬挂的“棣花”标牌。这是312国道,数年前,汽车要翻越秦岭高坡,上下许多弯道,经过大半天时间的颠簸,才能进入商州。现在打了隧洞,拉直修平了路面,约3个小时,我就在棣花街外下了车。

商山古道上的小镇

商山古道又称吴越古道,是古时秦去楚地的必经之路。唐代为棣花驿,当时名重一方,200米长的小街上骡马店就有24家,来往人马,络绎不绝,是热闹的商码头。所谓“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

棣花驿的房舍里,曾歇住过起义的黄巢、宋朝名臣寇准、明未李自成,清代太平军……许多英雄游侠。当然,赏山玩水,跋涉成趣的诗人雅士就更多了,如李白、杜牧、李商隐、韩愈、贾岛、柳宗元等等。仅白居易,就三上商山路,他在棣花还结交了个名叫杨八的朋友。

棣花镇的名称很有诗意。我问陪同我的二郎庙文管所的李甲寅老人:“这名字是不是古代哪个诗人起的。”老人头一摇:“不是。”然后他给我讲了一段民间传说:秦始皇当年攻打下襄阳城后,派人将第三位夫人接往湖北。三夫人乘着快马经过这儿时,但见四周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山下小河清彻,树木葱郁;路旁荷叶摇动,莲花盛放。三夫人被美景所吸引,想留住半日欣赏一番,但接她的将士怕出意外,可又不敢明显对抗,心生一计,说大王心急路途又遥远,不如留下个记号回头慢慢来游赏吧。于是三夫人就将手中持的唐棣花寄在了路边的一个奴隶家,后来人们说将此地叫做棣花了。

棣花镇的老街因临近河边,屡遭水淹,人们就渐渐迁往高处,现存一些旧房显得破败不堪。街中心的商山古道,也早被半坡上的公路替代。但街东头有一座二郎庙,倒是保存完好。

二郎庙

二郎庙面临商山丹水,背靠棣花镇的贾塬村,是一座面阔三间、砖木结构、按照喇嘛寺造型,又融合了汉族建筑艺术风格的古庙。

二朗庙虽不很大,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建于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据《宋史·高宗本纪》载:“南宋未年,金兵犯中原”。当时的宰相秦桧残害忠良力主求和,割商让金,金国于大安三年建二郎庙,以志疆界。

二郎庙明檐明柱,屋顶为歇山五脊四坡转角式,上覆彩色琉璃瓦,并有群兽瓷雕。其彩雕屋脊高达1米,蟠龙腾蛟在云纹的相衬下跃跃欲飞,飞檐下斗拱耸列,檐角风铃叮咚。

二郎庙东侧紧邻有一座关帝庙,为清代人模仿修建,远望两庙象一对孪生姐妹,并排玉立。但前者宏伟高峻、色泽浑厚,后者稍显艳丽、风姿别具。前者的斗拱撑木为剑头式,后者则呈现马蹄状,这也是时代所致了。

二郎庙的前方商山顶端,有几个起伏的山峦,本土人呼之为笔架山。山岭中坡原有一个魁星楼,供奉着魁星大神(文曲星),他右手持大笔,左手提大斗,面朝棣花镇,意思是说此地以后的文人用斗量。据说那个大笔的笔尖指着贾塬村一家住户的屋脊,这家后来生了一个孩子,名叫贾平凹。

贾平凹旧居

沿着二郎庙东侧的山坡小路往上行百米,向左一拐,就来到贾平凹的旧居。这是一个幽静的小院,位于棣花中学的隔壁。

贾平凹1952年生于此,并在本地读完小学、中学,后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在西安从事文化工作。他至今已写作出版了100余部著作,并在国内国际多次获大奖。其代表作《商州初录》、《浮躁》、《高老庄》、《我是农民》等,均记述了家乡的风物地理和人性故事,广受读者喜爱,世人誉之为鬼才、奇才。贾平凹除了写作,还精于绘画、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是棣花镇的山水哺育出来的大师级的艺术家。

推开贾平凹旧居的两扇木门,里边是一个整齐的四方小院,院中长着一棵古老的梨树,西院墙下还有一株碧绿的梅李树,梅李树旁有个小柴屋。最里边是三间青瓦房,土墙上的木窗雕刻着花纹图案,古香古色。房顶上耸起的屋脊,造型独具特色。这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屋,现在无人居住,平常挂着铁锁,它在棣花镇的史册上,将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棣花镇中央还有一座建于唐代的佛教“法性寺”,过去寺墙围合,做过多年学校,贾平凹小时就在这儿上学。现仅存一间大殿,并且墙壁洞穿,但木柱及寺顶装饰尚完好,极需保护。

走在棣花镇的大街上,看到一株挂满了红果的柿子树,一群孩童在树下玩耍,还有一些老人在幸福的晒着太阳。

漫川关

从商南去山阳,每天早7:00和午12:50各有一班长途车。汽车沿着丹江河岸向东行,一路风景秀丽,途中经过金丝大峡谷的岔道口白玉镇,有许多游客正在此登舟漂流。在丹江拐弯的竹林关,上来了几个外地口音的中年人,闲谈中得知,他们有的是在此地开发金矿,有的是来收购山货土特产。进入山阳境内,公路顺着银花河延伸,银花镇的街道整齐宽敞,是山中大镇。在中村镇西的小河边,有一条古漫川故道,但因峡深路窄现已废弃。再前行,过风楼街道后边山尖上的小寺庙奇险可观。3个小时后,汽车驶入山阳县城,但见四周的山峰尖尖的独立的向上耸起,一排排呈三角形风姿独具。

边关路迢迢

山阳至漫川关的公路,是陕西通往湖北的必经要道。中巴车上近20个座位,有一多半是打工归来的湖北人。他们在青海的油田干活,现在结伴经漫川关回湖北老家。

从距离上来说只有90公里,可路面好坏不一。汽车在县东色河镇拐入金钱河流域,此河不大,但蜿蜒曲折,两岸树丛含烟,个别地方的小风景有点像漓江山水。在中途一个写着月亮洞的小桥边,一些人下车了,听说河那岸的峡谷中有个月亮洞景区,其中溪流、溶洞、峡谷、环境幽深奇险。

过了宽坪坝子以后,公路盘上崇山峻岭,路面狭窄不平,弯道极多。爬到山顶然后急下,夜幕沉沉中,又听到河水喧哗时,漫川关到了。

时值国庆假期,过往旅人不多,镇外公路边的旅馆大多空房。一个人守着一层楼入睡,河那边山坡上隐约传来锣鼓声和唱歌声,衬托出山镇秋夜的宁静。

老街三折

早晨起来,推窗一看,镇前的河滩上白雾弥漫,镇后靠山那边突出的山头上,一座庙宇隐隐约约,漫川关笼罩在诗情画意中。

漫川关座落在金钱河与靳家河的交汇处。老街在新街市场的背后,沿着靳家河岸排上去共分三段,。下段长约100米,街道较宽,可以行车,门面高大,商业店铺密布,流动人多。但中间夹杂着几间新房,显得不土不洋。往上右拐是双戏楼,戏楼上去是中段,约50米长,房子虽少但结构规整,高门脸高阁楼,木窗上雕刻精美,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居地。再上行右拐,就到了上段,最具老街的古旧风貌,它长约200多米,街宽只有三、四米,两边的灰瓦木屋小巧玲珑,上置阁楼,山墙绘画,翘龙飞凤,结合着北方的厚朴与南方的秀雅。街道上铺彻着整齐的小石子儿,可以防滑和疏导流水。旧屋里居民似乎不多,并且都是老人与小孩,青壮年可能大多都出外打工或做生意去了。

走通古旧而冷清的还有点儿弯曲的老街,就来到石桥畔。过了桥,则是树木葱郁的山坡。

会馆三座

漫川关是陕鄂的边塞,历代均于此设防。南宋时,宋金双方曾反复争夺此关。明清两代,这里水运发达,是陕鄂豫蜀物资交流的重要集散地,当时南来北往的商人水手脚夫很多,繁华一时。

古漫川的中心是戏楼广场。其实广场不过是个大院子,但边上的一对戏楼历经仓桑而风韵留存,它们木柱木门,飞檐高翘,雕刻精细,间以绘画。左边为双顶双檐,右边系单顶单檐,犹如古戏中的一妻一妾,浓妆淡彩相依百年。现在,戏楼的门窗残损欲破,阶前杂草丛生脏乱一团,急需维护和专人打理。

双戏楼对面,广场的另一侧,排列着三座会馆,依次是武昌会馆,骡帮会馆,北会馆。武昌会馆保存最好,常有湖北的人前来探访;骡帮会馆比较简陋,很少人去打扰它;香火最盛的是北会馆,厚墙高脊,日日冒烟,因为镇政府的食堂设在里边。

据了解,镇上的老宅院大概只剩下两处了,一处是新街22号的吴家院子,狭长的两进四合院,墙上挂着苞谷地上堆着杂物,生活气息浓厚,但门口已被垫高的新马路遮去一半,不知下次再来还能否看到它的门脸?另一处是镇政府小门外131号的黄家院子,主人外迁长期挂锁。找人开了后门,进去迎面是木照壁,壁前横陈一块椭圆状长条形油光黑亮的石头,不知做何用处。转过照壁是小经堂,上方悬挂着一方刻有“业启鸿图”四字的牌匾,好像是清代主人建房时亲友所送。经堂前是四合院,砖墙砖地木门窗。过了一道木隔断,还有一个更小的四合院,阳光从高处小小的天井筛下来,将楼上四围的刻木栏杆照射的半明半暗,有种不知今昔是何年的感觉了。

借道上津

走访完漫川关,我的下一站目的地是白河县城。站在山漫专线公路的尽头,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返回山阳县城,绕行镇安改走铁路;另一是继续前行,在湖北郧西的上津镇转车奔赴目的地。经过考虑,决定不走回头路,另外从路程远近来看,后者更直接省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顺便游一游上津古城。

漫川关去上津只有10公里,乘上客运的微型面包车很快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