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从河口镇开始,往下有准格尔旗魏家峁乡的万家寨黄河水库,偏关县的老牛湾及具有3000年历史的黄河村落,河曲县的西口古渡及娘娘滩,府谷县的长城黄河交汇处及祝里台长城第一墩,神木县的西津寺,佳县的香炉寺与白云山,临县的黄河险滩碛口古镇,吴堡县的千年旧城,延川县的乾坤湾与清水关,宜川县的壶口瀑布,韩城的龙门等等。再往下当然还有韩城的司马迁祠及明清建筑党家村,合阳县的处女泉,永济县鹳鹤楼、风陵渡、黄河大铁牛,大荔县的义图粮仓,经过要冲潼关之后,黄河出了陕西,转向中原。
每一个景点,都经历了岁月更迭与风云变化,都蕴藏着说不尽的悲欢离合。有歌唱道:“一朵浪花,是一个故事,撒向那神州古老的土地”。
近几年来,秦晋峡谷的考察和旅游活动渐渐升温,人们对峡谷两岸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风土民情很为关注,由于有新闻媒体及旅行社的参加,影响就扩大了。
但往往是走马观花,由于时间所限,未能深入下去。
秦晋峡谷上有5座大桥,是两岸往返的通道。
从西安出发,往韩城过龙门大桥去晋地。
从晋地包回,过壶口大桥去延安。
从延安北上,过吴堡大桥去临县碛口。
再从佳县大桥返回陕北。
最后从府谷大桥出塞,去河曲及偏关。然后从山西乘火车回西安。
每个过桥处都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
如果有条件从秦晋峡谷中乘船漂流下来,那就会对黄河龙的风采,领会的更深刻了。
大河长镜——黄河摄影手记
1997年7月青海循化
北京吉普2020SG直是一匹好“铁马”,它载着我们离开临夏,跃上甘、青两省交界的达力加山。站在海拔4000米的山口,凉风吹得人非常舒坦,放眼西望,心胸开朗,精神大振,但见山下的黄河谷地坡阔路远,烟雾迷茫,气势壮观。只可惜空中的能见度太差,清晰度不够,无法拍照片。我常赞叹相机镜头面对环境的真实性,可当大景难收的时候,我又痛恨镜头的局限性。此时,摄影家只有跺脚的份,还是画家好啊,他可以用彩笔拨开这些昏蒙的雾碍,将远处的美景拉到画面的前边来。
在山顶排了“气”,放了“水”,腾空了多余的“内存”,身体顿感轻快,我们策“马”下山。
一口气下到谷底,看到了村庄和行人。这儿是循化县的道帏村,典型的撒拉族,女人们穿着花布衣、围着黑头罩,住的是泥墙矮屋。但村地干净,土气浓郁。再往前走,村子叫白庄。公路边,两个围头巾的妇女挥鞭轻唱,赶着一群毛驴漫过来了。驴背上驮着长长的丰满的布袋,象是装满了粮食。停车拍照,乡女不配合,羞涩地躲到驴后去。与她们打招呼,不回应,好象听不懂你说啥,一种“鬼子进村”的感觉。
再往前行不远,拐下一个山坡,突然看见一面泥黄色的壁立的山。这山仿佛是人用铁锤凿出来的,表层上带着垂直的排列齐整的齿痕。山根,一条大河奔腾滚动,哦,这就是一直在我梦中流淌的黄河了。这儿是河之上游,水面不宽,但波涛急湍,尤其是在陡立的山壁映衬下,大河又有一股汹涌气势。
两岸笔立的山峰绵延了十几公里,特别是循化县城附近的山势最为可观,由于地形开阔,远望上去,天边一排锯齿般的岭头错落无尽,这是黄河千万年来的杰作啊。
在循化县城的西边,河谷地上有一大片树林和水田,我让车停下,到河边去拍照。先用24毫米的尼康手动镜头拍了全景,又换上200毫米镜头拍山痕的局部。但正中午光线太强,山壁泛白,要是在黄昏或者清晨,色彩柔和而透亮,金黄色的山峰上空蓝天如洗,白云似絮,该是多好的画面啊。
但一车三人去西藏,路途尚远,我不能决定行程,不能留下来等光线,于是抱恨而返。回公路的时候,田埂草软径滑,不小心一脚踩进水里,鞋中灌满泥汤。只好又去河边洗净鞋袜,我想,这是黄河要故意给我留下一个深刻的记忆吧。
我会再回来的。
1998年12月甘肃炳灵寺
炳灵寺藏在山中,水中。这山叫积石山,这水就是黄河。
因交通的不便和旅游环境气候的因素,知道炳灵寺的人并不多。其实,它的价值不在敦煌之下,尤其是在文物宝藏与自然风景结合这一点上。
我从兰州出发,乘车西行60余公里,在山路上盘旋了两个小时,来到永靖县城边的刘家峡水库大坝上。公路到了尽头,要看到炳灵寺,还需乘两小时的船。可现在是冬天,已过旅游旺季,没有班船前往,要去就得租船包来回。库区里倒是有很多小快艇,但开价就是400元,最后谈来谈去,以230元搞定。日已近午,抓紧时间出发。
在人们的印象中,黄河水是浑浊泥黄的,可库区里的水面碧绿如镜。快艇疾行,惊起水鸟阵飞。两岸的山崖断层明晰,一层黄、一层红、一层灰,色彩丰富。我不断地让快艇停下来拍照,船工倒还听话。尽管咱掏钱包下船了,但熄火、发动频繁费油费时啊。根据我的经验,凡是能与摄影师配合的人(包括司机、导游、同路、家中的配偶等)都是脾气好的值得赞扬的同志。
库区行完,拐入黄河古道,河床很窄,激流险滩不少,船破浪前进,颠簸颇强烈,幸好师傅经验丰富,让人心中稍加安稳。两边的山势,越往深处走越精彩,有许多石峰突兀崛起,造型奇特。最后拐进一个大河湾,师傅说到了。
这河湾的风景少见,半个S形的周围全是层迭错起的石峰,峭拔险峻。峰间淡雾弥漫,显得大气而神秘。湾中有一片很大的河滩开阔地,零散着几户农家。我让船工在滩地边缘停靠,爬上岸去拍照。站在地中看河湾,更觉一股神奇,我不由地要感叹黄河的创世能力。用了20毫米的镜头,根本无法拍下全景,这时要有180度的摇头机多好啊。
炳灵寺石窟就藏在河湾的一条峡谷中,它开凿于西秦,兴建于盛唐,现存窟龛183个,分布在高60米、长200米的崖面上,其中最大的一个弥勒佛像有27米高,身上已经斑斑点点,布满苍痕。敦煌壁画描绘的是佛教的形象和理念,炳灵寺的壁画则偏重于社会风貌与民间生活,是考察绚丽多姿的唐代文化的依据。现在的洞窟壁画都是禁止拍照的,我浏览了一下便返身而出。
这条峡谷很长,它是甘肃与青海交界的积石山的一部分,多雨的时候,洪水就在石窟下流淌,从峡口进来可以撑船。我真佩服当年石窟选址人的眼光与精神。
出了峡口在河边上船,因天气不好没有晚霞,甚憾。沿河道向上游望去,壮美的石林铺向远方,由此可以想象出积石山的宏伟及博大。如有飞机在上空转一圈儿该多惬意,但这纯属摄影人的幻想。不过以后有时间从上游的大河家包一条船漂下来,倒是可行的计划。
快艇驶离河湾,我大脑的屏幕还留在那奇山奇水上。心里说:母亲河让人吃惊的东西太多了。
1998年12月兰州水车
水车园在滨河路上中山铁桥的西邻,两架高大的水车哗哗哗转动着,颇有气势。但是,它的周围被铁栏杆圈住了,一边是黄河,可另一边是楼房,因此不好拍摄,怎么也躲不过那些现代化的东西。并且两架水车也是后来人仿制的,工艺虽然精良,却失去了原始的斑驳感。水车在这里只是被移置来的观赏物,小学生看看可以,能让他们知道老先祖们的一种劳动及生活方式,知道创世的艰辛,但这些小兔崽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是赞叹祖先的伟大,还是埋怨前辈的落后?我曾给儿子讲到自已当年的吃苦精神,他嗤之以鼻:那是你们的年代,现在过时了。于是后来我也就不讲了,讲了也是对牛弹琴(儿子属牛)。
中山铁桥倒是值得一看一拍,它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号称“黄河上游第一桥”,名不虚传。中山桥是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69万两,由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这座长达23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整修,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钢架拱梁,使铁桥显得更为坚固耐用,雄姿英发。
站在铁桥上俯瞰滚滚的黄河波涛,人的心情博大旷远。
我一直认为有山有水的城市才是好城市,有山则奇崛多趣,有水则灵动丰富。兰州的地形为两山夹一川,多少有些狭窄封闭,是横贯而过黄河巨流,为这座边城增添了许多情调和风采。
铁桥的北岸,是白塔山公园。站在山顶可以看到老城的全貌。
2001年8月宁夏沙坡头
黄河流过兰州,穿越了红山峡、龙湾石林、黑山峡等障碍,来到沙坡头,注入河套平原。
沙坡头以治沙经验而闻名海内外,头的后边是浩翰的腾格里沙漠。从这里可以骑骆驼进去,但颇费时日。
参观了沙漠公园,不好表现,尽管事迹感人,然景色缺少层次变化。
站在坡头放眼远望,大漠、黄河、高山、绿洲、甚为壮观,可惜雾气朦朦,清晰度较差。据说这儿难得有通透天气,如果遇上了,能出张好片子。
在沙坡头乘羊皮筏子漂流黄河,是值得一试一拍的民俗。每张筏子由14个羊皮吹圆捆连,上面铺扎坐人的竹架子。这是老乡们千百年来使用的渡河工具,是河边土著的知慧结晶。首先宰羊要有学问技术,不能割破身上的皮子,还得把肉体剥离出来。最后经过凉晒处理,使其经久耐用。
吹圆羊皮只能用嘴。河边的树林里,几个农民正在工作,我上前去试吹了一下,已用全身力气,只觉自已肚子胀,不见羊皮肚子鼓,看来需要极大的肺活量和劲儿。
在黄河上漂流很剌激,波浪汹涌,皮筏颠簸,人声呐喊,水鸣震耳,但羊皮筏一起一伏向前荡去,不会翻覆,真正是有惊无险。
我们飘到下游,在一个有水车的地方上岸,水手扛起硕大的羊皮筏子,沿着河边踢踏踢踏向上游走去
2001年8月银川沙湖
沙湖名气很大,也的确是个奇迹。在黄土厚沙中闪出一块如镜的水面,实在让人兴奋。这是上苍怜悯西北土人生活环境的干渴与枯燥,特洒下这个湖泊来调节大家的眼睛和情绪。
沙湖风景名胜区在银川平原以北,地处银川、石嘴山两市之间,距银川市56公里,距石嘴山市30公里,109国道与包兰铁路傍湖而过,姚叶高速公路直达沙湖。湖水面积8。2平方公里,并不大,比陕北的红碱淖小8倍。
但沙湖的自然景观、资源蕴藏量比较丰富,将“沙、水、苇、鸟、山”五大景源有机结合,构成一处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为一体的“塞上明珠”。
凡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只要一比开发成旅游区,马上就会变成乱糟糟的野外自由市场,这是中国的特色吗?沙湖一样,到处都是简易房屋,游乐设施,趾高气扬的骆驼与垂头丧气的马,当然还有奔走呼号的人群。
沙湖的芦苇最是好看,苗条纤细如扎堆的秀女,亭亭玉立在水中让你欣赏、拍照,如果天气凑巧,空中有霞光变化,水面有云影徘徊,芦苇又正是茂盛时节,拍下来应该不错。
我们中午才到,顶头光平板无层次,随便拍几张做个记录。因是利用开会机会,统一乘车行动,不可能做早出晚归的独行侠。但要不借出差之便,哪有东走西看的时间,还有那昴贵的交通住宿费用等,实为一个拿固定工资的人难以承受的。中国又这么大,风景又那么多,首先是行万里路,是开眼界。所以,我目前的摄影更多的是对实地情况的资料记录,待以后有时间有条件,再重回自已寻觅标定的感兴趣的能够激发个性情绪的区域来细细拍片子。
拍摄沙湖还有一个不利之处,缺乏制高点。要是航拍最理想,但飞机又不是你家的,说上天就上天。摄影呐,受到的限制太多。地点、时间、光线、全凭运气和机会。当然,发现题材、选取角度、用光技术、熟用相机的基本功也是不可忽视的,所谓养机千日,用机一时嘛。
2002年10月陕西神木西津寺
西津寺名气不大,我们到了神木县城,听电视台黄浩先生介绍起,便决定前往。同车有榆林地区的文友朱合作、郭世平、吉建芳等人。
汽车往东南方向的黄河边奔驰,神(木)盘(塔)公路新铺油面,宽阔平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河边,然后沿河岸上行几里,就到了西津寺下。爬上黄河西岸数百米高的崖巅,眼前出现一块平台,那几间陈旧的矮房,就是西津寺了。寺内一块石碑,乃弘治九年立。
寺庙不起眼儿,但院坝的环境优雅,一对石狮子昂守院中,临崖处耸立一棵古老的大树,枝叶如盖,树身悬着硕巨的锈迹斑斑的铁钟,敲撞一下,河谷里便荡漾悠悠的钟鸣。
站在树下展望黄河远景,让人心旷神怡。只见河流缓缓流去,两岸峭壁如削,夕阳把山水照的朦胧飘渺。河道中有船上溯,这儿开展了黄河秦晋大峡谷游览的项目。河对岸是山西境内,本来还有个东津寺,但被日本鬼子炸毁。当年,八路军的抗日指挥部就驻防在这边的西津寺,两岸遥遥相对,敌人最终没有过得了黄河。是母亲河抵御着外侵,佑护了黄土高原子民的安全。
下了西津寺,可去上游5里的黄河大酒店休息用餐。这酒店隐在河滩的枣林里,原系一个小水文站,现在搞旅游,其实只有一栋简易的小楼。不过,端一把摇椅躺在河边的院子里,一边咀嚼新摘的红枣,一边眺望滚滚地波涛,一边聆听信天游歌谣,倒是真正的休闲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