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他自己的空间
冰心先生曾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野花应当长在野地里,所以为孩子创造一片“野地”是最为重要的!所谓野地就是自由的成长空间、民主的空间、信任的空间,允许他有自己的秘密。教育要自然和谐,也就是遵循规律,带着秘密成长就是孩子的一个规律。
有的父母懂得这个规律,但并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对的,能让孩子接受的。他们也很迷惑:如果让孩子心里有许多秘密,我们怎么了解他们呢?不了解孩子,如何去教育好他们呢?
父母应该懂得,了解孩子并不等于要掌握孩子的秘密!如果借着了解孩子的“幌子”而让孩子把所有秘密都告诉你,那是不能成功的,可能还会造成不幸的后果!
尊重孩子的隐私,应该是父母的基本道德,对于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许多父母亲一想到孩子有秘密而自己不知道,心里就像猫抓一样难受。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随着孩子渐渐地长大,幼年时代的“水晶人”已经变得不透明了,父母难免要“失落”和“恐惧”,失落是因为孩子与自己再不像从前那么亲近,那么毫无隔阂了;恐惧则因为太紧张,对孩子任何隐瞒自己的事都会往坏的一方面做千万种联想。
孩子的成长必然意味着与父母的疏离,而父母赋予孩子生命,正是为了让他独立。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拥有秘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都知道,走向独立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要素。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
作为父母,不管我们的孩子保守的是什么秘密,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当他决定对我们缄口,他就与自己的灵魂立下了一个承诺。而无论我们以什么手段去挖这个秘密,实际上就是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伤痕。
当孩子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会有许多属于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一定是正确的,但留下了深刻的“我”的烙印。就像父母不可能替孩子消化食物那样,父母也不能替孩子思考。孩子自己摸索探寻生活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可贵的。
在孩子探索生活道路的过程中,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孩子的秘密,也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
秘密是孩子成长的养料。允许孩子有秘密,这些思想是孩子的秘密,也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允许孩子有秘密,孩子的生活才有可能更加精彩,孩子才有可能更加独立和成熟。
若干年前,孩子们最大的快乐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零食吃,而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对父母说:“这是我的隐私权。”许多父母对此摇头叹息,大感“世风不古”。
这是事实,但我们恰恰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如果老让孩子停留在想法买糖吃的程度,那时代岂不是没有发展了吗?只有满足了物质上的基本需求后,才会有精神上的发展需求。今天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需求更高了,这是很自然的,同时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也拥有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尊严,拥有受法律保护的多种权利。父母在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孩子的权利。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教育离不开尊重,没有尊重的教育不会有好的效果。只有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受父母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前提。尊重并不等于纵容,而是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
在现代教育模式中,关爱孩子的内涵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还应该有精神上的关怀,那就是尊重。并不是孩子想要什么给什么,这不是尊重,这是纵容。尊重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尊重,主要是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情感。同样,孩子也要对父母形成必要的尊重。父母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和孩子商量着解决问题,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模式、自己的思维定式和心理定式去认定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能利用父母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想法。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必须尊重孩子。
作为父母放下心来,相信孩子能带着属于自己的秘密健康成长。
童年,应该充满天真和烂漫。多少人回忆起他们轻松愉快的童年时,依然是那样的留恋,但如今的许多孩子却只能与书本为伍,根本无暇和溪水野草对话,与清风白云游戏。说起“童年”,许多孩子会无奈地说:“太没意思!”
说到底,是因为孩子的父母无情地占据了本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时间。他们总是习惯于让孩子围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追着“艺术教育”的风向标走。“孔融四岁会让梨,我孩子四岁会弹琴”“别的孩子4岁会绘画,我的孩子4岁弹钢琴”,互相攀比,恨不能让孩子成为“全能冠军”。父母过早地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压在孩子那稚嫩的双肩上,过早地为孩子设计了“美好”的未来,可是操之过急,只能是拔苗助长。孩子有孩子的愿望,有他们的大地和蓝天,他们本不该有更多的“栅栏”。可为了大人们的意愿,他们不得不承受额外的负担,因此失去天真和微笑,童年变得苍白而乏味。
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如果家庭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孩子一间独立的房间,或者给孩子一个只有他自己才能开启的抽屉,允许孩子有一个较自由、安全的空间,并让孩子知道,父母相信他,不会破坏属于他自己的空间,这样能让孩子在家里找到一个有安全感的地方,不至于向外寻求安全,从而远离家庭,远离父母。
父母以身作则。父母之间可以有一些小秘密,相互尊重对方的隐私,不要相互指责、猜疑。必要的时候,把自己的秘密拿出来和孩子分享,听听孩子的意见。
不打击孩子。即使知道了孩子的秘密,也不要像抓住小辫子一样对孩子进行打击、批评,要像帮助朋友一样帮助孩子,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不要自认为孩子不具备抗挫折能力,要给予孩子生活的空间,孩子该做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去做。也不要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要在孩子犯了错误时,及时地指正并像好朋友般伸出手,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而不是一味指责、抱怨。不要怕孩子接触电脑、网络和游戏;要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同时严格执行和孩子协商制定的“游戏制度”。不要过分担心孩子接触到不良信息,交上不良朋友;要经常了解孩子的思想、行为变化,引导、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使孩子明白社会上人有好有坏,网络和信息同样也是这样。不要在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学校生活(如竞选班干部失利等)受挫时指责、抱怨;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寻找原因,然后,直接指出关键的问题焦点,用探讨、协商的态度,指导孩子接下来应当如何改进,并给予必要的鼓励。
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有着太多的规矩,太多的标准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翅膀,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令,在老师的精心调教下,一个个都如从模具中浇铸出来的模型一样,标标准准,规规矩矩。大多数孩子应有的童趣、想象力早已消磨殆尽。他们考试有统一的答案,回答问题有统一的标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许多孩子根本不会甚至不愿意开动脑筋去积极思考,更谈不上要他们去怀疑,去创新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教育需要怀疑,需要创新。前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古斯曼说:“传统教育的诸因素在小学的最初几年里,就抑制了儿童身上先天的创造能力,差不多4年,将他们的思想纳入成人轨道的努力之后,到了10岁,在许多儿童身上,那种思考的自发性,那些闪光的想法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兴趣,都已经消失了。在我们的标准和规矩的束缚下,有时候孩子们身上迸发出的微弱的一点怀疑、创新的火花也会被大人所谓的“权威”所扑灭。”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授之以渔”的基础上还要授之以鱼场,给孩子一片空间,他们将会用他们的眼、耳、心创造一片奇迹!
创造空间实质上就是给孩子一个追求创造、发展自我的时间和机会。事实上,人的追求和创造欲是与生俱来的。从幼年起,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只是自觉不自觉抑或“自由”、“不自由”罢了。“自觉”并且“自由”地为之追求奋斗者遂心如愿,事业早成,堪称幸运儿。反之,往往岁月跎蹉、壮志难酬,与幸运之神失之交臂,甚至抱憾终生。青少年正处于一个长知识、学本领的空前活跃时期,其个性、气质、爱好、文化基础不同,追求的目标和发展的意向不可能等同。因此,我们不可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标准、同一个模式去衡量、规范和框定,进行千篇一律地人才“翻版”,而这恰恰是对人才的束缚、压抑和摧残。因此,给孩子们一个灵动自由的创造空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