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天才是鼓励出来的
34346000000036

第36章 第三十五招 鼓励孩子适度发泄

每个人都有不愉快的时候,都有心情糟的时候,都有发脾气的时候。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孩子,而我们大人受到委屈,遭到冷遇,就会利用适当的机会或某一种方法宣泄自己的糟糕心情,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一定的安慰与满足,同样对于孩子,我们也不应该剥夺他们发泄的权利。

孩子在学校或家庭生活中,也会碰到不舒心的事儿,如:老师对别的小朋友很亲热而冷淡自己;受了别人的欺侮;饭菜不合自己的胃口了。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父母的诺言不能及时的兑现等,都会引起孩子心理紧张焦虑,失去平衡,从而发生冲动的行为,发脾气,孩子通常会大哭大闹、摔坏玩具、撕破画册、甚至在地上打滚儿、撕破自己的衣物。通过一阵宣泄撒泼,孩子紧张焦虑的心理便会逐渐缓解,重新趋于平衡,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因此,对于孩子的发脾气,大人可作“冷处理”,不要加以过多理睬,更不应像有的家长一听到孩子哭,可就不得了了。“哎哟宝贝,不哭不哭,妈妈怎么样、怎么样”,这不是一种好办法,只会为下次哭闹打基础。

保持人的心理健康要有三种营养,即爱心、宣泄和疏导。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不断地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一般来说,爱心和疏导是大多数家长运用的方式,而常常忽略了宣泄(即发泄)。谈到发泄,可能不少人认为是个贬义词。然而从心理学和医学的角度来讲,发泄是个中性词,在医学上它常称为宣泄,是基本医理之一。

发泄,就是舒散、化解心中的积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就是淋漓尽致地吐露出自己地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等不快,使其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心中的积郁和不快如果长期得不到发泄,就会给孩子个人和家庭乃至社会带来危害。如今社会上孩子出走、轻生,违法犯罪的低龄化问题,都与无法让孩子及时发泄有关,孩子得不到发泄,心理难以平衡,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孩子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如果让他们适度地发泄,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会有许多益处。

有的家长,由于不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往往把孩子的宣泄行为视为“有意使坏”,严加训斥与制止,迫使孩子强行克制应发作的“怒火”,这么一来,孩子慑于大人的威势,表面是风平浪静了,却和大人一样憋在心里了,加深了他的紧张焦虑,长期如此,不仅心理有碍,而且会严重影响神经功能与身体的健康成长。在适度和不妨碍他人的原则下,家长不妨让孩子发发他的威风,那时孩子“释放”积压在胸中的“怨气”是一种“自我调解”。

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常常会哭。啼哭是人类丰富情感的自然流露,当孩子流泪时,心理上得到满足、舒适,内心的压力减轻了。孩子痛哭的时候,父母可以把他搂在怀里,轻拍他的肩,抚摸他的头,为他擦擦眼泪,心平气和的听他哭诉自己的委屈和悲伤,给孩子提供一个心理上的安慰和宣泄消极情感的安全环境。如果因为厌烦孩子的哭泣,而去压抑孩子,这样做既不利于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又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强忍泪水造成了孩子的情绪压抑,长期情绪压抑容易得各种慢性疾病。所以,啼哭是宣泄不良情绪一种很好的方式,孩子想哭就让他哭会儿吧。

有人或许会说:小孩子,不愁吃穿,不考虑处境如何,有什么积郁和不快呢?有发泄的必要吗?这是家长对孩子不了解的一种表现。对独生子女来说,学习负担过重,学业成绩不理想,家庭和学校管得太紧,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同学之间的别扭、矛盾以及社会上五彩缤纷的现象和自身生理发育的影响等等。这些事情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甚至不快。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受到委屈或冤枉的时候,有时又不能说出来,自己又无法消除这些阴影,给心理造成沉重的负担,引起精神痛苦和情绪不良。心理不平衡,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积郁,进而表现出思想不痛快、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呆板,甚至造成神经失常,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美国著名医学专家哈费莱德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的不良情绪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溃疡症和精神病等病症的发生和恶化。他特别指出:长期忧郁,还可能致癌。独生子女因为没有亲兄弟、亲姐妹,少了交心谈心、交流思想感情的对象。在家里,父母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而忽略了与孩子交流感情的机会,特别是一些长期在外打工或做生意的父母,更是少有与孩子接触的时间,何谈交流思想感情呢?更有甚者,一些孩子与家人关系生疏,有事情也不给家里人说,又怎么会向家人吐露他心中的积郁和不快呢?

感情压抑的孩子常常心不在焉,麻木不仁,对一些疾病的抵抗力较差,特别容易患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疾病。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宣泄对维护心理健康的价值,他认为:“当人有情绪时,讲出来,能够减轻精神上的症状”。

当然,随时任意的宣泄情绪也是不对的,我们要教会孩子合理的宣泄消极情绪。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的个人情绪宣泄的水平和评价水平都不高,因而他们还不能根据场合合理的宣泄情绪:有的孩子在受挫后喜欢自虐,常常抓伤自己;有的孩子喜欢找茬打架,攻击性行为严重;有的喜欢破坏物品,将毁坏的物品扔得满地都是……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东西,如哭泣、运动、诉说、在纸上乱画一气、大声唱歌等,都是合理的宣泄方法。在家里,不妨开辟一个角落,专门让孩子在里面宣泄不良情绪,比如可以在一面墙上贴满画纸,做成一面“涂鸦墙”,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让他在上面任意涂画,以发泄心中的不满。等他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引导孩子适度地发泄呢?

1.父母要做孩子的贴心人

要做贴心人,就要理解孩子的处境,能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会分析他们形成积郁和不快的原因,能交给他们正确的处理方法。还可以从孩子最亲密的人中去找,最好是有类似经历,又成功处理的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贴心人。关键在于父母处理问题的技巧:要能倾听孩子的心事,不打岔,不嘲笑、讥讽孩子,能用亲身经历去引导孩子是最好的,实在没辙,编一个类似经历,或引用周围他人的经历也行。不一定都用成功的经历,有些失败的经历,也可以起到由反及正的效果。一个例子不够,可以多举几个,让孩子自己去吸取经验和教训。切忌生搬硬套,给孩子造成逆反心理,从此不当你是贴心人。有时,也可以采用延迟效应,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品味其中的道理;或借题发挥,触景生情地利用生活中的个案来引导他们。时间一长,孩子发现你的长处,自然就当你是他的贴心人了。

2.把握好时机

当孩子正满腔义愤之时,做父母的不妨顺意附和一下,哪怕是你觉得有错的事情,要先拉近与孩子的心灵距离,使其感觉到你与他有共同语言。避免在这时与孩子产生思想冲突,这样就有利于你们作进一步的沟通和解决问题。在有不适合谈话的人在场时,你可以暗示孩子另找个合适的地方和时间,然后父母再主动提及此事。站在知心朋友的位置上,有利于问题的成功处理。做父母的不可以长辈或过来人的身份自居,避免拉开与孩子的心灵距离,并且要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和自尊心,培养孩子良好的谈心习惯,激发孩子的谈心愿望和兴趣。由于孩子处于成长阶段,考虑问题可能不够周全,或是顾忌较多,因此,在谈话的时机和地点上,父母在得知问题后,可以主动替孩子安排。

3.正确引导孩子适度地发泄

这也是让每一位家长最操心的事情。一般来讲,克服心理压力,改变不良情绪,保持身心愉悦,疏散积郁的方法很多,如忍让、体谅、自慰、转移、回避、改变环境等,都有一定作用。但是这些方法都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事件,只能暂时缓解心理矛盾,求得表面平衡,只能治标。只有适度地发泄,才能治本,才能从根本上清除心中的不快,达到精神愉悦和有良好的情绪,通过引导发泄的过程,来培养孩子的自控和自解能力。发泄的形式很多,如:该说就说,没有诉说的对象,可以对着镜子,把镜中的身影当做诉说对象,或是对着某一件物体诉说,当然诉说的对象最好是父母,因为父母会充分考虑孩子以后的成长,在诉说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孩子的思想方向。同时,父母还应该培养孩子该说和不该说的“度”的把握;该哭就哭,该喊就喊,找个合适的地方,痛快地哭,大声地喊,此方法不仅对不快有效,对压抑不住的兴奋,也同样有效;对一些特殊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处理,可以找一件假想的对象,狠揍一通;或到旷野处,使劲扔些石头、土块、泥团之类的东西;或找些废弃的书报等,狠撕一通;或伴着热烈的韵律,狂舞一曲……

需要父母注意的是:适度发泄,不能让孩子任着性子胡来。发泄时,不能恶语伤人,不要影响他人,也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更不可找人对骂、斗殴或危害社会。同时应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能因为自己的发泄,而给自身造成伤害。作为父母,还应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偶尔发生一件过火的发泄事件时,父母更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切忌粗暴干涉或漫加指责。引导子女适度发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付出较多的精力。但是,有什么遗产比得上教给孩子终身受益的本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