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最善良,最诚实,最纯洁的是童心。在这里,孩子们用他们纯真的童心、天真可爱的思想帮我们编制了一个又一个梦想,让父母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孩子们给了父母真爱、自信、开心、满足。
但是当我们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很多孩子中普遍的存在问题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孩子之间打闹、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父母一直对孩子们说,我们都是凡人,谁能无过,如果遇到问题只知道推卸责任,逃避问题,可能你永远也摆脱不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这些道理可能他似懂非懂,但正是在这个懵懂的时期需要我们去帮助他定位,如果我们的教育只依靠在校教育这段时间,其他时间完全脱节了,教育的成果如何体现呢?教育不一定会有最理想的结果,但是不教育只有一个最不理想的结果,教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期待更多的家长一起学习,因为一切为了孩子。
孩子每天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于是,可能就会出现两种类型的家长:
一种是对孩子过于宽容,想着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正缺点。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预期,孩子的问题可能越来越多,甚至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让家长措手不及。
另一种是对孩子非常严厉,要求孩子能够纠正所有的缺点和错误。这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孩子顺从家长,事事都按照家长的意思办,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变得做事被动,没有主见,缺乏创造力。二是到了反抗期,开始奋力反抗家长,当出现离家出走这样极端的事情后,家长也变得不知所措。
尽管上述不良结果并不一定必然发生,但也需要尽力避免。如何才能避免上述不良现象,并能很好地纠正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让孩子健康成长呢?
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我们要尽量纠正孩子的缺点,以便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但对所犯的错误应该尽量采取宽容的态度,这对一个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好奇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学习出了课本的学习外,就是实践的学习。在实践中,孩子会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目标,尝试着各种方法,有些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有些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就会产生错误。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也就等于是不允许孩子在尝试中学习。
我们中国人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让孩子不能犯错误,认为犯错误是由于孩子没有学好。
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家长对孩子每次考试都要求孩子追求100分,即使达不到,那也是目标。当我们惩罚没有获得高分的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恐惧失败,而不愿意尝试任何有风险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尽管可能因为学习成绩突出,而得到比较安稳的工作,但很难成就大业。
要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探索的能力,家长除了少数带有危险性或者破坏性的行为需要马上制止时,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他不会做的事情。不要干涉孩子的内心世界,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不会让孩子在和别人有不同想法是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因标新立异而兴奋。
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家长当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和问题时,应该帮助他改善,只要孩子有了细微的进步就要给予赞赏,而每当孩子听到夸奖,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重复良好的行为,起到正向强化的教育,改掉那些不好的毛病。
面对孩子的优点和所取得的进步,我们首当其冲应该给予肯定。但面对孩子的过错,我们不应该回避,更应该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错误,但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不能过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谁都知道“错误的治病药方,比不用药更危害身体”;同样的道理,“荒谬的教育方法比不教育更误导孩子。”家长常对孩子的某一缺点,经常、反复地加以数落;把孩子过去和现在所犯的错误累加在一起数落;把孩子的不足与同龄人的长处,反复进行比较,这样极易使孩子有一种负罪感,使孩子觉得只要犯了一次错误,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认为改与不改一个样,反正总免不了挨训,索性破罐子破摔,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开始走下坡。家长们可否知道,反复数落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起了负强化的作用。可以说,孩子在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之后,心理会有一定的内疚感、自责感,对自己的不良表现有所不安,家长的一再唠叨、反复数落,尤其是新账、老账一起算,更易使孩子感到自己不行,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失去信心,也就缺少了进取的动力。
运用教育艺术,引导孩子充分认识错误,主动地去改正错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想让孩子积极地认识缺点,改正错误,就应该注意教育的艺术性。一般来讲,在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时,首先应注意以平等的地位与孩子沟通,而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口气进行训斥,对其行为好的表现应给予表扬,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其受到鼓舞,让其感到:只要努力,我可以做好这件事。然后,在愉快情绪下指出不足和缺点,帮助其寻求解决方法,孩子就会较自然、较积极地去克服不足;并有效运用眼光、神态等传递自己对孩子的鼓励,用期待和暗示产生神奇的“皮格马利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