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不久亲临江陵,关羽旧属荆州将吏悉皆归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一月,刘备所置宜都(今湖北宜都)太守樊友弃郡而窜,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投降了陆逊。孙权以陆逊领宜都太守,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屯于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守长江之西陵峡口(今湖北宜昌),据险西拒刘备、东扼关羽。吕蒙领南郡太守。关羽见荆州分崩离析,顿觉孤穷,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县东南)。孙、刘同盟已绝,麋芳、士仁又降,长城自毁,关羽则已走投无路。
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假意答应投降,立幡旗于城上,乘机逃走,待突出麦城时,关羽仅有十余骑相从,其他人都已投降或战死。孙权即令偏将军朱然和潘璋率兵截击,断其退路。十二月,潘漳部下司马马忠在临沮之章乡(今湖北当阳县东北),将关羽擒获,同时被俘的还有关羽之子关平及其都督赵累等。(《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及《潘璋传》)
孙权在俘获关羽后,有意留他一条命,以便与刘备、曹操为敌。手下人以前车之鉴劝说孙权:“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当年不除之,自取大患,及议徙都。今岂可留他活命。”于是,关羽被斩首。孙权遂得全据荆州。
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得知了关羽被杀的消息。孙权迫于各种压力,在荆州按诸侯的礼仪规格安葬了关羽的尸骸,而关羽的首级则埋葬在曹魏势力所在的河南洛阳市郊。现今在湖北当阳和河南洛阳存有两处关羽的陵墓,前处有身无头,后处则有头无身,这种葬仪在历史上众多的名人当中,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关羽被斩后不久,孙权大将吕蒙也因积劳成疾,病发而死;关羽首级被传至洛阳的当月,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英名一世、叱咤风云的曹操,也在庚子这天死于洛阳。关羽生前不愿与之同列的老将黄忠,也在这年去世。
关羽之战,使徐晃甚得清誉,曹操评价说:“贼(此指关羽)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宫(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徐晃班师之际,曹操出营7里相迎,并置酒高会,甚是风光。
吕蒙在克定荆州,打败关羽后,因疾病复发,被孙权迎入公安的行辕内殿,为治疗其疾病想千法,设百计,并招募属内名医以求治愈吕蒙之疾。吕蒙病死,孙权更是哀痛不已。
关羽死后,曹丕称帝代汉,建立魏国。次年(章武元年,211年)四月,刘备也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刘备对关羽之死,极感痛悲。关羽死后,刘备在荆州地区的势力被驱逐,这更加重了他内心的伤痛。为了替关羽报仇,更为了夺取荆州,刘备决定征讨孙权。出征前,赵云劝阻刘备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若先灭魏,孙吴自服,曹操虽死,其子曹丕篡汉,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必得关东义士之助。不应弃置曹魏而与孙吴交战,兵势一交,就欲罢不能了。”但刘备根本听不进去。益州从事祭酒秦宓也极力劝谏,“陈天时必无其利”,却被刘备幽闭狱中。治中从事黄权也指出“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等东征的种种不利因素(《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刘备也是不从。尤其应该一提的是,接任吕蒙领南郡太守的绥南将军诸葛瑾,以对手的身份从公安给刘备呈来一封信笺:
“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指孙权)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诸葛瑾之立意仍在于从孙、刘与曹魏三方利益关系来劝阻刘备东攻。刘备一意孤行,遂于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亲自率军出征。他出兵之后,因步步为营,被陆逊找到破绽,在夷陵与之相持,章武二年(222年)六月待刘备大军疲惫之时,陆逊在猇亭(今湖北宣都北长江北岸)以火攻破其连营四十余座,刘备只得退至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面对惨败之状,刘备曾忿惭地长叹:“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63岁的刘备病死白帝城永安宫,临死前,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并与孙权重新和好订盟。从此,蜀以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蜀、吴联手,共为唇齿,相携对抗曹魏,遂成三国鼎立之势。
后主刘禅景耀三年(260年)九月,关羽被追谥曰“壮缪侯”。其子关兴嗣爵。关兴,字安国,风标令誉,自幼知名,丞相诸葛亮就对他极为器重,官至侍中、中监军,未及壮年而死,爵位由嫡子关统继承,关统得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关统死后,无子嗣爵,又以关兴庶子彝续封。(《三国志·关羽传》)终蜀汉之世,关羽家世贵族,侯爵传袭,得垂裕后昆。在蜀汉被灭时,关羽后代被庞德之子庞会尽数杀死。由此可以说,关羽一生之荣辱与刘氏及蜀汉政权紧密相连。诚如蜀汉时期杨戏《季汉辅臣赞》中所赞关云长与张益德云:
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佯迹韩(韩信,西汉名将,开国功臣)、耿(耿弇,东汉名将,开国功臣),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国志·杨戏传》附)
关羽之声名早已超越了一时一地的局限,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在他生活的时代,人们都普遍地赞誉着他的上勇骁猛、天威如虎,称之为一时俊杰。关羽由刘备的属下大将成为圣帝灵君,名列仙班,位入贤圣。
自关羽死后,历经两晋、隋、唐、宋、元、明、清,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其身后殊荣更是一代隆盛于一代。千百年来,关羽在人们心中是一位义勇双全的英雄,人们对他顶礼膜拜,尊称他为“关公”、“关夫子”、“关老爷”,或称为“关帝”、“关帝爷”、“关圣帝君”等。特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关羽生动深刻的描写和渲染,使他更以独特的个性魅力令芸芸众生为之倾倒,他在演义小说中那身材魁伟、红面美髯、胯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的凛凛威风仪姿更是深入人心,他那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的武勇,桃园结义、华容道释曹操的仁义,一直令后世传颂、演义。廊庙之上,市井之中,供奉着关公图像,无论大邑通都还是穷乡僻壤,都曾建有大大小小的关帝庙,都是香火鼎盛、四时无衰。在百姓的观念之中,关羽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个榜样,一个威力无边的圣灵。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像关羽这样能得到如此长久而普遍敬仰与崇拜者,除了孔老夫子外,恐怕很难再觅出何人可与之匹比!
中国的文庙通常是祭祀孔子,武庙则通常是祭祀关羽。武庙之祖,即是关羽祖籍所在山西省解县的关羽庙,最早的关羽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此后,武庙逐渐遍及全国各地。关羽自公元8世纪以后地位日益尊隆,到宋代时,由“忠惠公”得封赠为“昭烈武安王”,宋徽宗赵佶还封之为“崇宁真君”。明清两代,关羽已超越凡俗,成为圣神天君——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忠义神武大帝”。在各地关帝庙中的关羽塑像大多都是这样的装扮: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端坐龙床之上,侧有侍臣恭身肃立。人们把“关圣大帝”打扮得威严不凡,赋予他人间最尊贵的帝王形象,以表示对他的崇敬。满清政府对关羽极力褒崇,本意是借倡其仁义而抵消忠贞,达到消除满汉民族间之对立情绪的目的;然而,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清代民间秘密结社天地会,也对关羽尊崇有加,一份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天地会首领的拜盟誓单中有这样的话:“自古称忠义兼全,未有过于关圣帝君者也。溯其桃园结义以来,兄弟不啻同胞,患难相顾,疾病相扶,芳名耿耿,至今不弃。似等仰尊帝忠义,窃劳名聚会……”
(任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