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则天的统治后期,武则天的精力主要用于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从而陷入困境。
按武则天的原意,她是想彻底夺取李唐的天下,将皇位传给武氏后人。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子侄们更是跃跃欲试,甚至勾结酷吏迫害李氏宗室。武承嗣对皇嗣李旦的地位提出公开挑战。公元693年新年的祭奠大礼上,主持祭祀的武则天竟让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公开摆出武氏家天下的阵势。皇嗣李旦尴尬地站在一边。至此,李武两姓争夺储位的矛盾日趋激化了。
武则天立武氏子刊、为嗣的想法,遭到她宠信的狄仁杰、李昭德等几位宰相的坚决反对。于是武则天伤透了脑筋,如果立武氏子侄为皇储,可以保全她的武周政权,但即位的人是不会把她作为先祖供奉在太庙的。而立儿子为储君,可以同夫君共享子孙的祭祀,得到名正言顺的皇后位置,但这又必然使自己重新回到她亲手打破的传统中去。
最终的结果是,这个敢于和传统挑战的传奇巾帼,还是败在了传统礼教的手里面,于公元698年初将庐陵王李显秘密接回洛阳,立为太子。武承嗣眼看太子位到手又易人,一气之下,怏怏死去。
庐陵王的复位,使一度紧张的气氛趋于缓和。武则天赢得了最后一段比较安定轻松的日子。复立李显为太子的事件,是放弃酷吏政治之后,这位女政治家晚年的丈巨大成功。
武则天的晚年,逐渐陷于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甜蜜漩涡中,竟然将大权交给了这两个只会讨好女人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势力迅速膨胀,朝中的当权者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宗晋卿等人,争先恐后献媚二张。二张恃宠而骄,逐渐专横跋扈起来。文武大臣深为二张干政所惶恐,到了公元704年末,武则天一病不起,于是朝中诸事都由二张传话,担心二张乘机弄权的朝臣们决定发动政变,将天下重新交给李唐手中。
公元705年农历正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筹备后,宰相张柬之等人领导发动了军事政变,杀二张于宫内。病榻中的武则天被迫逊位,唐中宗复位,李唐政权再度重建。已是风烛残年的武则天随后于当年年底病逝,临终前,武则天终于去除自己的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要求归葬乾陵(高宗的陵墓),并嘱咐儿子李显为她树碑但不需立传,从而留下了“无字碑”之谜。武则天死后,仍然受到李姓子孙的尊崇,她的灵牌,也始终摆放在李氏太庙里。
少帝李重茂
(公元697年~公元714年)
在位时间:公元710年曾角年号:唐隆
谥号:无
庙号:无
安葬地:不详
公元710年,韦皇后毒死唐中宗,然后仿效武则天,先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由自己执政,让相王李旦参谋政事。不久,又借口古礼叔嫂不通问,将李旦封为大师,不再管理朝政。这才让16岁的太子李重茂即位。
李重茂即位后,朝廷大权被韦后控制,弄得宫廷内部变乱迭起,人心动荡。这时,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便与姑姑太平公主密谋除掉韦后。公元710年6月21日的深夜,李隆基率刘幽求、钟绍京等人冲入后宫,将韦后乱刀砍死,韦氏的党羽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也都先后被诛杀。
在李隆基的威逼下,在位不到一个月的少帝李重茂不得不宣布退位,将皇位让给相王李旦,之后被封为温王,李隆基被立皇太子。
玄宗李隆基
(公元685年~公元762年)
在位时间:公元712年~公元756年
曾用年号:先天、开元、天宝
谥号:大圣大明孝皇帝
庙号:玄宗
安葬地:泰陵
公元685年,李隆基出生。
公元710年,韦后鸠杀唐中宗,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拥立父亲唐睿宗李旦复位。
公元712年,唐睿宗将皇位让给李隆基,李隆基于是登基称帝,是为唐玄宗。
公元713年,李隆基杀死太平公主,消灭太平公主集团。
公元736年,杨贵妃入宫。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标志。
公元756年,在西逃窜的李隆基,在路过马嵬坡时,护驾士兵发生哗变,李隆基不得不把杨贵妃赐死。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称帝,将逃亡中的李隆基尊为“太上皇”,李隆基就这样糊里糊涂地退位让贤了。
公元762牟,李隆基病死,享年77岁。
李隆基运气非常好,一上台就接手了一个经唐太宗、武周等人励精图治所留下的好璞玉。虽说即位以后时局混乱,但都乱在宫中和朝廷,下面的黎民百姓过得倒是舒舒服服的,只等着李隆基把关系理顺了,让他们的日子更上一层楼。只要不是个昏君,谁都能将唐太宗等人留下的这个大好的基业发扬光大,所以说李隆基的运气好呢。
李隆基恬不知耻地假手他人获得了“开元盛世”,然后就很舒服地荒淫享乐起来,以至于发生安史之乱。“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李隆基自己把自己往死路上引,即便是有奸臣当道,即便是有叛将作乱,但所有的根源都来自这个妄自尊大的皇帝,唐王朝在他的手里,不衰败才怪!
公元710的一个夏夜,唐中宗李显在与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共事了一顿盛宴后,被她们联合毒杀。随后的几天,政局便异常不稳。韦后毒杀亲夫的目的就是想做第二个武则天,然而她的政治手腕还是不够,不久就被太平公主和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政变废杀。于是李旦再度登基称帝,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李旦即位后,大权都落到了太平公主的手里。这个武则天的女儿深得母亲真传,在政治上有一定的独到之处。有武则天这个前车之鉴,无论是百官还是皇室,都会密切注视每一个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武则天的女人。韦后就是如此失败的,太平公主的结果也好不到哪去,因为昏庸的李旦有一个精明的儿子李隆基。于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太平公主虽然年龄较大,拥有比较强硬的政治集团,但李隆基虽然年轻,行事却十分老到。面对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进攻,李隆基采取了退让的方针。甚至自己即位后,李隆基也步步退让,直到帝位巩固以后,李隆基才反戈一击,将太平公主的势力彻底击溃。
公元712年,李旦很知趣地把皇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李隆基于是即位,是为唐玄宗。公元713年夏,李隆基终于对太平公主下手,兵马杀太平公主及党羽数十人,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吏尽被黜逐。至此,动荡的局势才稳定下来,玄宗才获得了全部权力。
李隆基即位后,面对的局面是长期的宫廷政变所带来的中央政权力量的削弱,吏治腐败,官吏冗滥。经历过武周对李氏宗族残害的李隆基,并没有将心思放到如何进行报仇上面,而是将精力投入到改革弊政上。
要改革,首先就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因此李隆基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对宰相的任用,他更是注意任人唯贤。他在统治前期所任用的宰相,大都成了有名的政治家。
他提拔的第一个宰相,便是有名的贤相姚祟,李隆基后来施政的方针,基本上是姚崇的建议。其中包括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擢诤臣、除租税外不得接受馈赠、勿使皇亲国戚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
姚崇对开元盛世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在入相后,就下令追查为逃避赋役而出家作和尚的富户,一次就查出1200多人,并勒令还俗。此外,姚崇对开元盛世还做了一个大贡献,那就是解决了开元初年在黄河两岸连年发生的蝗灾。当时对蝗灾并没有太好的整治办法,再加上捕杀不力,往往造成赤地千里,横尸遍野的惨景,以致物价飞涨,民心不稳,政局动荡。姚崇入相后,立即建议奖励奖励治蝗,下令加大捕杀蝗虫的力度。结果蝗灾被有效地制止了。
姚崇办事干练是出名的。有一次,姚崇因家事请了十天假,结果朝廷的公事积压了一大堆。过了十天后,姚崇刚回来,没花多少时间就把积件处理完了。旁边的官员看了,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姚崇自己也有点得意,问一个官员说:“我这个宰相,能跟古代什么人相比?能不能比得上管仲、晏婴?”
那官员说:“跟管仲、晏婴似乎比不上,但是也可以称得上‘救时宰相’了。”其后继任的宋臻、张说、韩休、张九龄等,都是有名的贤相,他们辅佐李隆基,共同创建了开元盛世的大好基业。
李隆基不仅注意任用贤相,还非常重视刷新吏治,整顿官僚队伍。在这方面他采取了裁汰冗员,精简机构;恢复谏官、吏官参加宰相议事的制度;重视县令的选择;严格的考核制度;严明赏罚等许多有效的措施。
李隆基很注重发展社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由于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使唐王朝在李隆基即位之前,农民负担不断加重而无力维持生存和生产,从而出现了天下户口逃亡过半的严重危机。李隆基于是下令,惩治豪强地主,从他们的手争取土地劳动人手。但这个打击的范围还是大小,豪强地主仍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并且把逃户变成“私属”,不向国家交税,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于是李隆基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检田括户运动。这个运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中央政府增户88万,田亦如是,岁终征得客户钱数百万。
李隆基发展社会生产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打击自武周中宗以来恶性发展的佛教势力,下令裁汰天下僧尼、严禁新造佛寺,禁铸佛像、禁抄佛经。同时,他还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往来,抑制武周时发展起来的寺院地主势力,使佛教势力受到很大打击。
李隆基不仅在“文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在“武功”方面也是功勋卓着。李隆基即位后,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玄宗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于公元723年采纳宰相张说的建议,建立雇佣兵制度,从而代替了有唐以来的府兵轮番宿卫制度。这是当时军制由兵募到雇佣的重大改革。从此,各地民丁再无轮番前往戍边之苦。雇佣兵既可吸收社会上的失业丁口,缓和社会矛盾,又可常驻各地,加强训练,对改善军队素质,提高战斗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李隆基还颁布了《练兵诏》,令西北军镇增加兵员,并精加选择,加强军事训练,不得供其它役使。还派官吏前往军州督促检查诏令的执行情况,处理具体事宜。又增加了军马,还下令扩大屯田区,以解决军粮问题。
经过对军备的一番整顿,李隆基终于有实力与一再犯边的契丹和突厥奴隶主贵族武装相抗衡。便于公元717年,派大军出征,把沦陷17年的营州等13州全部收复,长城以北的拔也古,同罗、回纥等地也宣布取消割据称号,与唐政府合作,唐政府重新恢复了安北都护府,统一了长城以北。此后,唐王朝的大军又转向西北,打败并俘虏突厥可汗,从而使沦陷了37年的碎叶镇又归唐政府管辖。
随后又击败叶蕃、小勃律,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的门户。这使唐王朝声威大振,拂麻(东罗马)、大食(阿拉伯)等皆遣使修好。唐朝重新打通了中亚的通道,这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也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经过李隆基君臣的努力,唐朝乃至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顶峰,这就是“开元盛世”。
这时的李隆基是千古称颂的明君,但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逐渐使李隆基失去了锐意进取的精神。最显着的标志是年号从开元改为天宝(公元742年),此前的李隆基锐意进取、励精图治,此后的李隆基荒淫颓废、纵情声色,逐渐沦落为地地道道的昏君。其实从开元末期,李隆基的颓废已初现端倪,但那时尚有韩休、张九龄等贤相,李隆基还不至于过分表现。
等到此二人被废,奸滑卑鄙的李林甫入相,独掌大权以后,朝廷之风随之改变,直言上疏的大臣逐渐被排挤出朝廷,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只会跟在屁股后头拍手的奸佞小人。这其中即以李林甫为其中“杰出”代表。
李林甫善于迎合圣意,对同僚也是毕恭毕敬,但暗地里尽行些苟且之事,被时人称之为“口蜜腹剑”。
如果说李林甫把李隆基带人歧途的话,那么后来的杨贵妃和杨国忠兄妹,则是把李隆基往火坑里椎。其实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存在的仅仅是爱情,但荒昏的李隆基爱屋及乌,把没有什么才能的杨国忠提拔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位置,这才使得李隆基统治末年的朝政更加混乱不堪。
李隆基和杨贵妃的认识,还有些曲折。杨贵妃本是李隆基和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武惠妃在受到李隆基宠爱的时候,还曾想过为自己的儿子谋夺太子地位。原来的太子李瑛和李隆基的另外两个儿子李瑶、李琚是被武惠妃给诬死了,太子的位置也空出来了,但武惠妃还没有完成愿望,就一命呜呼了。
公元736年,李隆基因所宠爱的武惠妃死去,整日郁郁寡欢。这时杨贵妃出现了,她体态丰艳、绝世无双,而又聪颖晓音律、善歌舞。于是深得李隆基的爱恋,李隆基也就不顾什么“爬灰”(污膝同污媳)是乱伦之道,赶紧把杨贵妃弄去出家,然后在弄到宫中,封为贵妃。从此,杨贵妃艳压群芳,宠冠后宫,成为李隆基的专宠。
关于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往往都是伴着奢糜荒淫的后宫逸事,曾有什么数千里送荔枝、供杨贵妃洗澡的华清池等等,无一不是香艳凄美,令人拍案之余无不扼腕叹息。但不管怎样,此时的唐王朝已处于暴风雨来临的前夜,只等那一声霹雳响起罢了。
此时,盛世外表下的唐王朝,既无天灾,又无人祸,只有李隆基自已去揭开那块遮羞布,藏在阴暗角落里的民愤,叛将、奸臣所聚集的巨大能量,才有可能爆发出来。偏偏李隆基自己去揭开了。这杨贵妃的“驭”夫之术甚是了得,举手投足间,竟然把李隆基迷得恨不得将天下都交给她,于是朝中奸佞更有机可乘,唐王朝的政治更加昏暗。
从公元736年,到李隆基统治结束,奸相专权,贵妃专宠,李隆基日益昏聩,政治愈加腐败,繁荣背后的危机也就加剧了。首先是均田制的瓦解,使民户大量缩减,朝廷费用大量增加,财政危机日甚一日,只好横征暴敛,甚至一次预征30年的租赋。接着是募兵制实施后,充斥了大量的流氓无产者,毫无战斗力。
但此时的李隆基,还是继续扩大他的“武功”,发动了一系列不义的战争,大大加深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唐王朝与西南的吐蕃、南诏;北方的契丹;西北的中亚各国都发生了战争,民族之间的和好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