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34408900000024

第24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图的研究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在青壮年发病,起病往往较为缓慢,临床上可表现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许多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指那些病因不是很清楚,并且在现有的研究结果中,未发现一个很统一的病因与机制的疾病),与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研究就是从家庭的角度对其病因进行探讨的一种途径。早在1950~1960年,精神病学家们就已经意识到家庭环境与子女罹患精神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但当时多从父母的早逝、离异、分居等角度去考虑。近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父母教养方式引起了重视。家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则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以及整个一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相关文献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对孩子以后的人际关系处理起着相当重要的示范作用。根据家庭治疗理论,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如果部分家庭成员的需要受到忽略和歪曲,就容易倾向于在行为上出现一些“病症”。以往的大部分研究都仅仅是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方面进行考虑,而极少注意到亲子关系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关系。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采用家庭图绘画测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子关系的研究更显不足。本研究在参考前人同类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防御心理等方面因素,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家庭图绘画测验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为减少精神分裂症的病发率、复发率和康复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研究组

从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中随机抽取32名,其中,男性17名,女性15名,自幼大部分时间均与父母共同生活,年龄为18~50岁,平均年龄(31.97±8.786)岁;受教育年限5~19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2.28±3.103)年;病程1~20年,中位数为3年;均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处于缓解期,且无明显精神衰退,不合并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物质依赖和酒精依赖,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躯体残疾,无精神病家族史。

2.对照组

从江门市居民中抽取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上与研究组大致匹配的健康成人30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自幼大部分时间均与父母共同生活,年龄为18~50岁,平均年龄(28.27±9.341)岁;受教育年限5~16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1.77±2.897)年,且均无精神疾病史,无严重躯体疾病及躯体残疾,均自愿参加。

(二)工具与方法

1.研究工具

采用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学历、职业、婚姻状况和病程)、《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家庭图绘画测试(Family Drawing),并对家庭图的一般资料进行调查。

其中,《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来自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包括父母各66个条目,为1~4分四级评分(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6个因子:(1)情感温暖、理解。(2)惩罚、严厉。(3)过分干涉。(4)偏爱被试。(5)拒绝、否认。(6)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因子:(1)情感温暖、理解。(2)过分干涉、过度保护。(3)拒绝、否认。(4)惩罚、严厉。(5)偏爱被试。

家庭图绘画测试根据Burns和Kaufman建立的家庭图绘画测验进行,采用A4纸,让被试每人画出一个家庭,包括家庭中每个人在做什么,然后从家庭成员出现情况、父母与孩子互动情况、自我与父母的位置、面孔朝向、自我表情、父母与孩子肌肤接触情况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成员出现情况,分为全部成员在、父母一方不在、其他兄弟姐妹不在、只有被试和父母一方在、只有兄弟姐妹在和只有被试一人在六种情况,从绘画测验分析,家庭成员的缺失,说明被试可能存在着严重的压抑,根本不愿面对或无法面对与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

(2)父母与孩子互动情况,分为无互动、主动互动和被动互动三种情况。根据Wegmann对人际互动的分类,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其中,主动互动是指至少两个人相互之间带有行动性质的分享行为,如打球、吃饭、彼此说话、野餐等等。被动互动为一起看电视、在同一个屋内读书、站在同一个地方等等。

(3)自我与父母的位置,分为在父母中间、紧挨母亲、紧挨父亲、与父母同屋但距离较远、与父母不同屋和没有画出来六种情况。

(4)面孔朝向,分为父母均与孩子相对、只有母亲与孩子相对、只有父亲与孩子相对、面孔排成一排、面孔不排成一排但无相对五种情况。

(5)自我表情,分为开心笑容、没有开心笑容和没画出五官三种情况。

(6)父母与孩子肌肤接触情况,分为父母均与孩子有肌肤接触、只母亲与孩子有肌肤接触、只父亲与孩子有肌肤接触、父母与孩子均无肌肤接触和没有画出来五种情况。

2.施测方法

由施测者将评定工具发给被试,进行个别施测。(1)文化程度高、能较好理解问卷内容者由施测者将问卷发给被试,在施测前详细交待问卷指导语后,让被试按要求自行填写。(2)文化程度低、不能理解或看不懂问卷内容者由施测者逐条给予解释,然后让被试独立完成。问卷完成后,施测者当场收回问卷并检查有无漏填条目,如发现有遗漏题目,及时请被试补全。完成问卷后,让被试在A4纸上画出一幅家庭图,施测者观察被试的绘画过程,绘画结束后,施测者认真听其解释,并将其中内容记录下来,在调查中,施测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询问被试相关问题。共调查62例,其中研究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共32例;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共30例。

3.统计方法

将所有数据资料输入统计软件SPSS13.0,并进行统计描述和T检验。

二、研究结果

(一)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人口学资料比较

(二)研究组和对照组父母教养方式因子得分情况

研究组和对照组父母教养方式因子得分中,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父母的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父亲的过干涉因子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

(三)两组家庭图绘画一般资料的比较情况

1.两组家庭图中家庭成员出现的情况

2.两组家庭图中父母与孩子互动的情况

3.两组家庭图中自我与父母位置的情况

4.两组家庭图中面孔朝向的情况

5.两组家庭图中自我表情的情况

6.两组家庭图中父母与孩子肌肤接触的情况

7.两组家庭图中各项目的T检验情况

两组的家庭图绘画分析情况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情况和自我表情两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五项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三、讨论与分析

(一)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精神分裂症病因中的心理社会因素非常复杂。上世纪50~60年代,精神医学领域的学者多从父母的早逝、离异、分居等角度去考虑,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恰当的教养方式和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亲教养方式表现为低情感温暖和缺少理解、高惩罚和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和否认;母亲的教养方式表现为低情感温暖和缺少理解、高拒绝和否认、惩罚和严厉。这和敖翔等2007年对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20例正常人对照研究的结果相同。此外还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亲教养方式中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的因子分比较高,偏爱被试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和侯东强等2006年对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20例正常人对照研究的结果不同。在这次调查研究所选用的对象均是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住院患者,大部分是江门人,而侯东强等调查的对象是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地区差异,父母的教养观念不同,导致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存在差异;另外,本次调查对象只有32例,样本数量的差异,也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

岳氏认为,父母对子女过多严厉的惩罚,易使子女评价自身行为、态度和欲望时过于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的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谴责。父母对子女缺乏关心、理解、信任和鼓舞,他们就会更多地表现出冷漠、忽视的态度。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如果儿童缺乏身体的接触和温暖的情感,就容易出现强烈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儿童从小就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会导致个体个性逐渐变得孤僻、冷漠、胆怯,而且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会随着儿童的成长而发展、延续,直至泛化为对周围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从而影响子女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使得他们在交往中过多地体验到无助感、恐惧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父母对子女过多采取拒绝否认的态度,会使其在成人面前更多地体验到自卑感、无价值感、无位置感和无能感。另外,母亲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会使子女逐渐失去自主性,抗挫折性其弱,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体会到挫败感,而自我调节能力又较差,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若不及时调节,长期下去就容易发展成精神疾病。父母对儿童的教养过程中,对待儿童的态度及奖惩方式对其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形成健康的个性极其重要。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图的特点

绘画可以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是将潜意识内容视觉化的过程。人们对绘画的防御心理较低,在绘画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投射到作品中,绘画有时也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收集到更多量表收集不到的信息。家庭图绘画测验,让被试者画出一个家庭情景,从图中绘画的内容分析被试者的家庭动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图有如下特点:

1.家庭图中成员出现的情况

在绘画过程中,作画者不愿画出某个成员,在潜意识中是想忽略该成员,或是不愿提起该成员。两组被试家庭图中成员出现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异(p>0.05),除了有父母去世没有画出来外,大部分均画出全部家庭成员。有5副没有画出兄弟姐妹,是因为他们觉得父母更宠爱兄弟姐妹,所以在绘画过程中不想画出他们,渴望独自拥有父母。在分析过程中,不能单纯从画面的内容去分析,还要听取被试的解释。另外,还有两幅画值得注意,一幅是只画出被试的姐妹,其他成员没有画出来,该被试者解释说从小就跟姐姐和妹妹关系很好,小时候经常一起玩,而如今自己在此住院,不能和姐姐、妹妹在一起,所以不想画出自己;没有画出父母,是因为在记忆中,父母平时都在田里干活,极少与子女在一起。另一幅图中只有被试一人,其他家庭成员均没画出来,该被试解释说父母除了做农活外,平时很少和他在一起,唯一的哥哥也经常不和他一起,童年期体会更多的是孤独。

2.父母与孩子互动的情况

绘画中两组被试在父母与孩子互动的情况上有显著差异(p<0.05)。从画中分析,对照组的父母和孩子一起玩的情况比较多,比如一起出外游玩、打牌、聊天、玩游戏,主动互动的比例为73.3%,远远高于研究组;研究组的父母更多的是各自做自己的事情,跟孩子无互动的情况占43.8%。父母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极少和孩子交流、互动,会让孩子体验到孤独,认为父母不喜欢他,长期下去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甚至出现多疑倾向、幻觉,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难以与人发展亲密关系。

3.自我与父母的位置关系

两组家庭图中,父母与孩子距离较远的情况比例均比较高,分别为46.9%和40.0%,其次是跟母亲紧挨着,这体现了在中国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较少,即使在同一屋内,心灵距离和躯体距离均比较远。而在家庭中,对孩子的照料主要由母亲承担,所以孩子跟母亲比较亲近,而父亲跟孩子的关系比较疏远。

4.成员面孔朝向的情况

在两组家庭图中,父母与孩子无面孔相对的情况均比较多,各占53.1%和43.3%,这和易春丽等对大学生家庭图分析的情况一致。这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人比较含蓄,不善于直接表达情感。而在传统观念中,通常由父母掌握权利和限制,父母指导和训练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而孩子只能遵从父母的教导,处于服从地位,孩子与父母对视会感到害怕。

5.图中自我表情的情况

两组在自我表情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被试跟父母在一起能体会到快乐的比例较高,而研究组由于父母跟子女互动、一起玩的情况均比较少,所以较少体会到快乐。

6.父母与孩子肌肤接触的情况

无论是研究组还是对照组,父母与孩子肌肤接触的情况均极少,所占比例分别为12.5%和13.4%。这与父母和孩子互动情况较少、自我与父母的位置距离较远相符,体现了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肌肤接触、交流较为欠缺。

四、建议

目前,国内外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发现这些患者存在着消极的教养方式、不良的成员关系。提高实行正确教养方式、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意识,对减少精神分裂症的病发率、复发率,提高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一)实行正确的教养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嘉奖和惩罚都反映在亲子关系上,正确的教养方式对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实行正确的教养方式很重要,包括:

1.适度关爱。父母多关爱孩子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满足和温暖,才会对父母充满信心,从而促进孩子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形成。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溺爱孩子,以免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高自大、自私自利的个性,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一旦面临困难挫折,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

2.合理管教。很多父母认为“棍棒出孝子”,孩子稍微做错,就严厉指责,甚至大打出手,这样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容易使其产生自卑感、挫败感和仇视心理,甚至出现异常行为。父母的不当管教,容易使孩子形成错误的是非观、价值观。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要恰当,切忌过分的严厉和过度惩罚,管教方法也要与孩子的年龄相符合。

3.榜样示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孩子的行为首先从父母的身上模仿习得。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积极、恰当的言行教育、影响孩子,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亲子之间缺少沟通,造成亲子之间的代沟。父母无论工作多忙都应该想办法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相处、带孩子出外游玩,主动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互动,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促进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了解,这对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有着重要影响。

2.增加眼神交流、肌肤接触的机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光对视是心灵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孩子的感觉器官中,皮肤是最敏感的,父母与孩子间的肌肤接触对稳定孩子情绪、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着重要作用,能使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爱、信任、肯定,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无论是空间距离还是心灵距离,只有父母与孩子缩短了,才能更好地沟通。

3.做好角色互换,多些理解孩子。父母经常以自己的感觉、经验去判断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这样很容易产生亲子间的意见分歧,造成父母与孩子的冲突。父母只有懂得角色互换,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避免亲子间的冲突。

五、结论

在量表调查中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低情感温暖、缺少理解,高惩罚、过分严厉,过分干涉和常遭拒绝、否认,而母亲的教养方式存在着过度保护。在家庭图绘画的研究中发现,研究组与父母的关系中存在着少交流、少互动的情况,被试更多感受的是不开心。所以,实行正确的教养方式,改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对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复发率,促进患者的康复也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

附录:研究组作品

对照组作品

(作者:吴少钗,广州中医药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应用心理学指导老师:邱鸿钟傅深省曹民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