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宦官传
34410100000053

第53章 宦官的职守(1)

宫廷洒扫奔走之役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宦官的首要身份就是皇上的“家奴”,侍奉皇上及后妃即是宫中宦官最主要的职责。巍峨雄伟的紫禁城内的角角落落都需要太监宫女们洒扫守护,历代皇上及太后妃嫔、皇子公主们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宦官的侍奉。宫中宦官所掌上自宣谕传旨、承接题奏,下至洒扫庭除、吃喝拉撤,可谓包括了宫中生活的方方面面。清道光三年谕敕所言:“我朝列圣相承,家法极为严肃,太监不过供宫廷洒扫奔走之役,从不许干预朝政”,正如实道出了宦官基本的职掌范围。

“洒扫奔走之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委实不易,而且这只是一个泛称。细究起来的话,因为历代皇宫规模浩大,高门广厦数以千计;加之皇室人口众多,自皇帝、皇太后、皇后、妃嫔以至于皇子皇孙难以计数,其日常琐碎差使也就杂乱浩繁。概而言之,主要有如下几类:

(1)随行侍奉,传宣谕旨

在历代宫廷中,都有一些紧随皇帝左右而随时侍奉、传宣谕旨的太监。他们一般通称为“御前近侍”或“随侍太监”,如果细分的话,可进一步分为随朝捧剑、御前牌子、暖殿、赞礼、答应长随、当差听事、管柜子以及记档太监、使令太监等等。这些人的职级不一定很高,但因其离皇帝最近而在宫廷中相当引人注目。刚入宫的小太监一般不会得到这种差使,而得到这种机遇的太监则往往自认为“出息了”,意思大概是只要能追随在皇帝左右,就离出人头地不远了。

清朝宫廷的机构设置中有四执事和奏事处。所谓的四执事,指的是管理四个方面的事务,设有七品执守侍首领太监一名,下辖太监三十五名,所负责的事务主要是伺候御用冠袍带履和备赏冠服,承应御用甲胄的收贮,随侍执伞执炉及御前坐更。奏事处不设首领,属四执事首领管辖。奏事处共有太监十八名,分为内奏事太监四名,随侍太监二名,记档太监四名,使令太监八名。奏事处太监专门负责传宣谕旨,引带召对臣工,承接题奏事件及随侍御前坐更之类事务以及日常侍奉。相比之下,奏事处太监离皇帝较四执事更近一层,但在管理上却不设首领,这恐怕是基于防止这些人专权擅事方面的考虑。

历朝宫廷的规模都比较大,皇帝即使在宫里也都须乘轿,因而皇帝的随侍太监中还有专门为其抬轿子的,清代称“尚乘轿”,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三十二名。清朝宫廷中的太监数量是比较少的,其他各朝负责此事务的太监恐怕更多。皇帝的轿子都用明黄色缎子制成,这也是皇帝的专用颜色,包括后妃在内的其他任何人都不许妄用。抬轿子的太监一般都相貌周正,身体强健而且个头大致相当,以保持轿子行走的平稳。每当皇帝出行,轿子前后都随侍许多太监,有的负责护卫,有的挑着盛放了茶水、点心的圆笼,有的则执伞执炉,力求做到皇帝所用一应俱全,随叫随有。御轿前六七十米处还派有太监,一边走,一边发出“哧、哧”的声音,称“打吃”。宫里的人只要听到这种声音,凡在屋里的都要立即停止说笑,凡是在外边的都要赶紧躲避,实在躲避不及,则要面向墙壁而立,以免“惊驾”。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张姓太监,眼神不太好。早朝时在御驾前“打吃”,老远看见~个黑影在前面,听到声音也不动,上前挥杖就打,却发现那黑影原来是宫内摆饰的铜鹤,由此人们将其戏称为“张打鹤”。

(2)生活起居,两性启蒙

皇帝及后妃、皇子、公主的生活起居都是由太监来照料的。皇帝是宫廷中的主宰,侍奉的太监最多,这自不待言,其他人也各有数量不等的专门太监侍候。按照清宫规制,皇太后宫中设六品执守侍副总管太监二名,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五名,太监四十六名。另外,皇太后宫内还设有专门的茶房、膳房、药房,各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一名,并设有太监三十六名,其中茶房十名,膳房二十名,药房六名。这共计八十多名太监,专司皇太后生活起居一应事务。

皇宫中的妃嫔位下专门服侍的太监稍少于皇太后。清宫中每位皇妃位下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十名;每位皇嫔位下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八名。另外皇上的妃嫔还有专设的膳房和药房。膳房设七执守侍首领太监一名,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二十四名。药房不设首领,属御药房管辖,太监八名。妃嫔位下的太监及膳房、药房太监专门负责妃嫔的生活起居及一应杂务。

古代重男轻女的观念比较重,因而皇子与公主的待遇历朝都不相同。按清官规制,每位皇子位下各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一名,太监二十名,专司皇子日常生活起居及各项杂务。每位公主位下各设无品级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四名,专司公主日常生活起居及各项杂务。等级差别由此可知。

历朝宫中的生活都非常奢侈,尤其是皇帝,每顿饭都是“吃一要二眼观三”。清代的皇帝每顿饭都由御膳房为其准备四桌莱,每桌二十余品,共计不下百品,从山珍海味到风味小吃,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后妃每餐荤素菜四十品,另外还有各色稀粥、糕点、面食及小菜。每到开饭的时间,传膳声一下,各宫的太监便分别到膳房里的荤局、素局、点心局按照号码,从转动的架子上依次往下取。各菜品都用精致的碗盘盛放,上面覆有银盖。各宫太监用食盒提到各宫,再一样样地摆好,绝不能错乱。等全部摆好,首领太监高喊一声“碗盖”,众太监便会把碗盘上的银盖取下来,并随即由小太监用食盒提走。首领太监于是跪下回禀:“吃的摆齐了!”主子这才入席。

《清宫琐记》曾记载了光绪年间慈禧太后的膳单,计有:

火锅二品:八宝奶猪火锅,酱炖羊肉火锅。碗菜四品:燕窝万字全银鸭子,燕窝寿字五柳鸡丝,燕窝无字白鸭丝,燕窝疆字蘑鸭汤。

杯碗四品:燕窝鸡皮爨鱼丸予,鸡丝煨鱼面,木须肉,炖海参。

碟菜六品:燕窝炒炉鸡丝,蜜制酱肉,大炒肉焖玉兰片,肉丝炒鸡蛋,溜鸡蛋,蘑炒鸡片。片菜二品:挂炉鸡,挂炒鸭。

饽饽四品:白糖油糕寿意,立桃寿意,苜蓿糕寿意,百寿糕。

随克食(小吃)一桌:猪肉四盘,羊肉四盘,蒸食四盘,炉食四盘。

每餐还有野味十几种,大致是鹿脯、鹿胎、山鸡、熊掌、芦雁、天鹅、雪地蟾之类。另外皇帝、后妃每餐都要各贡献美食几品。如此合计起来,慈禧太后每餐总有几十品之多。

皇帝与后妃面对着这么多的菜,其实每顿饭尝一口也尝不过来,而且这些菜都是按季节更换,不到更换的季节,几乎是月月如此、天天如此,因而吃腻味了也是常事,吃剩下的则照例赏给旁边侍候的太监或赏给别的什么人。之所以每餐必备这么多而且几乎顿顿都一样,其中原因在于清代宫廷之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皇帝吃饭时,每味菜品即使再爱吃,皆不能超过三口,其目的是为了不让别人知晓皇帝的喜好,以防范有人下毒谋害或有意媚上讨好。如此一来,侍候在旁边的太监一则要不断地给主子斟酒、夹菜,再则要随时调换菜的位置,差使一点儿也不轻松。清末一个伺候慈禧太后的老太监回忆说:

伺候老佛爷进膳,眼要精、手要灵,要瞧着老佛爷的眼色行事。老太后用眼瞧哪个菜,就往上挪哪个菜。也许你挪的菜她不吃,那没关系,再重新挪,但千万不许问,更不许自献殷勤,像狗摇尾巴似的说:老佛爷,这个菜好吃,请您尝尝。或者说:这个菜新下来的,您尝个鲜。照居家过日子一样,对待亲人要让一让菜,那可不行。老太后眼皮一撩你,旁边立着执家法的太监就要呵斥一声:不许多嘴!就这一句话,差事当下来后,也许换几个皮笊篱。这就叫侍膳不劝膳。……这不是现在才这样的,这也是老祖宗多年留下来的规矩。

太监们伺候主子用餐已毕,还要赶快端上漱口盂、热毛巾,让主子漱口、擦手。通常情况下,皇帝与后妃大多不在一起吃饭,但饭后照例要派太监互报一下用餐的情况,以略表相互关爱之意。

在宫廷中,与君主关系最为密切的其实就是太监。皇子一旦离开奶妈的怀抱,此后的一切支应杂务,甚至包括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基本教育都由随侍的太监来承担,日常的生活更一时也离不开太监。历史上许多皇帝对臣下的规谏充耳不闻,对身边太监的话却言听计从,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太监自皇帝幼小时就服侍他,久而久之在皇帝心目中留下可以信任的印象。放荡不羁的明武宗朱厚照最信任的太监除了刘瑾外,还有一个王伟。此人幼年进宫,随即被分派到东宫,服侍太子朱厚照,与太子一起读书、一起长大。基于这种关系,明武宗登基后仍称其为“伙伴儿”,平日里信任有加,遇事也多能言听计从。

太监还承担着对皇帝或皇子进行“性”教育及性约束的任务。中国人性情含蓄,男女之事作为父母反而不好说出口。太监平常与皇帝或皇子们生活在一起,而且又是“不男不女”之身,这种羞于启齿之事便理所当然地落在了他们身上。在皇帝或皇子结婚之前,太监们便会向他们解释男女之事,并引领其看一些春宫图之类的东西,以进行“性”的启蒙。

在皇帝婚后,皇帝与皇后或嫔妃每次行房事,太监都必须详细记录年月日,以作为受胎的证据。每天晚餐之后,服侍的御前太监便会将写有嫔妃名号的牌子放在一个银盘中,然后跪在地上高举银盘,听候皇帝吩咐。如果皇上无意找嫔妃过夜,则只须简单地说一句“退下”:如果皇上中意于哪位嫔妃,便会伸手将她的号牌翻过来。御前太监退下后,把名牌转交给当差听事的太监。他们的任务是先通知皇上选中的嫔妃,让她洗漱准备,然后用特制的羽衣将她赤裸的身子裹住,背到皇上的寝宫。皇上与嫔妃就寝后,太监要守候在寝宫的外面。若超过既定的时间,太监就会在外面高呼“时间到了!”如果得不到皇帝的回声,太监会再次高声呼叫。如此反复三遍,皇帝必须回答,而且侍寝的嫔妃一定得送回。与此同时,随侍的记档太监要问明皇帝,是否允许陪他过夜的嫔妃生孩子。如果皇帝说“留住”,那么记档太监就会详细地记录年月日,以便作为日后受胎的证据;如果皇帝表示不要,则会对该嫔妃立即施行避孕措施。

清朝建立后,认为前朝的这种做法有三大优点:一是可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嫔妃出浴后,由太监负责用特制的羽衣将其赤身裸体地包裹起来,并由太监背入寝宫,这就大大提高了安全性;二是嫔妃侍寝时间的限定,可以有效地避免皇帝自身及其子孙耽于荒淫房事;三是记档制度可以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洁性。基于这一认识,清代自世宗起就承袭了这种制度。清代宫廷中负责这类事务的宦官机构是敬事房。敬事房隶属内务府,地点设在乾清门内西侧,其基本职掌之一就是管理皇帝与后妃的生活起居。至少从宫廷制度的层面上说,历代宫廷剧中所说的“抱子入宫,继承皇位”或者“嫔妃与外人私通生子后冒称皇子”之类情形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历朝宫廷中的服侍之人除了太监之外还有宫女,但从数量上看,宫女明显少于太监,而且在许多朝代,她们一般是在宫里干几年就分发出去,太监则是终生服役。因而相较之下,许多事情隋太监比宫女做得更好,而且更能了解主子的心思。在清代宫廷中,后妃宫中晚上坐更守夜,早晨梳头整装,都是由太监完成的。民国之后,溥仪曾一气之下把太监通通撵出了宫,但没过几天,后妃们便哭闹着逼迫溥仪将撵出去的太监收了一些回来。其中缘由就在于,多少年来她们已经习惯了太监的服侍,一旦离开了他们,宫里的“主子”们根本无法正常地生活下去。

(3)洒扫庭除,宫廷陈设

历代宫禁之中的各宫、各殿、各门、各园、各房都有专职太监,其基本职责就是各处的陈设、洒扫、坐更以及巡察火烛、晨昏启闭之类的琐事。明、清之前历朝尽管对宫中宦官的执掌有所记载,但大多散乱而粗略。清朝乾隆年间纂修的《国朝宫史》中的“宫制”,曾对清代各处宦官的职官设置、人员数额及职掌范围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从中可以较为明确地了解宫中宦官执役的情形,其中洒扫庭除及宫廷陈设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清朝宫廷中几乎每一处都有专负其责的太监。乾清官设有首领太监四名其中七品执守侍二名,八品侍监二名,另有执役太监二十四名。这共计二十八名太监除了收藏列祖实录圣训、收贮赏用器物之外,他们日常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本处陈设、洒扫及御前坐更等这类杂务。内廷中的所谓东西十二宫,每宫各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十二名,所负责的事务也主要是陈设、洒扫、坐更及承应传取等杂务。

宫中的各处园圃也都有太监专门打扫与养护。圆明园、长春园、静寄山庄三处共设各级首领太监三十一名,另有无品级委署首领太监四十二名,太监四百零六名。在这近五百名太监中,除了技勇太监七十名之外,其余的都在各处当差。所负责的事务也无非是洒扫庭除、培植花木之类杂务。

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处共设七品执守侍总管太监二名,首领太监五名,副首领太监九名,太监二百零二名,专司园内各处一应杂务。景山设七品执守侍总管太监一名,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无品级委署首领无定额,太监无定额,专司景山内一应杂务。北小花园设无品级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六名,专司培灌花树及洒扫等事。除此之外,清宫中还专门设有打扫处,下辖太监七十余名,专门负责宫廷的洒扫。

(4)收贮物品,以备御用

皇宫中从寻常日用到奇珍异宝,从笔墨纸砚到古籍典册,可谓是数不胜数,而这一切都必须随传随取,不可稍有滞缓。这就需要专人收贮,以备御用传取。明代宫中有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其中,内府供用库收掌宫内及山陵等处太监的食米及御用黄蜡、白蜡、沉香等物品;司钥库掌收贮制钱以备皇帝赏赐之用,另掌宫中各处的钥匙;内承运库收掌大内库藏,凡金银及诸宝物总隶之。除此之外,还有宫内“十库”分别收贮钱贯钞锭、纸张布帛、丝锦罗纱、生漆桐油、弓箭盔甲以及巾帕梳笼之类。

清代宫廷之中除有库房之外,大多物品都分门别类地收贮在各宫之中。如乾清宫专司收藏列祖实录圣训、收贮赏用器物;交泰殿专司存藏御宝、收贮勋臣黄册:御书房专司收贮书籍、古今字画;古董房专司收贮古玩器皿等等。

太监负责收贮各类物品,尤其是诸多奇珍异宝,免不了会有些鸡鸣狗盗之事。1923年6月27日晚,故宫中的建福宫一带突然失火。事后据一些太监的回忆,起火的原因恐怕就是那些监守自盗的太监们为了逃避责任而纵火灭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