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宦官传
34410100000009

第9章 “唐朝玄宗时大宦官”(1)

高力士

唐朝玄宗李隆基时期有一位与主子一同沉浮的“老奴”大宦官,名叫高力士(684-762)唐朝玄宗时大宦官。本姓冯,名元一,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幼时被岭南地方官阉割,后贡入宫廷,因宦官高延福收其为养子而改姓高。玄宗李隆基未立时,高力士即“倾心奉之”,并随其参预宫廷政变。玄宗即位后,高力士知内侍省事,进封渤海郡公,四方奏事都经他手,权力极大。

高力士,他的家族,是极为显赫的大家族。原居住在北方。五胡十六国时期,社会大动乱,冯家辗转迁徙,最后托身于越族聚居的岭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他的曾祖冯盎,在隋文帝时先后任过县令、刺史和太守等职;在隋炀帝时曾随驾征伐辽东,升任左武卫大将军,成为皇帝的近臣。隋末天下大乱,英雄豪杰乘势而起。冯盎也乘机扩展势力,在岭南拥有“二十余州,地数千里”,成为雄视一方的霸主。

唐王朝乘隋末乱世起兵建国后,首先致力于削平北方各地的割据群雄,到武德四年(621),以大将李靖为岭南抚慰大使,招抚岭南各州。次年7月,冯盎归服。唐朝廷将冯盎所献地区划分为八个州,授予他上柱国、高州总管,封为越国公,仍由他管辖这些地方。同时,冯盎的两个儿子也被任命为刺史。冯氏父子,以隋朝遗臣而摇身一变,又成为唐王朝的新贵。

在冯氏家族的女性先祖中,有一位声名威扬的洗夫人(民间传说本名阿英),即冯盎的祖母。洗夫人的母家,世代为南越族的首领,跨山据洞,其部落之众多达十万余家。这家族在南北朝时的岭南少数民族中,势众财雄,有威望。这位洗夫人,至今在海南岛和她的家乡湛江地区,仍被民间尊奉为“婆祖”、“姑太”。史书记载,洗夫人聪慧贤明,富于谋略,长于筹划。成人之后善于约束抚慰部众,并具有出征用兵的军事才能,是位勇谋兼备的少数民族女英雄豪杰。

洗夫人在母家的志行美名,被当时的罗州(今广东化州县)刺史冯融所熟知看重,便礼聘娶她为儿子冯宝的妻子。冯宝任高凉(今广东阳江县)太守。冯洗两姓联姻,是岭南地区汉、越民族融合发展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冯氏家族迁至岭南后,虽然几代都担任地方长官,由于是羁旅他乡,因而号令难行。冯融洞察情势,巧妙地运用联姻策略,打破了长期相持的僵局。洗夫人由越族女儿变成汉家之妇,这特殊身份和家族关系,使她在民族团结发展的事业中,发挥了独有的杰出才能。洗夫人卒于602年,享寿达91岁。她生前被隋文帝册封为谯国夫人,死后赐谥号诚敬夫人。洗夫人及其后代,自南朝梁、陈至隋、唐,统治管理广东南部地区达百年之久。

冯氏家族的声威势力,在隋唐之际达到了最盛期。冯氏势力的扩展,其一是与岭南越族的其他豪强大姓发生矛盾冲突;其二是与唐朝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国策相冲突。冯盎据八州之地,野心勃勃,高祖李渊在位末年,就以武力反唐。唐太宗即位后,以软硬兼施之策对付冯盎,暂时缓和了几方面的矛盾。贞观五年(631),在唐王朝的恩威并用下,冯盎入京朝贡。

统一全国日益强盛的唐朝,不允许地方割据势力分割国家的土地、人口,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存在。唐王朝一再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割据力量。贞观初年,唐太宗下令依天下山川形势,划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其中岭南道包括五岭之南73州及安南都护府,即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地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唐王朝开始直接选派官员到岭南任职,逐步代替“土官”(即就地任命地方豪强和种族首领为政府官员)。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南方地区的直接统治,对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打击,冯氏家族的势力一直是受到唐王朝密切关注。贞观二十三年(649),冯盎去世。次年,唐王朝将高州都督府的辖地分割为高、恩、潘三州,以冯盎的儿子和侄子分任各州刺史。冯盎兄弟三人,他们的儿子辈多达数十人,仍然具有雄强威势。冯盎的几个儿子都任刺史职务,其中有一人娶礼部尚书许敬宗之女为妻。但从冯盎的孙辈开始,冯氏家族的势力急剧衰落下来。

冯君衡是冯盎的孙儿之一,就是高力士的父亲,曾任潘州刺史。冯氏家族遭受严重打击的“家难”,就发生在冯君衡这一代。史书记载他本人于武则天称帝初年身亡时,冯君衡因犯罪被籍没抄家,女儿冯嫒被俘没入宫,后来为尼姑;幼子被送往京城,入宫当了宦官。

高力士的生母麦氏,是隋朝将领麦铁杖的曾孙女。麦铁杖在隋文帝时为骠骑将军,后来战死于“渡辽之役”。他的儿子麦孟才,死于隋末的“江都之乱”。

冯氏遭遇“家难”,高力士年约10岁。母子被强行分离,麦氏抚高力士痛哭道:“这次相别,不知何时能再见面。你胸前生有七个黑痣,别人说你日后必定显贵。你爱为娘手上这双金环,我会留着它,等到相见时让你辨认。儿啊,娘若不死,再能与你相见,你千万不要忘了娘的话!”从力士母子骨肉离散不能相顾的情状,可想这场“家难”的悲惨。

高力士被籍没入官府后,即受阉割,后由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带到洛阳,贡入皇宫。女皇武则天见他生得面貌端正,性情机敏,便留他在身边听候使唤。后来,力士因犯下过失被责打一顿赶出皇宫。宦官高延福将力士收为养子,从此便改姓为高。

高延福出自则天女皇的侄子武三思之家。武三思受封为梁王,受到姑母的重用。高延福与武三思家有什么往来之事,都让高力士传递话语,他得以经常进出武三思的府第。过了一年多时间,高力士就又被召回宫中听差。高力士在宫中逐渐长大,成人后身高六尺五寸(合1.73米)。长期在宫中供奉听差,高力士养成了谨慎细致,稳重忠诚的奴仆性格。他生性机灵,反应敏捷,勤于学习,能担当传达诏令敕书,被授予宫闱丞之职。

古代的宦官(太监),其身份地位从实质上讲,就是皇帝的“家奴”。宦官制度,是专制皇权的附属物。宦官身为“刑余之人”,要想爬上高位,作威作福,必须紧紧依附于皇权。而封建时代的皇宫中,围绕着最高统治权——皇位,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始终存在着错综复杂、尖锐激烈的斗争,经常发展到你死我活的血腥程度。在宫廷斗争的漩涡中,宦官是必定要被卷进去的人物。他们是皇帝的近臣,身不由己。如此一来,要想在宫廷斗争中避祸就福,宦官们善于观察风向势头,及时把握机会,以身投靠。若是选择得当,就会显贵加身,福荣尽至;如果晕头转向,不辨事态,轻则斥逐,重则丧生。而高力士,就是这样一位三者兼备的人物。自唐玄宗(李隆基)取得皇权的历史陈迹,来看高力士从一个身份低贱的小人物,逐渐爬上宦官首脑、皇帝宠臣。

唐朝建后,定都长安。从高祖、太宗到高宗(李治)当政时期,是稳定政治、经济逐步恢复发展的阶段。从武则天称帝到玄宗当政之初,经历了一个政治上的多事之秋。玄宗在位的四十多年间,是唐朝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西汉武帝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强盛时期,史称“盛唐”。

一代女皇武则天于神龙元年(705)11月,在洛阳的上阳宫寿终正寝,享年82岁。她的儿子中宗(李显)复位。李显性情庸懦,他的皇后韦氏却是一个权欲强烈的女人,一心想学婆母武则天的样子来行事。还有韦后所生的安乐公主,聪明漂亮,也想学祖母。纠缠废掉皇太子李重俊(中宗的庶长子),立自己为皇太女。中宗对这种荒唐要求没有怪罪发怒。皇太子李重俊遭受排挤,忍无可忍,率领一群禁军将士冲进皇宫,准备杀掉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但由于起事仓促,再加上禁军临阵反戈,政变未成反遭杀身之祸。李重俊兵败身亡,并未使韦后和安乐公主有所收敛。朝中大臣不断有人上奏中宗帝,揭发韦后一伙的逆乱行径。韦后与安乐公主察觉中宗已生疑心,便在公元710年6月,合谋在食物中下毒,害死了早已患病的中宗。

韦后在中宗死后,秘不发丧,随即扶立中宗的第四子、16岁的温王李重茂为傀儡皇帝,自己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摄政。韦后将自家的兄弟子侄安排在重要职位上,掌握朝廷的军政大权。让党羽们鼓吹“韦氏宜革唐命”,准备重演武则天称帝代唐的故戏。唐代江山社稷又一次面临危急之中。

韦后及安乐公主一伙的对手,中宗的胞弟相王李旦、胞妹太平公主等人。一场更大的政治较量展开了。

李隆基(李旦第三子),年方26岁,封为临淄王,任职为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中宗被毒杀时,李隆基已于先一年冬天回到京城。韦后临朝摄政之日,正是李隆基暗中加紧准备政变之时。

李隆基早就暗中招募的私兵,在禁军中结交的豪杰人士。太平公主对侄儿的行动表示赞同和支持,还让儿子薛崇简任卫尉卿协助他。李隆基的秘密活动,被兵部侍郎崔日用所察知,崔日用原是韦后党羽,但他审时度势,决定投向李隆基。他将韦后一伙准备杀害相王和太平公主的密谋,通报给李隆基。

李隆基得此密报,决定提前行动,先下手为强。6月20日深夜,李隆基乔装潜入宫苑,亲自指挥政变。二鼓时刻,禁军将领葛福顺、内苑总监钟绍京等人,带领禁军和花木工匠,高呼“诛杀韦后,拥立相王”,攻击皇宫北门。守门禁军杀死他们的将领,开门接应李隆基。韦后在宫中惊闻事变,匆忙披衣奔往飞骑营避难。不料飞骑兵士也已倒戈,一齐涌上将她杀死,砍下脑袋去向李隆基请功。正在房里照镜画眉的安乐公主,被冲进来的军士砍倒在血泊之中。她的驸马武延秀没跑多远,也被杀死。天亮之后,政变大功告成。李隆基去向父亲禀报。相王拥抱儿子,流泪说:“宗庙社稷没有失坠,全靠你的力量啊!”两天之后,太平公主请少帝重茂让位给相王,少帝不肯。太平公主发怒道:“天下人心都拥护相王,这皇位不是你坐的。”太平公主伸手将少帝从皇位上拉了下来,然后受朝臣拜贺,登坐了皇位。

平定韦后的政变中,高力士的表现,史书上没有多少文字,李隆基为临淄王时,高力士就已“倾心奉之,接以恩顾。”这时高力士的地位尚不重要,他也没有参加6月20日的宫廷夜战。

平定韦氏之后,高力士受到李隆基信任,被奏请隶属太子内坊局,又升任内给事(宦官机构内侍省官员)这时高力士已经27岁,而李隆基还年长一岁,高力士对当时复杂险恶的局势,及时观察把握得清楚。

李隆基平难建功,因之被立为皇太子。其父李旦(睿宗)是个性情恬淡,不恋帝位的人,登基一年多后,李旦便下诏传位,自己甘作逍遥太上皇。李隆基于先天元年(712)8月,接班称帝。此时他并未完全掌握政权,朝中的七个宰相,竟有四个是投靠在太平公主的门下。太平公主的性情,与哥哥李旦截然不同。他遇事沉敏,胸怀谋略,富有政治野心,与母亲武则天极为相似。她仗着身为太上皇之妹,参与政变有功,多方干预朝政。先天二年(713)6月,太平公主与她的党羽宰相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浞以及禁军将领常元楷、李慈、李钦等人密议,准备于7月4日举兵,废掉李隆基。宰相之一的魏知古将太平公主一伙的密谋,立即禀报给李隆基。李隆基与嫡亲的伯母韦皇后刀兵相向的血腥未散,又与嫡亲的姑母太平公主展开了斗争。

李隆基召集自己的兄弟岐王隆范、薛王隆业、宰相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和亲信大臣姜皎、李令问、王守一、宦官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商议铲除太平公主的具体方案,决定对太平公主提前一天,立即行动。

就在7月3日,王毛仲奉命调集300人马,率领李令问、王守一、高力士等人,以突然袭击方式,先杀掉了宫卫禁军中的太平公主亲信常元楷和李慈。接着又在朝堂上捉拿宰相萧至忠、岑羲等人,当场斩首。另一宰相窦怀贞外逃后自知难免于死,遂自缢而亡。太平公主闻后,急忙逃入山中寺院,三天后回到自己府宅,也被赐死于宅中。宰相崔浞先被贬官,后赐死于荆州(今湖北江陵)。她的儿子以及党羽受牵连数十人被处死。

这年12月太平公主的势力被消灭后,朝政大权完全集于李隆基手中。唐王朝动荡了七年之久的政治局势,至此安定,改年号为“开元”。

高力士在唐玄宗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的斗争中,参预了谋划和具体行动,成为玄宗“休戚共同”的政治伙伴,因功得到升迁。高力士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高力士一跃而成宦官首领,受到玄宗李隆基信任和器重,而王毛仲是玄宗控制禁军的亲信人物。在平定韦后和铲除太平公主的两场事变中,玄宗都是依靠宫卫禁军取得成功的。对禁军的重要地位早就十分清楚。王毛仲系出身微贱的高丽人,是李隆基当临淄王时的家奴。他生性明悟,做事干练,深受主子信任。另外,还有一个背主逃亡的贱人李守德,身手矫健长于骑射,李隆基花费5万钱为他赎身,收为心腹干将。削除太平公主时,王毛仲表现奋勇立下大功,玄宗对他越发宠爱信任。如果几天不见王毛仲,玄宗就感到若有所失。君臣相见,常常饮宴通宵,欢洽异常。王毛仲因功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兼知监牧使,封霍国公,实授封户500户。他得到赏赐的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记,两个夫人同时被封为一品命妇“国夫人”,幼小的儿子也被封为五品官。开元十三年(725),王毛仲为人威严,忠心维护皇权,又被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获得了最高的功勋。

朝中权贵和禁军将领对王毛仲也畏惧三分。另外,王毛仲还与龙武将军葛福顺结为儿女亲家。禁军将领唯王毛仲之令是从。王毛仲确实是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

王毛仲得到如此恩宠和高位后,却是小人得志,日益骄纵起来,常干一些越轨不法之事。他控制的禁军将领竟然无故白昼杀人,事后用钱买通法官,让凶手逍遥法外。起初,玄宗李隆基予以宽容而不责备,这也助长了王毛仲的张狂气焰。禁军在中宗时多以官奴充当,被人轻蔑地称为“北门奴”。北门奴大受宠幸,胡作非为,时间一长,引起了宦官们的嫉妒和愤恨。玄宗时常派宦官去慰问王毛仲等人。而王毛仲恃宠倨傲,对高力士这样的亲信宦官不放在眼中,对一般的小宦官,稍不如意,便是臭骂殴打,恣意凌辱,就象对待自己家中的奴仆。这样必然激起宦官集团的不满和仇视。高力士、杨思勖等大宦官,对王毛仲一伙尤其恨之入骨,暗中伺察找机会进行报复。

开元十八年(730),王毛仲伸手向李隆基要兵部尚书的职位,李隆基没有答应,他便形于词色,口出怨言。玄宗之所以将王毛仲当作心腹委以重任,是因其出身低贱,没有什么社会势力,易于控制和指挥。如果让王毛仲职掌兵部,握有实权,将会产生什么恶果?李隆基心中的警觉和忧患意识,对王毛仲的信任发生转变。经这一次,不再是漫不经心,而是龙颜不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