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时尚生活指南——茶道与酒文化
34415400000003

第3章 茶道与器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要获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这是因为饮茶器具,不仅是饮茶时不可缺少的一种盛器,具有实用性,而且饮茶器具还有助于提高茶叶的色、香、味,同时,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还具有欣赏价值,富含艺术性。选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艺术性如何,成了人们选择时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茶习俗不同,因而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福建及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习惯于用小杯啜乌龙茶,故选用“烹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碾、孟臣罐、若琛瓯泡茶,以鉴赏茶的韵味。

因人制宜

在古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地位与身份,如历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别强调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江苏宜兴讲学时,自己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独自烹茶品赏。另外,职业有别,年龄不一,性别不同,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老年人讲求茶的韵味,要求茶香高、味浓,重在物质享受,因此,多用茶壶泡茶;年轻人以茶会友,要求茶叶香清味醇,重于精神品赏,因此,多用茶杯沏茶。

因茶制宜

自古以来,比较讲究品茶艺术的茶人,最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

一般说,饮用花茶,为有利于香气的保持,可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味,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饮用乌龙茶则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饮用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如是品饮西湖龙井、同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名优绿茶,除选用玻璃杯冲泡外,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饮用。

因具制宜

选用茶具,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实用性;二是要有欣赏价值;三是有利于茶性的发挥。

古人云,器为茶之父。从传统的品茗艺术,茗饮文化而言,茶具不仅仅是一种盛放茶汤的容器,而且是整个品饮艺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质地精良,造型优美,并富有文化意蕴的茶具,对于衬托茶汤,保持茶香,提高品茗的情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陆羽所说的“益茶”。

茶具的演变与发展,总是和茶或饮茶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反过来说,有怎样的茶和品饮方法就有怎样的茶具,而历代的茶具也是为了适应各朝各代的茶和品饮习惯而创造出来的。

对于唐代的茶碗,陆羽有“碗,越州上”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越窑的青瓷碗有利于衬托那时的茶人所欣赏的汤色茶具。

元明之际,斗茶之风不再,散茶成为主流,相应的就出现了有利于衬托散茶绿色汤汁的白瓷及素淡雅致的青花瓷。同时因散茶冲泡艺术的发展,壶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成了自斟自饮的佳具。

到了清代,由于冲泡技艺日趋精湛(工夫茶),紫砂壶也应运而盛行。同时由于以茶敬客成了民间极为普通的礼仪,盖碗也开始流行。

今天的茗饮艺术对茶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人们也享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我国北方一带的居民,大多喜爱花茶,一般使用较大的瓷壶冲泡,再次分别斟入杯中饮用。南方一带的人普遍爱好炒青或烘青绿茶,习惯上多用有盖的瓷杯、瓷碗。闽、粤、港、台一带的人们偏爱乌龙茶,则宜用工夫茶具,工夫红茶的茶具亦可如此,一般的红茶住则可选用紫砂壶冲泡,颇有趣味。

品用各类名茶,尤其是高档名茶,如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自毫银针等,则以五色而透明度高的玻璃杯,或白色薄胎细质瓷杯最为理想,可以提高观赏与品茗的情趣。

煮水器

在最初的茶道中,茶具包括了所有的从煮水到净洁茶具的所有用品,而在现代人的泡茶观念中煮水器具似乎已被完全忽略,其实这是现代人所犯的一个严重的错误。在严格的茶道中,所有的用具都不可忽略和缺少。同时我们还应注意的是,泡茶用水的加热方式,古人在这方面可是极为讲究的。

我们常见的煮水器加热方式,不外是电源、煤气、酒精,更为讲究的就会使用炭火。烧水壶的质地则有生铁、不锈钢、陶壶、玻璃壶等,与各种加热方式搭配使用。

以前有很多茶行或人多的地方喜欢用煤气炉烧水,理由是:煤气的加热速度快,但是,煤气炉本身或大型的煮水容器,其提壶就会很吃力,亦不美观,与茶道所要求的意境大相径庭,再加上煤气燃烧所产生的热气、一氧化碳与缺氧,更对通风不良的室内品茗产生负面影响,对于追求意境,和爱好雅致的人来说,所有这些真是大煞风景,尤不可取。

专为泡茶而设计的电茶壶,历史也很悠久,从早期电汤匙的电热管,到现在采用先进的耐热陶瓷电热片,从闪亮的不锈钢壶身,只装成高温烤漆的外表,不但方便美观,耐用性也增加了不少。

也有人觉得不锈钢的烧水壶大现代化了,会破坏品茗的情调,所以陶制的烧水壶目前仍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般陶壶不外乎是放在煤气炉或酒精炉上加热,但陶作坊生产的烧水壶,底部有一片加热片的特殊处理,除了能在煤气炉、炭炉或酒精炉上加热以外,也能置于电炉、电磁炉上使用,但最好是一开始就决定用哪一种加热方式,否则常常换来换去,将会减低使用寿命。

更讲求方便快捷的现代人,以及居住空间的日惭缩小,如果想用炭炉起火,享受一下古人所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拂火初红”的品茗乐趣,实在不容易。当然也有人利用自己的楼顶花园,对着晴朗的夜空,邀三五知己好友,亨受品茗之乐,确是快哉。这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为此市面上有了专门的烧水壶组,包括了陶钵、基座、炉架、火交、烧水壶、电炉盘,除了可以生一炉炭火,享受思古幽怀的情趣,也可以用电炉取代炭火,非常有新意。只是售价不低,而且体积庞大,实非一般的小空间品茗可以搭配。

茶盘

茶盘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其实,在全套泡茶用具中,它是不可或缺的。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很多人在品茶时,大都采取围坐的方式,主客间的距离很近,用不用茶盘无所谓。但是在传统的茶道茶艺的表演中,茶盘是绝对不能没有的,因为奉茶时应有的礼节和正确的动作,能让受茶的人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这是茶道中很重要的一环,若要表现正宗的茶道,每一位表演者都必须十分注意。

其实,茶盘除了作为奉茶使用,也可以在个人品茗时当作放置壶、杯的小型泡茶盘,具有盛放茶具、端盘置物的功能,所以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讲究茶盘的使用,能增加全套泡茶用具布置的美感。在使用茶盘奉茶时,正确的姿势是奉茶者应双手端盘,采取适当的高度与距离;方便客人拿取杯子,这是礼节。

目前常见的茶盘质料大多是竹、木类制品,或是陶瓷,也有塑胶、皮雕或漆器等,一般茶艺专用的茶盘规格大都不会太大,不论形状如何,大概可容纳四至八组品茗杯、托(长和宽或直径大约在25厘米左右),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品茗的意境,并不合适。

一般茶盘的周边都稍微高起,如果太高也不行(大约1到2厘米即可),因为品茗用的杯子大都是小型的,若周边太高,不但妨碍客人拿取杯子,也影响视觉的欣赏——不易看出杯子、杯托的线条与图案,无法达到全组泡茶用具的整体欣赏。

普遍性最高的茶盘,首推不锈钢茶盘,不论是圆形的、方形的,甚至排水式的,在一般家庭中或茶行都广泛使用。主要是方便,还有不怕泡茶时热水的长期浸泡,至今还有很多专营的厂商生产。

目前市面上有塑胶制成的仿木仿瓷的茶盘,透着咖啡色泽的感觉比不锈钢柔和,其造型逼真,款式多样,选择的余地也较大,价格也便宜,实用性强,它的缺点是遇水比较不容易擦拭;表面如果太光滑,杯子、杯托容易滑动,这种情形可以放一条大小适中的盘巾,达到止滑效果,也可以吸水。作为普通家庭塑胶茶盘不错的选择。甚至随着人们生活品味提升,改进成塑胶盘面,框以色泽古雅的木框,也有承接废弃茶水的水盘和排水设备,整体感觉比不锈钢水盘优雅,也不失其便利性。

原木茶盘也曾是茶盘中的主流,有些生产者强调自然取材,所以每一个茶盘形状、大小、风味皆不相同,甚至有人标榜取自树瘤部位,也就是取白老树的基部,强调其稀有性。

但是,基于市场的大量需求,有些厂商则是采规格化生产,在取得一批木材的后,以纵切面的取材方式,生产规格完全相同的产品,订以相同的价格,以维持市场售价的稳定性。

陶瓷制成的茶盘最容易与壶、杯等茶器形成一体设计的感觉,或呈现个人风格,但缺点是比较重。制作者必须考虑到奉茶功能,茶盘表面如果因上釉而太光滑,怕会使杯子易滑动,不妨考虑利用雕刻或其他手法改善;重量和平稳性也要列为考虑因素,这样的茶盘较少专业生产。

另外,石头茶盘也曾掀起一股热潮,举凡黑胆石、乌心石、青斗石……均被广泛取材。由于石质朴拙,气韵内敛,通过泡茶,也可达到养石的乐趣。不过,来自大自然的东西,又要能够制成茶盘,毕竟取得不易,价位也不低,于是有利用平面切割的茶盘,外围是自然原形,盘内采平面处理,只有周边一圈稍微高起,线条简洁,亦能欣赏石头的美。其他,也出现利用石粉及其他特殊材质高压成型,制成规格化的茶盘,以大量生产者。

近年来。国内流行竹制的泡茶用具,主要以孟宗竹制成,再加上防水处理,风格典雅,造型相当多,选择性很大。有很多厂商采用孟宗竹,生产一系列的相关产品,如杯托、泡茶盘、茶盘、茶具提盒等,极具文人雅士之风。这些竹制品不仅表面处理精致,且具防水功能,颇受消费者青睐,茶盘也广被利用,不论长方形或正方形都很受到肯定,但是价格稍高。这类茶盘大多设计成上、下分离,有承水或排水功能,但是,尽管经过防水处理,如果长期的使竹制品泡水,久而久之,还是会产生渗水的现象。所以,使用后应该尽快处理干净,使之晾干,才能确保长久的美观耐用。

就茶艺的观点而言,不论是原木或石头材质,如果造型过于繁复,太强调茶盘本身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并不一定适合泡茶。以茶具的整体布置来看,也可能喧宾夺主,或造成不方便之处。所以,对于一般的茶客来说,还是以经济适用为选择茶盘的根本目的。

事实上,在茶道中,并不鼓励泡茶时不断地淋壶,然后又把这些茶水直接倒在茶盘上。且不说茶盘的耐水性如何,这些都是属于不雅的操作,影响茶道的美感。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尽量不淋壶,即便茶船内有水,或是茶杯内的烫杯水,都应该倒在水盂里面,维持操作台(或茶盘)上的整洁。

旅行茶具

随着我国实行双休日,人们开始注重休闲,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旅行茶具也被茶具生产商提上了研发日和相关的产品也应运而生。

包壶巾与杯套

包壶巾和杯套是最早被应用于包里和携带茶具的现代产品,它兼顾了便利、实用与不占空间的原则。只要利用一条包壶巾,放上一把茶壶;再拿二个杯套,分别套在二个杯子上,接着把茶壶和杯子一起用包壶巾包妥,旅游的人就可以放心地出门了。这样可以提供两个人喝茶,如果人数增加,就相应的增加杯子的数量。

包壶巾的设计是一条中间缀有简单图案、四角有黏扣的方巾,利用四角的黏扣可以妥当地包紧茶具,防止松动碰撞。加厚的对角线图案可以加强壶嘴和壶把的保护功能。另外,摊开时,它又可以成为一条泡茶巾,作为泡茶工作台也显得颇为雅致,真可谓是两全其美。

杯套则是采用一块圆形的布料缝制而成,周边缝上松紧带,可以用来扎口,可以套上大小不同规格的杯子,达到间隔和保护的功能。这些东西既可以从相关的商店购买,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这样的杯套更富个性,亦可以增加品茗的乐趣。

壶包与杯袋

除了以上的包壶巾和杯套以外,市场上还专门的“壶包”和“杯袋”出售,它更强调保护的功能,其造型如一个盒子,拉开拉链,内部附有数块厚厚的衬垫,用以加强保护,壶包除了放置壶具之外,还可以放相机的镜头等相当于一个实用的旅行包。杯袋则是由袋口直接以绳子扎紧,较为美观,但是数个杯子叠在一起,从安全方面考虑,若同时加二杯套足最妥当的。

坐垫

旅行用茶具的相关产品还有品茗袋和野外坐垫,前者专门为携带茶具而设计的背袋,后者是考虑在户外泡茶,没有桌椅,可以席地而坐,特点是可以折叠,柔软度适中,舒适性也不错。另外,还有“地衣”的生产,是以防水为主的垫布,铺在地上,放置坐垫、茶具,弄脏了用毛巾一擦即可,户外使用非常方便。

泡茶巾

改变观念,就可以改变行动。如果不再要求茶盘有承水或排水的功能,那么,把它简化成一条“泡茶巾”也可以是一方茶艺的天地,既可区隔出桌面上的泡茶位置,也可以防止茶汁滴落桌面,更可衬托茶具的美。

对于追求轻便简节的现代人而言,泡茶巾确实有其便利性,而且可以依不同的茶具组合,搭配不同花色的泡茶巾,可以是刺绣的、手染的、拼布的,或是印着古典的书画、对大自然的想像……,当然,它最大的好处是容易收藏保管、携带方便。

使用泡茶巾,最后要提及的是,泡茶巾应注意洗涤方法,即使用完的当天,最好以洗洁剂浸泡三至五分钟,再用手搓揉洗净,这是爱茶人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茶壶

讲究饮茶者,大都采用宜兴紫砂壶,容积一般在800CC—200CC为主多。泡茶时,首先,如何识别名茶、如何鉴赏名茶。观干茶形,闻干茶香,选好茶后用茶抄抄起卷紧茶叶如珍珠,倒入紫砂壶中,茶壶发出清脆的“嘀嘀……”之声,随之注入沸水,壶口泛出的茶泡沫用壶盖轻轻括去,盖上壶盖约一二分钟,把壶中的茶汤倒入放有茶滤斗的牛奶杯中(此杯在茶道中称公平杯),这叫洗茶;然后把奶杯中的茶分别倒入闻香杯和口杯中,再把茶汤浇在紫砂壶上,人称“茶汤养壶”。然后开始泡茶,一巡巡的泡,一杯杯的饮,使大家真正领略到台湾茶的扑鼻茶香,和妙不可言的润喉甘甜滋味,台湾同胞喜用紫砂壶沏泡台湾茶,并一致认为台湾的茶,唯有用宜兴的紫砂壶,才能沏出真茶之味,用宜兴紫砂壶泡台湾茶,才能更得壶之真趣,什么样的茶,该取什么样的壶,沏茶饮茶怎样用好壶和养好壶,都有一番科学的方法和养壶之术。沏好茶的壶,周身是热的,浇在壶身上的茶汤容易被壶热蒸发,同时,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另外,新壶初用,不免有点土味,由于紫砂壶体壁内有双重气孔。结构,使壶透气而不渗水,并容易吸收茶汁,去除土味,留下浓郁茶香。壶的表面往往会积有茶迹,这就需用养壶毛笔或软毛牙刷在壶表面经常刷洗,以保持清洁,这就称之谓“茶汤养壶”。如此日擦、涤洗,壶的表面亚光逐起,愈用愈光亮,亦有人称亚光为“包浆”(葆浆),这种亚光(包浆)用高温高压冲洗都冲刷不掉,更显高雅品位。亦有人为使砂壶快些光亮,用油手、油布在壶身揩擦,这样出现的光,称为“和尚光”,假如用清洁剂一洗,亮光随即褪去,露出一块一块垢疤,很不好看,《阳羡名陶录》云,“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日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于蒙不洁,堪充下陈”,所以,切不要把油污垢物沾上壶身,一定要保持壶的洁净,才能养好壶。

另外一种养壶的方法即每天早晨清洗茶壶茶具时,用壶中的茶渣在壶体周身润擦一遍,这样,一则可擦去壶身的茶垢结渣痕,二则经湿茶叶水磨一遍使壶体光润亮泽。

还有一种养壶的方法:把瓦片(江南黑土瓦)碾磨成很细的粉末,用六层纱布包扎成枇杷大小的布球,趁茶汤浇在壶体时,纱布球沾上茶汤轻轻顺序抚磨壶体使壶体洁净光润。在科学发达今天,可采用精细磨料粉末代替瓦片粉末做成纱布球,亦可达到同样理想的效果。

还有人干脆把壶放在茶中煮,还有人研制成功用来养壶的养壶机,这些虽有它另一方面的功效,但总觉不如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涤揩来得柔和绚丽。

宜兴紫砂壶,经久用、久养的工夫培养,养成了浑圆脂润,方敦厚重,珠玑隐现,肌体丰满,亚光宝气,似玉洁莹,像是撩开了神秘的面纱,看到了完美肌理的真容,紫砂段泥壶,有人认为“段泥壶泡茶容易脏,爱者甚少”。台湾人用段泥壶泡台湾包种茶,养好的段泥壶,如铜质之色,似玉石之光,击之有铿锵声,胡玉胡金别有一番精神,质朴可爱。

有贴雕装饰的“四方印纹竹壶”采用“茶汤养壶法”。不仅可以养出紫泥可爱肌理,更有意外收获:泥色之变,乍阴乍阳的呈色,衬托着薄薄地贴在壶面上的竹叶,如微风吹着的动感;方壶的面养得似镜一般,真是养功独运,法度宜人。又一件是还原焰烧成的黑紫砂壶,用“茶汤养壶”壶身呈瓦蓝黑色,黑而不墨,髹汁生光,瑰琦之窑变,如钟鼎陈明庭,端庄大方。红泥小壶,脂润如南国红豆,灿若琬琰浮精英。古旧紫砂壶,有的原是蓬头垢面,有的原是略有一点疵点和一些缺陷,通过清洗整理培养,用“茶汤养壶”的法则,使它重新恢复了新春,真谓“尊古出新”,创造了奇迹。

对旧壶、古壶要继续使用,切不可束之高阁,湮没它的光彩,而且,经人们泡茶使用、供养,那怕壶上有一点小裂逢、疵点,还能自己愈合而不渗茶水,你说怪也不怪。

有书画陶刻装饰的旧壶、古壶上经养壶后,其上笔法、刀法加强了立体感,更有书卷气,逗人喜爱。有些旧壶、古壶,虽不出自大家之手,但都十分可爱,不禁使我想到曼公云:

“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这才是真正欣赏艺术的艺术观,他给你从古典中品尝到各种各样回味无穷的滋味来,使你爱不释手。道理也是如此,假如过分约束在法度之中,钻牛角尖,不免给人有一种犟和倔、机械和呆板的感觉,缺乏手工艺趣味,陶,不仅是有严谨的制作造型工艺,它还有土的衣钵和火的艺术,在土与火稍有不衬中,难免会有一点缺陷的产生,只要不在显见之面,疵点勿超越一定的标准,它仍存在玩赏的生命力,虽则与比较完美的作品相比价值上稍逊一筹,但在艺术欣赏中这种难得的、特殊的、出格的更有它的一种特有价值之处,“窑变”为宝,所以无需从这些微细处去过分计较而认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