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黄土躬耕录
34461700000018

第18章 思辨篇(2)

1.在统一思想上,不断深化认识形成合力推进。在实施整村推进战略中,我们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先后8次组织县、乡、村领导干部300多人(次)赴山东、苏州、礼泉和区内各县(市)学习考察整村推进的经验,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拓宽了思路;利用一切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大造舆论声势,使整村推进的战略意义深入人心,全县上下在四个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共识:整村推进是地、县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把农村工作沉到村、落到户的一项重大措施。整村推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高效化的必由之路。整村推进能促进粮食生产、支柱产业、扶贫攻坚、小康建设、小区开发的块上突破,是实现农村经济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有效方式。整村推进有利于把党和政府的发展意图同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为农民进入市场架起新的桥梁;有利于延伸产业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快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形成了整村推进的工作合力,促进了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2.在发展目标上,按照整村脱贫和奔小康计划分层推进。紧紧围绕全县1997年整体脱贫、本世纪末建成小康县这个总目标,对117个村根据不同条件,按照整村脱贫、整村奔小康和整村实现宽裕型小康三大目标,分别制订规划,逐年分层推进。其中,1996年整体脱贫“1乡10村”,新建小康村8个,向宽裕型小康过渡村7个。进入扶贫攻坚主战场的“1乡10村”,始终不渝地走粮食安家、畜牧突破、实体带动、多种经营补充、基础建设配套的路子,组织实施了“22212”扶贫到户工程和“温饱工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了定向承包、分工负责、系列服务的扶贫机制,认真落实了单位包村扶贫、领导抓点示范、企业能人结对帮扶等制度,确定10名县级干部牵头包扶,23个有实力的县直单位具体包扶。小康建设,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走好四条路子,即大办乡镇企业,走农村工业化的路子;开发市场,走发展第三产业的路子;建设基地,走依靠种养业致富的路子;依靠科技,走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致富的路子。

3.在发展路子上,按照产业化要求分类推进。遵循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商品化、服务系列化的产业化原则,根据全县强化粮食基础产业,主攻乡镇企业主导产业,突破畜牧支柱产业,集中开发果、菜、药、麻四个重点产品的总体安排,按照一村兴一业的总体思路,对117个村全部进行产业划分,实施分类推进。其中,确定年产值已达3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重点村60个,畜牧重点村20个,粮食重点村15个,林果重点村11个,蔬菜重点村7个,药材重点村7个,大麻重点村6个。经过实施,全县村级经济普遍向产业化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4.在发展形式上,按照“基地+公司+农户”进行“双轨双向”推进。对粮食、乡企、畜牧三大产业和果、菜、药、麻四个重点产品普遍实行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走“基地+公司+农产”的发展模式,使产业落实到乡村,成长到基地,根植于农户,腾飞于市场,努力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产品型向商品型、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大跨越。全县共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商品生产基地51个,县、乡、村各类服务公司34个,发展种养业大户3368个。在生产经营上全部实行行政、技术“双轨双向”承包责任制,重点产业基本实现了“六统一”,即:统一产业规划,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物资供应,统一资金筹措,统一组织销售,统一技术指导。

5.在落实到户上,按照规模化要求狠抓大户推进。对各类产业大户,坚持政治上关心,政策上扶持,资金上倾斜,服务上优化,使他们放心、大胆地发展,收到了用一人、带一片、扶一产、带全村的效果。今年,共确定当年脱贫户1200户,建成小康户2237户,建成宽裕型小康户100户;乡企、粮食、畜牧三大产业,分别确定培育个体私营大户30户、粮食生产大户3000户、畜牧生产大户3000户;确定发展果、菜、药、麻重点产品大户930户。全县计划共发展各类大户10569户,占农户总数的37.3%。目前,通过各种扶持措施,已达到标准的各类大户6820户,占计划的64.5%。

6.在组织保证上,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分期推进。实施整村推进,村级班子是关键。我们坚持“立足经济、着眼用人、整顿提高、示范引路、整村推进”的原则,着力抓班子建好队伍,抓整顿完善提高,抓发展壮大实力,抓培训提高素质。通过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四个环节,重点实施能人战略,放飞一批领头雁,选准一条致富路,带出一支好队伍,造就了一大批能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创一方业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整村推进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1996年重点整顿好4个相对后进村,消除25个“空壳村”,建成27个“五好村”,1997年前全部达到“五好村”标准。

7.在领导方式上,按照抓点带面、块上突破全力推进。实施整村推进战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转变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领导方式。为此,县上成立了由四大机关领导组成的“四组一部”工作班子,即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城市经济领导小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党群政法工作领导小组、城乡建设总指挥部,整村推进工作由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其他各组(部)密切配合。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四个一”包扶工作目标责任制,即每人联系一个乡镇或系统、包建一个小康村或包扶一个贫困村、包抓一户企业的达产达标增效、包上一个重点建设项目,年终与基层干部同奖同罚。

二、几点体会

1.广泛宣传,层层动员,是实施整村推进战略的前提条件。整村推进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群体推进。没有强大的宣传声势,就很难形成浓厚的工作氛围。我们不断强化宣传手段,营造舆论氛围,层层召开干部会、党员会、群众会广泛动员,组织先进典型和致富能人现身说法,抽调工作队深入基层宣讲,举办各类培训班专题辅导,利用广播电视、各类报刊宣传鼓动,在全县形成了整村推进、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使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行动一致,为实施整村推进战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制定规划,明确目标,是实施整村推进战略的工作基础。整村推进战略提出后,我们依县情选路子,量“家底”定发展,按照创造性工作、超常规发展的原则,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整村推进战略的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以此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同时,分产业、分层次制定下发了实施粮食丰产工程、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开发畜牧支柱产业、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小康建设、搞好小区开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系列规划、决定和实施意见,使目标任务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确保了整村推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3.制定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是实施整村推进战略的关键措施。对确定的各类重点村,基本按发展目标和产业化要求,落实了“四个一”的工作体系,即: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有一个务实高效的工作班子,有一个成龙配套的服务体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落实措施和激励办法。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的整村推进、扶贫攻坚、小康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决定、意见等,都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并制定了《关于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配套文件,对产业开发、小区建设、新上项目、来华投资者从土地、税收、安置等多方面给予优惠,对各级干部完成各项指标的从政治、生活待遇上给予激励,对小区、整村、整社推进中贡献突出的村社干部破格提拔重用,形成了一种奋发向上、百舸争流的工作局面。

4.抓点带面,块上突破,是实施整村推进战略的基本方法。整村推进不可能齐头并进。县、乡领导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培养30多个整乡突破、整区开发、整村推进的先进典型,通过多种形式,在全县总结推广,用典型引路,用典型说话,用典型辐射带动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是实施整村推进战略的重要保证。整村推进面广量大,任务繁重,需要各级干部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狠抓落实。我们坚持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基层,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村一级,把工作的支撑点放在各级领导干部的真抓实干上,抓关键环节,抓重点突破。为整村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刊于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与研究》1996年第10期,甘肃省委《时代学刊》1997年第4期,新华社甘肃分社《甘肃内参》1997年第25期)

集体上访的原因与对策

集体上访多,是近年来困扰各级党政组织的一个重要问题。最近,临夏州组织有关部门对群体性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群体性矛盾纠纷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综合反映,是在社会变革、体制转换、利益冲突的背景下形成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深层次的原因,又有浅层次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是一个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问题,处置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临夏州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社会利益格局被打破,直接涉及群众利益,导致一些潜在性和深层次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另一方面,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亦随之变化,对牵扯个人利益的问题十分敏感,一旦发生矛盾纠纷,不能正确对待,不按正确的渠道诉求自己的愿望,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反映问题,或聚集群众越级上访。

(二)因争夺草山、水资源、地界,或环境污染等原因发生纠纷,引发集体上访。如临夏市居民马某在城关乡毛园村三社开办生化厂加工羊肠,提炼化学药品,严重污染环境,引起村民不满,发生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以毛园三社为主的近80名村民捣毁了厂房围墙,砸坏车间内设施,将马某打成重伤,还组织近百名群众到州、市上访。

(三)部分基层组织软弱,基层干部素质不高。群体性上访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一些基层组织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有直接的关系。一些乡村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作风独断,处事不公,缺乏应有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处理矛盾纠纷方法欠妥,好多民事纠纷不能及时解决在基层,消除在初始阶段,相互推诿,激化矛盾,以致把小事拖成大事,把简单事情复杂化,把个体上访拖成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

(四)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是形成群体性矛盾纠纷的一个主要因素。尽管近年来强化了法制宣传教育,但一些地方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明辨事非的能力,遇事不能正确对待,不能将自己的言论和行为约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事不是骂街、斗殴,就是聚众上访。特别是一些群众性上访的组织者错误地认为,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找的官越大越好,“衙门”越高越好,闹得越凶越好,增加了解决群体性矛盾纠纷的难度。

针对以上原因,预防群体性矛盾纠纷,应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一)切实提高对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应坚定不移地把维护稳定放在压倒一切的首要位置,认真落实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切实防止各种矛盾聚集、并发的问题发生,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改进工作方法,特别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掌握治安形势阶段性变化的规律,强化“公仆”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掌握工作主动权,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工作能力。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作好临战应急的思想准备和办法措施,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做到有备无患,处乱不惊。

(二)狠抓责任制,着重抓好三个制度的落实。一是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制度。做到亲自主持有关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阶段性综治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要提倡亲临现场,参与重大纠纷、事件和矛盾的调处。二是督查制度。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对照责任状,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凡是发生在本地区、本系统、本部门的问题,各级领导应深入基层,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实际问题,能够解决的及时研究措施,抓紧解决;一时难以解决或要求不合理的,应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决不能回避矛盾,敷衍塞责,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压制群众,激化矛盾。教育和引导群众依法办事,按照正常程序反映、解决问题。对于发生的矛盾纠纷,严格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和“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原则,严格掌握政策,讲究工作策略,在做好绝大多数群众工作的基础上,揭露、孤立极少数蓄意闹事的首要分子。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协作配合。对于涉及几个部门的群体性事件,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协调,联合办案。必要时党政主要领导和各主管部门领导亲临第一线,靠前指挥。三是推行“一票否决制”。对出现严重治安问题并负有直接领导责任者,严肃处理。属于那个部门解决和处理的问题,就要由那个部门认真负责的解决;如果哪个环节贻误时机,导致矛盾激化,引起严重后果,就追究那个部门领导的责任。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该党纪、政纪处分的,坚决处分,决不能姑息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