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黄土躬耕录
34461700000021

第21章 思辨篇(5)

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主要打好一个基础,抓好三个环节,建立五个一的工作机制。(1)打好一个基础,就是要建好项目库,打好项目发展的基础,要认真研究国家的投资政策、投资方向、投资渠道,把国家的投资政策研究透、掌握清,重点抓好国家政策倾斜扶持的项目;认真研究市场趋势、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市场需要什么项目,就研究什么项目,准备什么项目;广泛收集、精心筛选,对好的项目,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充分论证,准备几套不同层次、不同投资渠道的方案,多方争取,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准备好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的项目,尽快建起完备、齐全的项目库,以好项目吸引大投资,为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提供项目支持。(2)抓好三个环节,就是要抓好用人环节,以特殊优惠的政策网络一批精干的专业队伍,专门进行项目研究、筛选、论证工作;抓好投融资环节,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多渠道争取和吸引投资,扩大资金总量,加大项目投资力度;抓好项目建设监管环节,严格管理,强化监督,以保证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3)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就是对每个重点项目确立一名牵头领导,对项目建设负全责;成立一个专门班子,从项目的论证、立项、建设到竣工验收,全程负责;选好一个法人,从项目前期工作到建成运行,全程实行法人负责制;拿出一套工作方案,对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全部细化量化,责任到人;制定一套激励机制,明确责任,实行重奖重罚,使项目负责人和每个工作人员都明白自己所负的责任、所担的风险和应得的利益,强化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通过一整套的项目建设机制,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项目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刊于《甘肃民族宗教》2000年第4期)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西部少数民族贫困

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薄弱点在西部民族地区,难点也在西部民族地区。可以说,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我国小康建设中最难解决、又必须解决的一个区域。只有啃下这块“硬骨头”,才能不拖全国的后腿。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形式,才能使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尽早摆脱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步入小康?根据长期在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工作的体验,我认为,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是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建设步入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必要与意义

一、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在全国小康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西部8个民族省区(西藏、广西、贵州、云南、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8.9%,2000年人口占全国的14.18%。幅员辽阔,地域广大,资源丰富,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重要的产品消费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能为东南沿海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原料和初级产品,还能为东南沿海开拓更广更大的产品市场。西部民族地区陆地国界线占到全国的80%,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部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直接关乎国防安全和领土完整,也是全国小康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的落后已成为制约和影响全国小康建设的重要因素,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直接关乎着全国的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直接关乎着全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在国家未来发展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举足轻重。

二、西部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发展必须走民营经济之路

民族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也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更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只有大力发展代表民族地区先进生产力的民营经济,才能满足西部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加快奔小康的步伐,实现和发展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西部民族地区脱胎于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后期,解放前就落后于全国,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低于全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全国发展的水平差距很大,不少地方还处于解决温饱的阶段,与奔小康的要求相差甚远。不仅生产力发展相当滞后,生产关系发展也不成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脱节、错位、扭曲的情况更加严重,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低,市场经济很不发达,生产方式总体上仍处于小生产状态。在这样一种经济基础之上,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大中型国有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小型国有企业本身难以抵抗市场经济的风浪,只有民营经济最适应西部民族地区的生产力状况,是这些地区加快发展奔小康的最佳选择。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教育四个方面,不可能在西部上马建设足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主要还是靠民营经济的崛起,只有借国家投资改善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东风,大力倡导,放手发展,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使其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才能求得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最终目标。西部地区最缺的是资金和技术,要加快大开发步伐,除了争取国家支持外,更多地要靠民间资本和借助外力。而民营经济有机制灵活的优势,在挖掘民间资金潜力,加强东西合作,引进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具有国有经济无法比拟的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支持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大开发,切实承担起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重任,不仅能迅速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而且能极大地促进西部大开发步伐,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的全面振兴。

四、实践反复昭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活力和生机的经济成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经济在西部一些地区和领域的活力已经不是很明显,特别像临夏这样的民族贫困地区,国有经济长期负债经营,有的甚至已资不抵债,很难走出困境。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却蓬勃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与国有经济形成强烈反差。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充分说明,民营经济不仅符合国情,而且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理所当然应成为发展的重点。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1年初,全国工商系统注册的企业约1000万户,其中,民营企业达98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8%,个体工商户达2800万户,非国有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60%。自1980年以来,民营经济的产值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与国有部门年均递增5%-10%相比,民营经济在近20年为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临夏回族自治州民营企业已达1.7603户,注册资金达6.6亿元;在2001年州属19.4%的CDP增长速度中,民营经济拉动增长7.4%,在州属(不包括中央、省属企业)经济增长总量中占到38.3%。2001年在全州GDP中民营经济产值占到37.6%,在州属工业增加值中占到53.9%,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35.3%。

五、民营经济是推动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很少获得政府的偏饭,政府的直接干预也比较少,大多与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一位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私营企业就业比例越高,则人均GDP越高,推动市场化的进程越快,私营企业就业比例超过5.2%的地方,人均GDP超过11000元,如上海、天津、广东、辽宁等;相反,私营企业就业比例最低的是几个最穷的省,如青海、甘肃、贵州等,这一比例小于1.2%,人均GDP也在5500元以下。这一结论充分说明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推动城市化、市场化的重要作用。就拿临夏回族自治州来讲,民营经济的发展,使4万多农民常年在外从事长途贩运,加上季节间歇性贩运人员,进人流通领域的人数达到30万。在全州13377户商业网点中,90%以上属民营经济。大批民营工商业者东进西出、南来北往,促进了货畅其流、物尽其用。在临夏州1995年——1998年的旧城改造和市场、集镇建设约8.22亿投资中,民营经济投资6.47亿元,占到78%。近几年,临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6%来自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用于修桥筑路、扶贫济困、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达1000多万元,为希望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捐资2795万元,占到同期投入总额的85%。实践证明,发展民营经济就能极大地繁荣城镇经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六、民营企业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

据有关资料,全国职工在中小企业就业人数约占75%。1990年至1999年10年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净减1774万人,集体企业净减1837万人;同期,民营企业却净增2796万人,外资企业净增546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净减少的同时,民营经济年均净增300多万个工作岗位。2001年临夏州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7.86万人,占到除农业生产和党政机关事业从业人员外就业人数的69.9%,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七、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的活力不仅体现在当初国内市场夹缝中的顽强生存,还体现在对今天经济全球化形势的适应性上。民营企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天然的一致性,最能适应我国加入WT0后的新形势。而且已有相当一部分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标准,强化管理,组织生产,完成了应对w70挑战的战略部署。它们中的不少企业已经在对外经济贸易中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成为在国际贸易平台上的健将。对西部民族地区来讲,加入世贸组织,冲击最大的是农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农村稳定的大局。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大希望还在民营经济,只有通过兴办各类民营企业,才能让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中解放出来,实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获得更多的收入。

总之;民营经济在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占有相当的份额,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西部民族地区最有活力的经济成分,代表了这一地区的先进生产力,展示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西部民族地区要加快奔小康的步伐,必须毫不动摇的走发展民营经济之路,只有民营经济,才能带动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才能使西部各族人民尽快步入小康社会。

措施与对策

一、突出位置,重点发展。进一步深化对民营经济重要地位的认识,牢固树立西部民族地区民营经济比重再高也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确立希望在民间、潜力在民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观念,步子上放大,形式上放开,机制上放活,不限比例、不限规模、不限速度、不限行业,大力倡导,放手发展,真正做到思想上有位子,发展上有路子,管理上有法子,使民营企业家放心放胆求发展、快发展、大发展,不断把企业做大做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二、因企施策,优化结构。根据民营企业的实际,突出特色,各有侧重地引导好结构调整。对从事第一产业的民营企业,重点围绕“特”字做文章,引导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绿色企业为主的农字牌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和规模养殖的发展。对第二产业的民营企业突出“新”字求发展。对传统行业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积极培育优势行业,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能力,创出各具特色的名牌产品。对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紧扣“优”字找突破。在继续发展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商业,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集约化程度。由于西部民族贫困地区民营企业的业主、经营者绝大多数是由农民或者从其他社会阶层分化而来的,文化程度一般不高,整体素质较低。优化企业经济结构,首先急需提高这些企业家的素质。在加入WTO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必须具备一批有战略眼光、有胆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企业家队伍。西部民族地区党委和政府应当花大气力,着力培养民营企业家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胆识,卓越的经营管理才能,较强的法律意识,并帮助他们不断摸爬滚打,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第二次创业。

三、做大做强,提升规模。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是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就西部民族地区来讲,就应着力改变民营企业“群山多、主峰少”,分散经营、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状,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转变各自为政、互不联合的经营方式,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强强联合,组建“联合舰队”,实现规模经营。坚持扶优扶强,对已组建的民营企业集团尽力安排政府贴息资金和技术服务,使其早日实现从传统产业向“名优特”方向的转变,成为抢占市场、出口创汇的生力军,并促其向外向型、集约型转变。用高新技术对现有民营企业进行改造或“嫁接”,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并通过兼并联合,扩大经营规模,走“高精尖”的路子。积极引导现代管理方式,尽快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公司制管理的转变。鼓励民营企业挂靠名牌大企业,借船出海,提高整体实力。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建立双边、多边的协作关系,创办自己的科研中心,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园区企业的科技含量,强化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民营经济整体规模和竞争实力。充分发挥我州侨民多、穆斯林群众与阿拉伯国家民间联系广泛的优势,拓宽与中东阿拉伯地区的贸易渠道,全方位开放,多渠道招商,引进一大批高科技、外向型民企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