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会喝水才健康
34597000000010

第10章 老人对水的需求

年纪越大的人就越容易身体脱水。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肾功能会渐渐衰竭,从而导致身体的口渴信号减弱。而且老年人服用的药物比较多,这些也会导致身体脱水。所以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定要每天补充充足的水分。

一般来说,肾脏的稀释能力会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有些研究证实老年人的口渴反应和水摄入调节能力也降低。口渴反应受损和水摄入量降低可能是随衰老过程而变化,也可以是中风、认知障碍或内分泌功能障碍等病理过程的结果。

尽管与年龄增加相关的生理功能改变会影响水合状态,健康老年人通常能够维持体液的平衡。但是,由年龄改变造成的肾功能损害可以使有些老年人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

脱水是养老院老人和社区体质虚弱老人中最常见的症状。他们的口渴反应迟钝,功能状态降低,活动能力受限,主观地减少了水的摄入以减少生活上的不便,加上肾浓缩能力的降低和某些药物的作用,使他们有发生脱水的危险。这种情况更主要与水摄入量而不是水丢失量有关。

脱水会对老年人产生不良影响。它与跌倒、尿道感染、牙病、肺支气管疾患、肾结石、癌症、便秘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性增加有关。而且,脱水是老年人死亡率的独立预测指标。理想的情况是能够预防脱水的发生,但是如果脱水发生了就必须予以治疗。

一般来说,老年人缺水会易患如下疾病:

1.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病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晶状体的营养和代谢关系密切。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如果老年人发生脱水或患严重腹泻,就容易罹患白内障。据有关临床资料统计显示,即便曾发生过一次脱水的老年人,其患白内障的几率高出正常人4倍;曾有两次脱水或严重腹泻者,其患白内障的几率高出正常人21倍。

医学家们认为,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每个细胞都含有水分,且蛋白质也须在水的参与下才能进行一系列的新陈代谢。而人眼内的液体含量较高,当人体缺水时就会发生生化改变,引起眼晶状体蛋白变性,最终引起晶体混浊而致白内障。

人体内含水量可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因此,老年人为预防白内障,需重视饮食卫生,摄足水分。

2.脑血栓形成。

血液黏稠度过高是引起脑血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血液黏稠度过高除了与血脂异常引起“血浑”之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体内缺水。其中夜间失水最为严重,使血小板凝聚力和粘附力加强,因而清晨是脑血栓的发病高峰。

3.心律失常。

当血容量明显降低时,可诱发心房颤动,出现胸闷、心悸、头昏、乏力等表现。临床医生对这类病人曾采取电流电击复律,结果无效,而迅速静脉补液扩容后立即恢复窦性心律。可见,失水是心律失常的祸根之一。

4.心肌梗塞。

由于全身血容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因而容易造成心肌梗塞。临床上,因为急性腹泻导致心肌梗塞的例子常见。体内有害物质蓄积,慢性缺水,不仅使尿量减少,还使皮肤功能减退,汗腺分泌减少。这样就会影响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泄,造成有害物质在体内蓄积,使人体出现慢性中毒。这种慢性中毒的危害相当大,可损害多个器官、多种组织,加速人体的衰老。

老年人晚上要喝水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睡眠都不是很好,如果晚上再上几次厕所,那就更休息不好了。因此许多老年人怕晚上起床影响睡眠,睡前都不敢喝水。其实,这样对身体健康很不利。

首先,老年人膀胱萎缩,容量减少,不饮水照样要起床排尿。其次,老年人晚间睡前不饮水,可导致血浆浓缩、血液黏稠度升高和血小板凝聚能力亢进,从而致使体内血栓形成。对于老年人或患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人,晚间睡前饮杯水,可以预防致死性梗塞。

半夜,老年人由于肾脏收缩功能减退,夜间尿多,易导致体内缺水,易使血流黏稠,心脑血流阻力加大,易引发心脑血管病变。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来说,因血管内膜发生变化,血液黏滞性偏高,易形成缺血性脑中风,夜间缺水更加大了这种危险。因而,半夜饮水非常重要。

日本某大学曾做过一次实验,将10名老年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半夜起来喝250毫升水,而另一组一觉睡到大天亮,然后分别测定他们的血液浓度。结果发现,半夜喝水的一组老年人,血液浓度明显要低得多。

经研究,这是由于老年人生理衰老因素造成的。老人岁数大了,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状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夜间如果缺水,会使血液粘稠度升高,血小板凝聚力亢进,使原先就粥状硬化的血管更易产生栓塞。当栓子脱落在脑动脉、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内时,便会发生缺血性中风或心肌梗塞。

因此,专家建议老年人夜间要喝一杯白开水,以减少缺血性中风和心肌梗塞的发生。

健康小贴士:可根据尿液颜色判断是否缺水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尿液的颜色来判断是否需要对饮水量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如果人的尿液为淡黄色,则表示正常;如果尿液颜色太浅,则可能是水喝得过多,需要控制饮水量;如果尿液颜色偏深,为深黄色,则表示身体缺水了,需要多补充一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