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打造金牌推销员六大法则
34597400000007

第7章 营销就是品牌

上面刚刚提到家乐福超市的制造自由理念。

需要澄清的是,这种制造自由的“自由”并不是提倡制造“三无产品”,它的真谛在于零售企业要创造自己的品牌。也就是说,它强调的仍然是品牌,只不过,与生产商的产品品牌相比有所不同罢了。

归根到底,无论是产品品牌还是服务品牌都是顾客非常看重的东西。上面所提到的忠诚顾客、忠诚营销,顾客忠诚的实际上无非就是“品牌”两字。毫不夸张地说,营销就是品牌。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杉杉西服的营销案例。

树品牌,一不小心成了全国第一

1989年,高中毕业后在辽宁省大连市当了4年兵、后来带领一家国有纺织厂摆脱困境的郑永刚,被任命为浙江省宁波市甬港服装厂厂长。

上任伊始,郑永刚面对的是怎样一种情景呵:员工不到300人、负债却高达800万元——标准的一个资不抵债企业。

面对此情此景,郑永刚分析认为,甬港服装厂拥有从德国进口的先进设备、采用的又是意大利工艺,也不缺乏加工能力,剩下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缺乏引导消费者认可并愿意为之掏钱的品牌。

为此,他首先南下深圳进行市场调查,回来后立刻在厂里拉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创中国西服第一名牌”的口号。

这口号在郑永刚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或者干脆可以说壮心不已,否则企业就没有生路;可是在其他人看来,却多少显得有那么几分可笑之处,甚至是不自量力。

郑永刚说到做到。他站在厂区,一眼看到服装厂车间门口有3棵杉树,于是立刻把甬港服装厂更名为杉杉西服制造公司。紧接着,到处借钱大打广告,着力推出杉杉西服品牌。

就这样,杉杉西服慢慢成为服装市场的一颗耀眼明星,在短短的几年中一跃成为中国服装界的第一品牌——从1993年到1999年,杉杉西服连续7年在我国西服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最高时占全国总销量的37%,其利润率最高时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50多倍,经济效益可见一斑。

直至2000年,杉杉集团从西服生产销售领域全身而退,这一地位继由竞争对手雅戈尔取而代之,并一直保持至今。

“中国服装界的巴顿将军”

郑永刚在塑造服装品牌方面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作风,使他赢得了“中国服装界巴顿将军”的美称。

1994年,杉杉集团实行民营化,退出了所有国有股。

1999年初,杉杉集团总部一夜之间完成了由浙江宁波至上海浦东新区的“迁都。”许多人对此不解,郑永刚在解释这一举动时指出:“上海是一片大海,到海中与‘鲨鱼’同游,我们才会成长得更快。”

由此可见,在服装企业普遍困难重重的当时,郑永刚雄心不减当年。

事实上,郑永刚除了担任杉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外,还是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中国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他的一言一行对中国服装界的走向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回到我们的营销话题上来。

“迁都”完成后,郑永刚推翻了以前投入七八亿元巨资建立起来的营销渠道,取而代之以特许加盟的销售体系。这是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所以,从1999年到2002年,历时3年才告完成。

接着,郑永刚把杉杉集团以前在宁波全资建立的5家服装加工厂的控股权和具体运营权,通通转移给外资企业或个人。通过加工外包,杉杉集团脱离了生产环节;通过特许加盟,杉杉集团脱离了销售环节。

品牌运营能力最具有竞争力

郑永刚的目标是,杉杉集团要在2010年成为总资产达200亿元人民币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型产业集团。”他认为,单靠服装产业显然无法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只有在高科技投资运作方面寻找途径,才能心想事成。

他说,在未来中国有两样东西最具有竞争力,那就是品牌运营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

为此,他从两个方面寻找这样的途径。一是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服装行业塑造品牌运营能力,二是在高科技领域寻找机会。

从此,杉杉集团正式和服装生产加工领域告别,全身投入到服装业最具有核心价值的环节——品牌运营和服装设计中去。

郑永刚选择高科技项目的原则有两个:一是技术要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二是该项目在国内属于杉杉集团独创,或者能够居于该领域的龙头地位。只有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才能更有利于打出自己的品牌。

上述两步棋堪称是杉杉集团的重大战略转移,它给杉杉集团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就在2000年,即杉杉集团激进改革的第二年,杉杉集团的经营业绩开始一路攀升。

2002年上半年,杉杉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共有72家,其中高科技企业1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6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净利润2.48亿元,每股收益高达0.438元,总资产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