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你一生的细节
34634900000104

第104章 从生活的细节察人

俗话说,一叶落可知天下秋,任何事情在局势明朗之前,肯定都会有其前兆。具有慧眼的人会根据这些细微之处,正确判断出事态的发展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曹操晚年曾让长史王必总督御林军马,司马懿提醒他说:“王必嗜酒性宽,恐不堪任此职。”曹操反驳说:“王必是孤披荆棘历艰难时相随之人,忠而且勤,心如铁石,最是相当。”不久,王必便被耿纪等叛将蒙骗利用,发生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许都城中的大骚乱,几乎导致曹氏集团的垮台。司马懿从王必嗜酒这一习性而预见此人日后将铸大错,以一斑而窥全豹。曹操在任用王必上一叶障目,与司马慧眼识全机,有高下之分。

从生活细节上观察人识别人带有很大的经验性,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所以,一些成大事的有心人在实践中总结出用生活细节法识人规律。但从生活细节上识别人需要敏锐的眼力,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特点,能在转眼即逝的言行中发现某个人的隐蔽特征。一个人只要他在平时能够注意锻炼自己观察细节的能力,就不难发现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掌握其内心世界的秘密,为自己的领导生涯增光添彩。

日本著名企业家永守重信利用人们进餐的细小动作鉴别人才,准确率可达95%以上。他认为人吃饭的时候,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再高贵的人,在吃饭时,也会显露出他的人品来。”如他用吃饭的机会分辨聚会的经理是第一代经理还是第二代经理。作为一般的区分方法,是因为创业经理都经历了相当的劳苦,上的菜多是一点不剩都吃光了,而且吃得也快。总的说,吃饭时会刀叉乱碰,喝汤时会吱吱作响,不太讲究宴席上的礼节。可是一到了第二代经理,就爱挑剔,剩菜也多,总是先挑爱吃的动手。

曾国藩当年和太平军打仗,他招收士兵很有自己的见解。他善于从应征士兵的身体上,辨别其出身。他的湘军士兵,几乎无一不是黑脚杆的农民。这些朴实的农民,既能吃苦耐劳,又很忠勇,一上战场,则父死子代,兄代弟继,义无反顾。曾国藩招募兵勇有自己的条件,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而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这是因为禀性不同,如山僻之民多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浮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善用兵者,常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喜用城市近水之人。这种从细节识人的方法确实十分特别。

在生活中,成大事者为了考察和了解一个人的某方面的能力以及内心的想法,通常也会在很小的细节方面检验他的能力和心灵的诚实与否。

宋神宗年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他的政敌弹劾下狱。宋神宗以及太后都知道苏东坡可能是因为才高而被忌妒了,于是他们就想一个方法来试探苏东坡。

一天夜里苏东坡正要入睡,忽有一人走进囚室,放下一箱子做枕头,倒地便睡。

东坡以为他是新来的囚犯,未予理会,只管安睡。不料在天快亮时,那人推醒东坡,对他说:“恭喜,你安心吧,不用愁了。”原来那人是皇上派到狱中观察东坡的太监,他回宫里禀报:“苏轼很安静,夜间睡得很沉。”

神宗点头说:“我知道他问心无愧。”

不久,苏轼就被释放出狱了。宋神宗从苏轼安然入睡的小事上,得知他内心无愧,可谓有识人之明。

一个人的学问、气质、秉性、喜好,可以通过不同的生活细节反映出来,小到随地吐痰、排队夹塞儿,大到政治倾向、人生追求等等。福尔摩斯可以从一个人的发式或皮鞋上判定他的职业和处境。

考察人物的诀窍就是能从表面形象和外部行动中看出人的真才本性,这也是识人高手与低手的区别。成大事之人总是善于通过观察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琐碎的细节而了解其内在的性格和品质等,然后择其优点而用之,实在是高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