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你一生的细节
34634900000158

第158章 尖酸刻薄者命比心苦

尖酸刻薄的人则是对世俗人生的富美丰足的无知,伤害的不仅是他人的自尊,也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使自己沧为世俗。因此,尖酸刻薄的人实质是不懂世俗情趣的愚人。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人都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做事也不可能均妥。再者,对事物的评判,人各不同,理解不同,也会是众说纷芸,无一定准的。面对这种种复杂的情况,在发难和指责之前,最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增广贤文》关于忌讳尖酸刻薄这一点,有许多金玉良言:“伤人一语,痛如刀割。”“说话人短,记话人长。”

杨恽是西汉人。他父亲杨敞,昭帝时官至丞相,娶司马光的女儿为妻。杨恽是杨敞的次子。他素有才干,好结交儒生与豪杰,在朝廷中很有名望,宣帝任他为郎官。大司马霍禹谋反,杨恽事先得到消息,上报皇帝。因这件事封平通候,升中郎将,再升光禄勋。杨恽百般都好,只有一样不好,就是有点尖酸刻薄。他居功恃才,心高气傲,加上心胸狭窄,喜欢揭发别人的过失,阴私,因此种下祸胎。

宫中有尧、舜、桀、纣的画像,杨恽指着桀、纣的像对人说:“当今天子经过此地时,要是能把他们的过错一一指明,就知道怎样做天子了。”这话便说得颇有点尖酸刻薄了。

廷尉于定国查明属实后,便奏请逮捕治罪。宣帝念杨恽有功,不忍加诛,下诏把他和戴长乐等一并免为庶人。

杨恽失去官职、爵位后,便借招朋取聚友、狂饮浪醉、奏乐歌呼来发泄自己的愤懑。他又添置产业,经商逐利,西汉大臣讲究身份,杨恽这种与民争利的行为也是离经叛道的,一时人们议论纷纷。杨恽的朋友孙会宗当时为西河太守,得知此情后,便写信劝他谨慎自守,闭门思过,以图再被起用。杨恽自思无有过错,曲不在己。于是便模仿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笔调,写了一封《报孙会宗书》。其实,杨恽所受委屈没有他外祖父当年所受的委屈大,但杨恽却在信中大发牢骚。他对孙会宗的好心一点不理会,反而不断申明自己已是庶人,发出“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帛而责仆哉”的责难,甚至骂孙会宗贪鄙。更为糟糕的是他在信中抑制不住对宣宗废自己为庶人的愤懑,后被人告发,宣宗把杨恽腰斩了。

杨恽本是位颇有能力的干才,但他心胸偏狭,容不得人,从他对朋友孙会宗那种冷酷无情,便可知他平日的为人。他自己被废为庶人后,大为不满,不发牢骚,经过他的奴仆也效他之尤,告发了他,这不啻是莫大的讽刺。俗话说得好:“平生只会说人短,何不回头把己量。”杨恽当时要是记住这句话,也许不至于闯那么大的祸。

人世间的美好在于它的丰富性。因此神们慕人世,偷情下凡。世俗社会,说的就是人世是以世俗人生为基础的。有了俗这个基础作为参照,才有了情的可爱,美的可爱,向往的可爱,理想的可爱,追求的可爱,超凡脱俗的可爱,光明的可爱。为此才有了艺术和诗。艺术和诗代表了人性至善至美的境界,代表了人情最高的真和精神。因此艺术和诗的境界就是神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艺术和诗即佛即天。

凡尖酸刻薄之人无不具有残忍和可怜的两面性。其残忍本身也是可怜的,带有极强的奴性;可怜则表现在最终对己的残忍。残忍和可怜在这时溶和了,以酸楚的刻薄表现出来。尖酸刻薄之人都逃不脱一条种命运:若遇强手,其下场是很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