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古人很早就对人的举止行为作过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提高,人们对自身行为的认识也日益加深。温文尔雅、从容大方、彬彬有礼已成为成大事人的一种文明标志。的确,礼貌的举止行为是一种教养,更是人无形的财富,有成就的人对此不可忽视。
所谓举止行为,就是指一个人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各种身体姿势的总称。它主要由躺卧式、曲膝式、直立式及其他一些辅助性姿态与活动组成。人通过身体各种姿势的变化来完成各项活动,以此展现人所独具的形体魅力。
举止行为的好坏、美丑除了对一个人身体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外,对人的心理状况也有着一定的透视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行为举止也是一种语言,它是无声的,但有时比有声的言语更富表现力,使许多有声语言和类语言无法比拟。
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身体姿势,或静或动,或快或慢;同一种姿势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面前也会有极其细小且微妙的差别。这种种变化都代表着寓意各异的信号,向人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然而,行为举止的变化,最终还是由人的心态变化所引起的,任何一种举止行为都毫无掩饰地反映了人当时的某种心理状态和一个人的内在素养。
举止行为是人内心活动的一面镜子。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就可以推知其有无教养。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就来源于对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观察和概括。在生活中处处故作姿态、装腔作势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生活小事,举止行为,稍有不慎,全盘皆非。生活中,美来自各个地方,优雅、大方的举止行为是人体动态美和静态美的造型,它来自人的本身。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身体可呈现出多种姿态,如站、躺、卧、曲膝、直立等。但就一般而言,人在公众交往场合常常以站、坐、走等姿势与活动作为自己的各种造型。不同的姿势有其不同的作用、不同的表现,反映着人的不同心态,同时也会给他人以不同的印象。
古人说:“行如风”,要求人们走起路来像风一样轻盈,就是应做到:两眼平视前方;抬头含颏梗脖;上体正直,收腹、挺胸、且腰;身体重心落于足的中央,不可偏斜。迈步前进时,重心应从是的中间移到足的前部;双臂靠近身体随步伐前后自然摆动;于指自然弯曲朝向身体。行走路线尽可能保持平直,步幅适中,两步的间距以自己一只脚的长度为宜。
“小节”虽小,但它们不仅是影响人体整体形象的主要因素,而且是构成个人公德观念的重要内容。因此,有成就的人不会将这些视为毫末小事,而会给以足够的重视。例如,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趴在或坐在桌上,也不要在他人面前躺在沙发里。走路脚步要放轻,不要走得咯咯作响,遇到急事时,不要急不择路,慌张奔跑。
这些不利自己又有碍他人的行为举止,除令人望而生厌外,还从根本上与良好的个人礼仪相悖。有成就的人一定不能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