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全集(1)
34651800000052

第52章 郑和下西洋之谜

郑和是明成祖的亲信内监。郑和本姓马,远祖是中亚回教徒,随忽必烈征战云南定居于此。郑和从小当了明朝的俘虏,送入宫中成为宦官,分派到燕王朱棣府邸,因聪明乖巧,受到赏识。燕王推翻建文帝取得政权后,郑和因随同燕王“靖难”有功,赐姓郑,官居正四品的“内官监太监”。永乐元年(1403),郑和师从成祖的谋臣、道衍和尚姚广孝,皈依佛教,别名三宝(三保),也被称为“三宝太监”(三保太监)。

明成祖即位后,派了蒋宾兴、王枢等人到东南亚一带宣谕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希望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联系,也借此炫耀大明帝国的国威。随后,成祖以郑和为使节,开始了一连串大规模的海上活动,有七次,前后延续二十八年,因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岛以西海域,旧称西洋,因此这些航海活动总称“郑和下西洋”。

永乐三年(1405),郑和首次奉成祖之命下西洋,随行副官侯显也是一位能干的内监。随行人员中有阿拉伯语翻译数位,因为苏门答腊以西都是回教国家,随从中有人对阿拉伯文化较为熟悉,或本人就是回教徒,如马欢、郑崇礼等人。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撰有《瀛涯胜览》、费信有《星槎胜览》、巩珍有《西洋番国志》,对下西样的过程和西洋各国有详尽描绘,保存了珍贵文献资料。

郑和首次出行,统帅都指挥使二人,指挥九十三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若干,共有士兵二万七千八百多人,二百零八艘船只。从太仓刘家港出发,经过福建长乐,首站到达占城国首都,以下航站依次是爪哇苏鲁马、苏门答腊南部旧港、马来半岛西岸的满剌加。在满剌加,船队稍事休整,设立兵营、仓库,储藏贸易货物,而后继续西行,到达锡兰山,绕过印度半岛向北到达葛兰、柯枝,终点站是古里。郑和部分随行船队分成两队,一支继续向西北航行,到达伊朗,绕过阿拉伯半岛进入红海,终点是回教圣地麦加;另一支向西南航行,直达非洲东海岸。

郑和船队与所到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参与到当地的政治斗争和贸易体系之中。首次航行到苏门答腊旧港,打败前来夺宝的当地华人首领陈祖义,随船押解到南京正法。第三次航行,打败抢劫船物的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尔,攻占锡兰首都,活捉国王及其妻小,押回南京,明成祖另立亚烈苦奈尔的亲戚为王。满剌加国成为明王朝最忠实的藩邦,明朝公主下嫁满剌加苏丹,从永乐三年(1405)到正德六年(1511),双方来往贡使不断,当地至今有三保山、三保祠等古迹。与中国发生朝贡贸易的还有苏门答腊、阿鲁等国,南洋商人经常跟随自己国家的贡使到中国贸易。明政府为管理日益增多的来往商人,在宁波、泉州、广州三地各设一人提举市舶司,免费提供食宿,为这些贡使商人享受免税的优惠待遇。中国文化因此影响到东南亚一带,三佛齐等国成为明朝的属国。印尼的伊斯兰学者哈姆加认为“印尼和马来西亚伊斯兰教的发展,与中国的一位穆斯林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位穆斯林就是郑和将军”。明代中后期,中国商人到东南亚经商也十分踊跃,尤其是东南沿海福建一带,有不少中国人移民到当地,虽然未必是郑和下西洋的直接影响,但与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开放风潮大有关联。

明成祖时,郑和七下西洋,分别是永乐三年(1405)、五年(1407)、六年(1408)、十年(1412)、十九年(1421)、二十二年(1424),航行时间一到二年不等。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去世,其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他听从朝中某些大臣的意见,认为下西洋过于浪费、收效不大,宣布停止下西洋的活动。不到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基继位,改年号宣德,作为明王朝开放政策的余波,宣德五年(1431)十二月再次派郑和下西洋,二万七千余人分乘六十一艘船只从南京起航出发,郑和在返航途中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此后明朝开始关闭帝国的大门,明中期进一步实行海禁政策。

据有关资料记载,郑和宝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树立九根大桅杆,由位于南京龙湾的龙江船厂制造。排水量约为一万四千吨,载重量在七千吨以上,论形制之巨大制作之精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有关研究人员已成功复制郑和宝船。载于茅元仪《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绘制地图二十余幅,是中国首部航海图。

郑和下西洋证明了在 15 世纪,中国具有世界领先的航海科技和船只制造技术,比欧洲地理大发现早一个世纪,基本与世界新航路的开辟处于同一时间段。但是,中国很快失去了下西洋的动力,以后再无大规模的海上征伐与贸易。

我们至今不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确切原因,有人认为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有人认为是为了搜寻明朝建国前割据东南一方的张士诚或方国珍的余部,也有人认为是为了促进海上贸易,建立海上大联盟。不管原因如何,中国自动开始了航海的黄金时代,也自动结束了一段灿烂的海上航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