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睡出好心情
34734100000010

第10章 睡眠的心理机制

睡眠障碍九成因心理引发,仅一成可透过科学仪器检查找出原因(台湾睡眠医学学会,2008);睡眠问题80%~85%是心理问题(李舜伟,2007)。

一、概说

睡眠的心理机制,是指进行睡眠时心理受到某种刺激(如压力)扰乱或影响睡眠的质量,或因心理疾患,如忧郁、焦虑、恐慌症等。它来自两方面,一为“内源性”(endogoenous)的,例如,由于大脑某种传导物质产生病变或缺陷而降低睡眠质量,影响到夜间进行睡眠时的心情,使人心神不宁、情绪不安,而这种情绪又影响到睡眠的进行。另一方面为“外源性”(exogenous)的,是由外在环境(如天候、噪音)影响到睡眠以致人久久不能入睡,心情不佳更使睡眠质量恶化。内源性与外源性两者互为影响,正如生理影响心理,心理也影响生理。

二、主观的内源性心理机制

内源性有原发性(primary essential)与续发性(继发性,特发性)(secondary symptomatic)之分。此词的含义,是一种主观感受,如在睡眠正常状态下,误解自己的睡眠不佳以致心理不安,主要问题说不定是白天睡太多所致。这是一种“假性失眠”,心理影响睡眠,其实并没有失眠,只要按人的生理时钟规律进行睡眠,问题自会解决。

假性失眠,医学上称“主观性睡眠”,这种现象多发生于更年期以后的男女。常见的认为自己睡眠发生问题的情形如下:

(1)因为其他原因引起身体疲乏、思睡等现象,误以为睡眠已有问题。

(2)有疑心病、妄想症的患者,常觉得自己睡眠有问题。

(3)压力过重,睡觉时有过多的心理活动,造成醒觉的感觉。

(4)有些人本身睡眠需要量较常人多,按正常人的睡眠起居时间感到不满足。

(5)更年期的男女生理心理变化很大,也会引发睡眠问题。

老年人发生生理性睡眠变化,睡眠减少,觉醒增多,期望得如年轻时那样多的睡眠,常将觉醒误认为睡眠出问题。

内源性的问题,有些人与遗传有关。研究者指出,睡眠的时间和体力的好坏没有直接关系,时间和睡觉是由体内固有的“定时器”所控制,这说明必要的睡眠时间是由遗传确定的,虽然后天的习惯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就如一个人的长相总是继承父母亲的一样,基因还是起很大作用。因此,要了解自己的情况,不要强求和别人一样(袁勇贵、杨忠,2007),否则,必自陷困境,庸人自扰。

另外,起源于机体内或外没有原因而导致睡眠心理不安的问题有:

(1)心理紧张或其他因素不能入睡,且具有生理基础,如乳房有硬块状,怀疑自己患了乳腺癌。

(2)续发性失眠,起因于神经性睡眠醒觉控制障碍而终生无法获得充足睡眠,觉得痛苦。

(3)原因不明的发作性睡眠疾患,如白天过度嗜睡、猝倒,快速眼动期睡眠瘫痪,睡眠前幻觉等,往往使患者不敢入睡。

(4)继发性嗜睡,以及创伤性嗜睡,都会使患者产生心理不良影响。

(5)心理疾患。曾有报告,很少遇到情感性疾患(effective disorder)的患者没有睡眠清醒状态的困扰,而且大部分都是抱怨失眠而不是嗜睡。不过里诺兹及史浦利(1985)两人的报告指出,约有15%~20%的忧郁症患者出现嗜睡,而不是失眠,这些人大部分被诊断为双极性情感疾患。另一个研究显示,在抱怨严重失眠的患者中,有21%罹患重郁症(Mellinger,et al。,1985)。而柯里曼等人(1982)的研究指出,在持续失眠患者中有35%被诊断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另一半被诊断为情感性疾患。福特等人(1989)在一个以小区取样的研究里发现抱怨失眠至少一年的患者,比没有抱怨失眠的人有40倍的几率产生新的重郁症。他们常抱怨半夜醒来睡不着,也抱怨入睡困难。一般来说,失眠的严重度与忧郁症状成正相关,白天常常抱怨疲倦。

在情感性疾患的双极性患者中常有过度嗜睡情形,患者虽然入睡时间增加,但是仍有抱怨。在躁期或轻躁期时,严重的入睡困难相当显著,整晚通常只有2~3小时的睡眠时间,不过,患者却感到足够。

情感性疾患产生的睡眠障碍有如此高的发生率,临床医师将其归纳为三方面:一是患者无法解决的心理障碍,导致情绪及生理的内在唤醒,进而导致失眠;二是与睡眠有关的神经生化异常;三是情感性疾患常会产生睡眠清醒的生物时钟规律异常。

1.忧郁症(depression)

忧郁症患者会出现很多睡眠问题,包括减少深层睡眠,增加浅睡眠的过多快速眼动睡眠,他们较早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比不忧郁的人在这一阶段待更长的时间。最近研究显示,忧郁患者做梦的内容,比不忧郁的人更忧郁(赵思愉,2005)。

研究显示,忧郁患者多梦,不正常的做梦也许是原因之一,但忧郁患者快速眼动睡眠偏高,再加上抗忧郁药物会压抑快速眼动睡眠,不能忽视。

忧郁患者不但影响睡眠,也会影响思考、行为以及人际关系。当忧郁时,会觉得绝望、无助、生命无意义,思维扭曲,产生消极情绪。

忧郁影响睡眠,睡眠不好又带来忧郁,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延伸阅读

解忧梦

忧郁难于入眠的患者,常被紧张、忧愁及多种不愉快的情绪困扰,民间有一种解除妙方“解忧梦”,不妨一试。

具体的做法是睡前播放自己喜欢听的音乐或歌曲,入睡后仍不停地播放。同时用一根松紧带绕过眉际和上眼睑,围紧放头部,轻松压迫眼球。

听音乐可以怡神,音乐具有疗效,在医学上早已得到证明。轻压眼球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定神和产生五彩缤纷的梦容、梦境,使不愉快的情绪在梦幻的世界里得到解脱。

2.焦虑(anxiety)

焦虑是一种最普遍干扰睡眠的心理问题。

它是一种忧虑、烦恼和惶恐的情绪。它与压力不同,压力是外在刺激压力源的心理反应,焦虑则无任何可确定的事件或促成的原因。

过多的焦虑称泛焦虑,是顽强、过分、不切实际和无法控制的焦虑,会导致当事人烦躁不安,无法放松,有较多的睡眠问题。也比其他人容易生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心律不齐,以及因心脏病引发的猝死。焦虑是一种无病呻吟、无中生有的心理病症,会引发睡眠困难等问题。

3.恐惧(fear)

焦虑与恐惧是一对孪生兄弟、姐妹,也是父子或母女关系,恐惧往往跟随焦虑而起,先有焦虑,而后恐惧,由它产生的症状称“焦虑症”、“恐惧症”或“恐慌症”,焦虑与恐惧之差别,在于焦虑无需标的物而引起不安感,恐惧是由于有某种标的物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案例一

中国内地流行在电视节目或报纸专栏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下面是一位案主的自白:

我已31岁,但一直有个烦恼困扰我,从小到现在我都非常怕黑。晚上如果没有成人在就非常害怕,要等到天亮了才敢入房睡。

我现在正在办理离婚手续。每天都是一个人睡觉,每到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对黑夜的恐惧就开始了。随着夜色越来越深,恐惧就越来越浓重。怕小偷或强盗会闯入家里,附近的小区已屡屡传出此类事件。所以我会一遍遍地检查门窗是否锁死。

但更糟的是一些莫名的恐惧,屋里屋外的一些风吹草动都会让我胆战心惊。并且,即使楼下人再多、再热闹,也丝毫不能减少心中的恐惧。我会打开屋子所有的灯,并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天亮了,恐惧自然消失,困意会立即袭来,倒头就能睡。

虽然我已有了一个1岁大的儿子,但一点也不会减少这样的恐惧心理。必须有成年人的陪伴,才能感到心安,而后安心入眠。有好几次我恳求朋友来陪伴,自己在卧室里睡觉,让朋友在客厅看电视,等睡着了,朋友才可以走。但奇特的是好似有心电感应,只要朋友一走,15分钟内即会醒来,并再次陷入深深的恐惧中。

究竟怕什么,自己也说不上来,完全是一种莫名的恐惧。

咨询员在咨询过程中得知案主小时候生活的背景资料:

她出生在乡下,4岁那年,亲生父母把她送给广州一对老夫妻。她永远忘不了离开家的那个晚上,夜很黑很黑,她从睡梦中惊醒,发现自己不在家里,抱着自己的不是爸爸妈妈,她哭着喊爸爸妈妈,但这对老夫妻对她说,他们以后就是她的爸爸妈妈了。幼小的她无法理解发生什么事,只是哭,哭了一整夜。

尽管当时只有4岁,事隔这么多年,但她仍然记得那天晚上的细节,甚至记得离开家的时间是晚上七八点钟(武志红,2005)。

案例二

患者自述:

我是历尽千辛万苦的恐慌症患者,这种苦楚,如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冷暖自知,不是切身之痛没有人体谅,以生不如死来形容也不为过。

得病以来,我已长期抗战24个年头,可悲的是,常常被人误解为无病呻吟或装死,让我哑巴吃黄连。

当恐慌症发作之前,全无任何预警,却来势汹涌,犹如世界末日,呼吸顿时困难、头晕、胸闷、心悸、盗汗和肢体麻痹,感觉快要窒息,让我不敢搭乘飞机、火车,或上高速公路、去大卖场,人多的广场更是甭谈。日前,恒春大地震,一阵天摇地动,让我惊慌到极点。事隔三天还感觉在摇晃,有挥之不去的惊吓,这三天不敢洗澡,虽然自觉是庸人自扰,却也生怕如果再来个地牛大翻身,光着身子如何逃命?本来恐慌患者就是禁不起风吹草动,从小到大,地震一直是我避之唯恐不及的致命伤。

其实,病痛不是没有原因的,所谓环境造成压力,压力造成疾病,经年累月的恐惧,我照单全收,却蠢到不懂得实时解压。

延伸阅读

焦虑、恐惧、恐慌、焦虑症、恐慌症和恐惧症的分野

1.焦虑(anxiety),指心理上的挫折、困难或压力所呈现的心理反应,通常以一种负面情绪来表现,如紧张、不安……

2.恐惧、害怕或惧怕(fear),指在主观感受的危险情境下个体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从心理学上解释,焦虑与恐惧不同。恐惧是因感觉到外在的实际危险存在,而产生害怕的感觉,具有真正、具体的对象。换言之,对外界事物有直接的心理反应。

3.关于焦虑不安,是心理上预期可能会发生危险的事物而感到焦虑不安。换言之,是没有实际的外在危险事物,只是针对内心所预料、想象的危险对象呈现的心理反应。

4.焦虑的程度到达临界点时,不止心里惶恐不安,生理上也产生剧烈变化,如心跳、呼吸短促、出汗、发抖等,被称之为“恐慌”(panic)。如果紧张、不安的对象不清楚,时时都在焦虑不安,没有固定的焦虑对象,则被称为“浮动焦虑”(floating anxiety)。

5.从生理学观点,所谓不安的反应是指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 system)兴奋,促进肾上腺素(adrenaline)的分泌,乃呈现神经心理反应。一般而言,每个人日常生活多少会有不安感觉,但如果其不安严重程度超过本人忍受程度,且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时,则被称为病态性的“焦虑症”。

6.依焦虑有关的病态情况分成不同的疾患。如反复性、发作性所呈现极度不安状态(即恐慌状态)被称为“恐慌症”(panic disorder);因针对特殊的对象或情况会严重惧怕,被称为“恐惧症”(phobic disorder)。

三、客观的外源性心理机制

外源性的心理机制,主要是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物质滥用……这些都归因于压力所造成,压力愈大,睡眠问题愈严重,压力源消除,自然会获得安稳的睡眠。

1.换床与时差

现代人外出旅游已是很普遍的事,也认为是调剂身心的最佳方法之一,不幸的是有些人有认床习惯而为此忐忑不安,面临换床铺睡不着的困境。

路远搭飞机出国,不免遇到时差问题,导致该睡未睡、不该睡想睡的难堪。研究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入睡潜伏时间长、睡眠中的清醒时间增加、浅度睡眠时间增加、睡眠效率降低、快速眼动睡眠期潜伏时间延长、深度睡眠期及快速眼动期减少的第一夜效应,此种效应会随以后的数晚减少(Browman,Cartwright,1980)。

2.天候

巴黎的冬天被称为“黑暗的日”,早上8时以后天才亮,下午4时就进入黑夜,又湿又冷长夜漫漫,使巴黎人易患冬季忧郁症。研究指出,有20%的巴黎人出现这种季节性心理失调,称“冬季忧郁症状”,难以入睡就是典型的症状。

研究显示,温度对睡眠的影响有相当显著的差异。睡在过高、过低温度环境里的人睡眠都会受到影响,但温度对睡眠的影响不在于入睡困难,而在于睡眠维持困难,通常睡眠中的清醒时间及睡眠第一期会增加,而快速眼动期睡眠减少。研究发现,摄氏温度29℃,可使快速眼动期及非快速眼动期的睡眠时间延长(Haskell,et al。,1981),快速眼动期的睡眠比非快速眼动期对温度的反应敏感得多(Parmeggiani&Rabini,1970)。

研究还发现,气压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嗜睡及影响晚上睡眠的进行。当季节转换时,白天变得较长或较短,也会对睡眠产生影响。在北极地区,白天非常短,当地居民抱怨白天嗜睡,晚上又难以入眠(Webb&Ades,1964)。

天气燥热容易导致躁郁症,躁郁症患者精力充沛,不眠不休。葛瑞菲特(1970)发现,在高温情况下会出现负面情绪反应。安德森(1989)的研究统计显示,燥热的天气会带来攻击行为增加,影响个人、家庭纠纷,于夏季到达最高峰,当然会影响睡眠。

3.空气

空气混浊的环境容易引起呼吸问题,过多的污染一直与呼吸及心理症状相关,如一氧化碳等污染已被认定会干扰工作表现。四周环绕着不喜欢也无法控制的气味,不仅令人分心,也使人焦虑不安、易怒、疲倦和难以入睡。

4.噪音

噪音会破坏认知,引发情绪反应,使人心情烦躁,行为、健康和睡眠处于不利状况。

当噪音不断地改变其音调、强度或频率时,对人的干扰最大。噪音的大小以分贝来表示,研究显示,一般人在85分贝时,心理压力逐渐出现反应,长时间暴露在90分贝以上的声音时,听力会逐渐受损。虽然在机场附近的人,似乎已习惯飞机的声音,但并不代表他不受噪音影响,其实他的健康已受到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发声量较大的环境事物包括:小汽车70分贝,大卡车80分贝,地铁100分贝,喷射式飞机140分贝以上。这些噪音会使人心情烦躁,寝食难安,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肌肉绷紧,人易怒、失控、焦虑。实验研究证实,高分贝的噪音将使血浆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立即升高,皮质酮合成缓慢。这些分泌物与睡眠息息相关。

劳斯等人(1972)的研究指出,在睡眠中个体对声音的敏感度有相当大的个别差异,小孩比大人对噪音有抵抗力,中年人又比老年人有抵抗力。在相似的噪音强度下,女人比男人易醒。整体而言,对声音的醒觉阀值在浅度睡眠期较低,在深度睡眠期较高,在快速眼动期时阀值达到最高。人类中还有一种选择性的阀值,如熟睡中的母亲,只要听到自己小孩的轻轻哭声即会觉醒。

夜晚在睡眠中断断续续的噪音,不会在早晨醒来时都记得,但它引起的睡眠障碍有时会以白天的嗜睡出现。噪音对睡眠的影响以身体在床上移动的次数来表现。临床研究发现,睡眠中的清醒次数及睡眠期之间转换次数(sleep stage shift)都会增加,并且睡眠中清醒时间及睡眠第一期也会增加,而深度睡眠期及快速眼动期会减少(叶世彬,2007)。

有些人晚上睡觉时借电视或收音机助眠,但往往效果相反,因电视有持续五颜六色亮暗不一、音量大小高低不同的刺激,反而使人有惊醒的可能,使人更不易入睡。而且很多电视节目的内容,使神经绷紧,无法达到心理上的松弛。

柔和的古典背景音乐,可使人松弛,有助安眠。一些哀怨、无病呻吟的现代流行歌曲,年轻人不知就理,在现场跟着歌者摇头晃脑兴奋不已,一夜不眠都可能。当半夜曲终人散,回到家里,想想如何应付明天的工作,想睡也难。

5.天灾

现代,天已有可测风云,但人类仍然难避免旦夕之祸福,失落与创伤感,无时无之。给人们带来最大伤害的自然灾害莫过于地震、台风和海啸。近半世纪曾发生过几次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令人触目惊心;一些劫后余生者,终日惶恐不安,不知如何善后,成人在面对挫折时会以各种不当暴力加诸家中成员身上,小孩看到遇难者的身影,整夜不能合眼,出现“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各种症状纷纷出现,难以入睡,无形的失落感难以释怀。最严重的是自杀事件不断从灾区传出。

6.食物、饮料

很多人都体验过饥饿时会睡不着,适当的饱餐后会昏昏入睡,但饮食过饱也难以入眠。研究发现,空肠的胀大会产生睡意。曾有人将牛奶灌入猫的十二指肠中做实验,猫会产生嗜睡现象(Alvarez,1970)。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可促进睡眠。工作一天后,好好吃一顿晚餐,有促进睡眠的效果。不过,如果吃大量油腻食物,反而会影响睡眠。临床医师常劝导有睡眠障碍者,睡前吃一些“稳嗜睡性”的食物,如牛奶、鱼、花生等,可帮助入眠。

含酒精的食物对睡眠有少许帮助,也有反作用。研究指出,傍晚如果喝葡萄酒超过3杯(约420克)或威士忌3杯(约84克),刚开始会有促进睡眠效果,但数小时后嗜睡效果消失,就会产生戒断现象,交感神经张力和肾上腺素均会增加,导致半夜觉醒频率增加,整个晚上的睡眠会断断续续。

吸入过量的酒精后,会增加打鼾现象,这是因为酒精会引发神经功能镇静,包括呼吸中枢活动,因而会使先前已有的睡眠呼吸暂停症候群更为严重。临床医师警告,睡前喝葡萄酒不超过100克,对睡眠不会有影响,但日子一长突然不喝,会有戒断症的现象发生。

含咖啡因的饮料和食物,如茶、咖啡、巧克力、可口可乐,会影响睡眠的开始或持续。研究者指出,在一天快要结束时饮用这些饮料影响最大,因为咖啡因会和脑中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和它的接收器产生竞争作用,导致抑制的功能减少而造成中枢神经兴奋。临床上显示,如果一天饮用超过500毫克含咖啡因的饮料,不管你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饮用,对睡眠均有抑制作用,因为咖啡因半衰期约8~14小时。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计算数据,可避免饮用超量,即一杯咖啡含有100毫克的咖啡因,一杯茶含有50毫克咖啡因,一般含咖啡因的苏打饮料含有75毫克咖啡因。

7.吸烟

烟民中广为流传一句话“饭后一支烟,快活过神仙”。香烟里含有尼古丁,是一种中枢神经刺激性物质,吸食后会使人产生兴奋提神的作用,也因此而影响睡眠结构。若减少吸烟或戒绝不抽,会引起戒断症,产生如焦虑和其他精神症状。尼古丁的性质有双向作用效果,在血液中的浓度较低时,会引起轻微兴奋、放松和镇静作用;在较高浓度时,会产生唤醒作用,抽烟过多的人,夜间咳嗽,意味着过多的分泌物留在气管内,也代表睡眠觉醒。

8.社会文化

2000年有一项报告称,生活在美国的年轻人,代表着朝气蓬勃、有冲劲,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一群;而老年人给人的刻板印象是“一群无用的废物”,是不事生产、增加社会负担的一群,这些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坐吃等死。美国是年轻人的天堂,老年人的地狱,举世皆知。古鲁安伯格(1967)提出一种名为“社会崩溃反应”(social break down reaction)观点,指老年人自视为无用、无助的心理会带来各种不良反应,本来老年人因生理上的关系就难以入眠,再加上这样社会文化的刺激,无疑是雪上加霜。年轻人固然充满活力,但往往出入声色场所自我睡眠剥夺,或争狠好斗等行为,都出现在夜晚该睡未睡时,长此以往,自然健康状况不佳。

9.政经情势

政治不稳定、经济形势逆转,社会会产生“集体焦虑症”。如台湾频繁的选举,社会经济受到重创,政局不安,出现所谓“选举症候群”。因为在选举过程中,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打击对手,造谣毁谤、颠倒是非、人格谋杀及制造仇恨等,使社会族群对立,亲家变冤家,异族为仇寇,整个社会为之疯狂、焦虑、恐慌,使人难以入睡。

10.重要生活事件

所谓“重要生活事件”,指生活中重大变故,如丧亲之痛产生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离婚……令人难于一时之间适应,生活变调。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霍姆斯和雷斯(1967)曾对5000余人调查研究,将日常生活危机(life crisis)编成著名的“社会再适应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RS),也有人称之为“荷马量表”,共列出43项生活事件,依重新适应所需时间与精力给予量化,以得分的高低显示对该事件重要性和对个体的影响,其顺序是:

(1)配偶死亡。

(2)离婚。

(3)分居。

(4)留置拘留所。

(5)家庭成员死亡。

(6)自身生病或受伤。

(7)结婚。

(8)遭到解雇。

(9)夫妻和解。

(10)辞职。

(11)家庭成员健康不佳。

(12)怀孕。

(13)性障碍。

(14)家庭增新成员。

(15)工作再适应。

(16)经济状况变化。

(17)亲友死亡。

(18)调任不同的工作。

(19)与配偶争执的次数变化。

(20)一万(美元)以上的抵押或借款。

(21)丧失索回担保品的权利。

(22)工作上的责任变化。

(23)小孩离家。

(24)姻亲的纠纷。

(25)优秀的个人业绩。

(26)妻子开始工作或停止工作。

(27)学校开学。

(28)生活状况变化。

(29)改变习惯。

(30)与上司纠纷。

(31)工作状况改变。

(32)搬家。

(33)转学。

(34)娱乐活动变化。

(35)教会活动变化。

(36)社会活动变化。

(37)一万(美元)以下的抵押或借款。

(38)睡眠习惯改变。

(39)家庭团圆次数变化。

(40)饮食习惯变化。

(41)休假。

(42)圣诞节。

(43)轻微的违法行为。

日常生活事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负面的不愉快事件固然对个体造成心理压力,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正面的愉快情绪兴奋过度也会使人入睡困难。

研究发现,生活变化大者,会引发某些身心疾病,尤其丧亲之恸(bereavement)。学者曾研究903名鳏夫,作了为期6年的追踪访问,结果发现居丧第一年影响最大,其死亡率为对照组(一般同龄男性有配偶者)的12倍。另一研究指出,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及意外事故的影响最大,这些影响包括晚间失眠。

帕克斯等(1969)发现寡妇在丧偶一年内患重大身体疾病的比例较一般妇女(对照组)高出很多。

英国的一个研究团体研究450位鳏夫,结果发现,他们在妻子死亡后6个月内的死亡率,与同年龄的男人比较,竟高达40%(Colligan,1975)。

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困扰事件除实时的影响外,还会有所谓“余波效应”(ripple effect),由原发事件所引起:身心症如头痛、胸闷、食欲不振、腹泻、便秘、心悸和失眠等;不安紧张状态如焦虑、愤怒、攻击等;忧郁状态如心境郁闷、无精打采、对任何事不感兴趣、悲观、逃避人群、情绪低落、失望、企图自杀或自杀等。物质滥用,以求解脱,不遵照社会规范及不敢面对现实等当然也影响睡眠。

11.药物滥用

药物滥用(drug abuse)一词,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改称“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分为精神或心理依赖和躯体依赖(psy chological&physical dependence)。前者指反复使用后对药物的渴求;后者指反复使用后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某些生理、生化变化。不论哪一种,一经反复使用都会对睡眠发生影响,不是不能入眠就是嗜睡。

目前各国政府一般规定,除医药外,不得吸食、注射的药物包括麻醉药品、毒品(如吗啡、海洛因)、安眠药、兴奋剂、迷幻药(如大麻、安非他命)。随着时代的改变,科学方法的进步,药物的种类日新月异,各种药物(兴奋剂)名称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现在市面上常见有:

(1)FM2.FM2是Flunitrazepam 2mg的缩写,属苯二氮类镇静安神剂,是一种强力安眠药,对情绪有很大安抚作用,如依医嘱使用,会使紧张、焦虑减轻,有安详、松弛感和安眠效果。若过量使用,会引起嗜睡,神情恍惚、焦躁不安、忧郁、运动失调和意识不清。纵然戒断,也会有焦虑、失眠、妄想等症候。

(2)MDMA。MDMA是亚甲双氧甲基安非他命(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的简称,又名快乐丸、摇头丸、狂喜(ecstasy)。亚当(adam)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它的正面效果是会使人更开放、放心及善解人意、精力充沛、亢奋、不眠不休。负面效果是一种强烈的中枢神经刺激,会造成脑中血清素5-HT的神经传导物质大量释出,导致心跳加快、冒汗、牙关紧闭、呕吐、体温升高、呼吸衰竭以致死亡。神经系统方面,会产生情绪不稳、忧郁、幻觉、妄想、暴力和自杀等。

(3)安非他命。安非他命(amphetamine)基本上是经刺激中枢及周边交感神经之α及β接收器上,表现出神经及心脏血管系统之亢奋作用。1930年,美国最先用于鼻充血、鼻塞之吸入治疗剂,稍后用于昏睡症病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人用于治疗战场上士兵疲劳,以提高战力;日本人更用它来提升工人工作效率。

安非他命一经吸食或注射,15分钟后即发生作用,临床表现可分三级(蔡维祯,1991):

第一级(轻度):话多、躁动不安、恶心、失眠、脸部泛红、身体颤抖、散瞳和盗汗。

第二级(中度):以上症状加剧,并有意识混乱、胸闷、发烧、反复性动作、极度恐慌、幻觉、高血压和心跳加速。

第三级(重度):以上症状加剧,并有高烧(高于40℃)、昏迷、抽搐、脑出血、心律不齐、心脏衰竭、休克和死亡。

安非他命的心理依赖很明显,戒断后身体易疲倦、嗜睡,呈现忧郁。

(4)大麻。大麻(cannabis)吸食后使人产生情绪高昂感觉,身体上自觉轻松愉快、精力充沛、充满自信、亢奋和对周遭事物的感觉知觉特别敏锐鲜明。它与多种精神传导物质发生作用,也会使人产生幻觉,如事物的线条、形状和颜色发生变化;时空感觉异常,如空间变得宽广,时间变得极慢,手足变得非常轻,身体漂浮等,还会出现色情兴奋,欢乐也可能变成恐惧,人格解组非真实感。生理症状是昏昏欲睡、没有定向感、瞳孔放大、动静缺乏协调和支气管扩张等。大麻在有些国家或地区被禁止使用,在一些国家则没被禁止。据说莎士比亚就是靠大麻刺激以利写作。大麻使用初期有欣慰感,若大量使用会中毒,中毒分急性和慢性。

急性中毒:焦虑、害怕、妄想、混乱、行动失去了方向感、时空扭曲、动作协调差、记忆、思考、注意力及判断力下降。

慢性中毒:无精打采、无表情、操作技术退步、缺乏动机、注意力无法集中、食欲异常增加、肢体上及生殖机能均有明显异常变化。戒断后仍有焦虑、恐慌、人格等障碍。

(5)药物滥用。除上述药品外,还有速赐康、强力胶、鸦片、海洛因、红中、白板、古柯碱(coca)、古柯因(cocaine)、有机杀虫剂、摇脚丸、一粒沙(elisa)、K他命(Ketamine)、笑气、尸体防腐剂、Rush以及俗称“贴邮票”的LSD(因该药物形状如邮票大小的薄片,可置于舌面上)……这些名称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使用后不是令人亢奋不眠,就是助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