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宇宙探秘
34746800000060

第60章 对星外传奇的探秘(4)

哈林顿还认为,这颗行星曾与海王星相撞过。在相撞之前,冥王星只是海王星的一颗卫星,以正常的圆形轨道绕海王星运转。由于两颗星的相撞,“海卫一”的轨道被颠倒了,“海卫二”的轨道被拉长,变得极扁;最为重要的是,撞击还把冥王星从海王星那里“独立”了出来,升格为绕太阳运行的大行星。当然这只是哈林顿对冥王星形成原因的一种猜测。也有人认为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行偏离是有其他原因的,例如太阳系中存在质量足够大的彗星或是在海王星附近有一个小黑洞;或者还有人干脆否定引力定律本身的正确性。

目前这个神秘的“X行星”仍然没有定论。

水星的真面目

平常,人们很难看到水星,这主要跟水星与太阳之间的角度有关。水星距太阳最远时达6900万千米,最近时约4500万千米。从地球上看去,它距太阳的角最大不超过28度,水星仿佛总在太阳两边摆动。因此,水星几乎经常在黄昏或黎明的太阳光辉里被“淹没”。只有在28度附近时才能见到它。

水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辰星”。水星绕太阳运行的速度的确很快,每秒约48千米,它只需要88天就能绕太阳公转一周。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天文学家一直认为它的自转周期也是88天,跟公转周期一样长。

尽管也有人怀疑过水星的自转周期,但由于仪器、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人们对水星精确的自转周期仍不知晓。随着天文学观测水平和仪器精密程度的提高,水星自转周期终于被测出来了。1965年,美国天文学家用阿雷西博天文台射电望远镜向水星发射了雷达波进行探测。这是一架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它测出了水星的精确的自转周期为58.646天。原来,水星绕太阳公转2圈的同时,绕其轴自转3周,因此,水星的自转周期刚好是公转周期的2/3。

此后,科学家对水星进行了更深入的探测和研究,但即使当时地球上最好的望远镜,也很难让人们看清水星表面的情况。于是,科学家们采用了行星探测器这种高端的工具。美国于1973年11月3日发射了“水手10号”行星探测器,它是至今为止地球人唯一“访问”过水星的宇宙飞船。这次发射的主要任务是探测水星,顺便考察一下金星。“水手10号”的总重量约528千克,从磁强计杆顶端到抛物面天线外缘的宽度达9.8米。宇宙飞船经过3个多月的飞行,于1974年2月5日飞越金星,离金星最近时只有5000千米。飞船在对金星考察的同时,借助金星的引力“支援”,其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进入了一条飞向水星的轨道,终于在3月29日到达水星上空。

航天科学家精心设计了这艘飞船的轨道。当它到达水星上空并进行观测之后,就成为一颗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了,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设计为水星公转周期的2倍,也就是176天。这样,当水星刚好绕过2周时,飞船就遇到水星一次。“水手10号”飞船先后3次遇见水星,并获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照片,其摄影镜头能把水星表面一二百米大的地面结构细节分辨清楚。

科学家们通过分析飞船的反馈资料发现,水星表面上布满了无数大小不一的环形山和凹凸不平的盆地和坑穴等。一些坑穴显示出陨星曾多次撞击过同一地点,这与月球表面很像。水星表面与月面的不同之处是,直径20~50千米的环形山不多,而月面上的直径超过了100千米的环形山很多。水星表面上到处都有一些被称为“舌状悬崖”的扇形峭壁,其高度为1~2千米,长约数百千米。科学家们认为,它们实际上是早期水星的巨大内核变冷和收缩时,在其外壳中形成的巨大的褶皱。水星上有一条大峡谷,长达100多千米、宽约7千米,科学家将其命名为“阿雷西博峡谷”,以纪念美国阿雷西博射电天文台测出水星自转周期一事。

科学家们还发现水星阳面和背面的温差很大。由于没有大气而直接受到太阳辐射的侵袭,在太阳的烘烤下,水星向阳面温度高达427℃,而背阳面温度却冷到-170℃。水星表面一丁点儿水都没有。水星质量小于地球,它的地心引力只及地球的3/8,所以其表面上的物体,只要速度达到4.2千米/秒就可以逃逸。

“水手10号”飞船探测到水星不仅有磁场,而且是一个强度约为地磁场1/100的全球性的磁场。水星磁场的发现说明,在其内部很可能有一个高温液态的金属核。科学家根据水星的质量和密度数值,推算其应有一个直径约为水星直径2/3的既重又大的铁镍内核。

随着世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水星的探测力度将会继续加大,终有一天,水星的真实面目会呈现在地球人的面前。

神秘的“太白”金星

金星是全天空最明亮的一颗星星。晚间在西方天空出现时,被叫做“长庚星”。早晨在东方天空出现时,被叫做“启明星”。它距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08亿千米,距时间太阳的角距离为47~48度,人们之所以能时常看到它,主要是因为其大部分时间同太阳的角距离较大。夜空中除了月亮以外,其他所有的星星在亮度上都比不上它。由于常有银白色的、像金刚石的闪光从金星发出,所以,它在中国素有“太白”的别称。

科学家们后来知道,金星非常明亮的原因与其周围有浓密的大气层有关,大气反射了照在它上面的75%左右的太阳光。金星离地球最近时,平均为4000多万千米。人们常将金星视为地球的孪生姊妹,因其大小、质量和密度与地球差不多。金星的公转周期约为225天。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用雷达反复测量,天文学家得知金星的自转周期为243天——竟然长于它的公转周期。另外,金星的自转方向是逆向的,确切地说,它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的,在金星上太阳西升东落,昼和夜(一天)的时间远远长于地球,在那里看到的太阳约是我们所见到太阳大小的1.5倍。

金星有厚厚的大气层,这一点天文学家很早就知道了。用望远镜观看,金星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淡黄色圆面,在金星大气的笼罩下,根本无法看清其“庐山真面目”。人们现在所掌握的金星表面及其大气等知识,主要来自空间飞行探测。

自1961年以来,苏联和美国先后向金星发射的探测器有30多个(虽然有几个发射失败),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970年8月17日,苏联的“金星7号”无人探测器成功地实现了在金星表面上着陆探测,曾测得金星温度高达480℃,表面为100个大气压。此后还有多个苏联的探测器都在金星表面实现了成功着陆。美国于1989年5月发射了“麦哲伦号”探测器对金星进行空间探测,为期5年,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人类根据对金星的探测结果得知,它那厚厚的大气层几乎全部由二氧化碳组成,因此,它具有巨大的温室效应。其高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97%,而低层处可达到99%。从许多宇宙飞船发回的照片来看,金星的天空呈橙色,大气中有激烈的湍流存在,还有强烈的雷电现象,有人推算金星上的风速约达100米/秒。更让人惊讶不已的是,厚厚的浓云笼罩在金星表面上30~70千米的高空,云中有具有强腐蚀作用、浓度很大的硫酸雾滴。

总体上看,金星大气层好似一个巨大的温室或蒸笼。尽管金星大气将约3/4的入射太阳光反射掉了,但其余那部分阳光到达金星表面并进行加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和臭氧好似温室玻璃,阻止了红外辐射,结果金星蓄积了大量所接受到的太阳能,因而使那里的温度高达465℃~485℃。

与水星不同的是,金星上面环形山很少,表面比较平坦,但也有高山、悬崖、陨石坑和火山口。金星上的凹地与月面上的“海”(平原)相似,“海”上有火山。金星有十分活跃的地质活动,其表面有众多的火山、巨大的环形山、许多地层断裂的痕迹以及涌流的熔岩。

金星表面最高的麦克斯韦山位于北半球,远远高于地球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南半球赤道附近并与赤道平行的地方,是阿芙洛德高原。金星上一处横跨赤道的大高原有近10000千米长、3200多千米宽。有些探测器成功地完成了在金星上的自动钻探、取样和分析任务,人们因此知道了金星表面最多的是玄武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有关金星的探索和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金星也将不再神秘。

金星上的神秘城墟

据人类目前所知,相对于炎星来说,金星的自然环境要严酷得多。其表面温度近500℃,大气中二氧化碳占到90%以上,时常降落狂的具有腐蚀性的酸雨,还经常刮比地球上12级台风还要猛烈的特大热风暴。金星的周围是浓厚的云层,以至于20余年(1960~1981)间从地球上发射的近20个探测器仍未能认清其真实面目。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射的探测器发回的照片显示,金星上有大量城墟。经分析,金星上共有城墟2万座,这些城墟建筑呈金字塔状。每座城市实际上只是一座巨型金字塔,门窗皆无,可能在地下开设有出入口。这2万座巨型金字塔摆成一个很大的马车轮开状,其圆心处为大城市,呈辐射状的大道连着周围的小城市。

研究者认为,这些金字塔式的城市可以有效地避免白天的高温、夜晚的严寒以及狂风暴雨。

苏联科学家尼古拉·里宾契诃夫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科学研坟会上首次披露了在金星上发现城墟的消息。1989年1月,苏联发射了一枚探测器。该探测器带有能穿透浓密大气的吉达扫描装备,也发现了金星有2万座城墟这一重大秘密。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不敢确定这就是城墟,认为可能是探测器出了问题,也可能是大气层干扰造成的海市蜃楼的幻象。但经过深入研究,人们确信这些是城市的遗迹,并推测是智能生物留下来的。不过,这些智能生物早已绝迹了。

里宾契诃夫博士在会上指出,我们渴望弄清分布在金星表面的城市是谁造的,这些城市是一个伟大的文化遗迹。这位苏联科学家详细地介绍说:“在那些以马车轮的形状建成的城市的中间轮轴部分就是大都会。根据我们推测,那里有一个庞大的呈辐射状的公路网将其周围的一切城市连接起来。”他说:“那些城市大多都倒下或即将倒塌,这说明历史已经很悠久了。现在金星上不存在任何生物,这说明那里的生物已绝迹很久了。”

由于金星表面的环境极差,因此不具备派宇航员到那里实地调查的条件。但里宾契诃夫博士强调说,苏联将努力用无人探险飞船去看清楚那些城市的面貌,无论代价多大,都在所不惜。

而在1988年,苏联宇宙物理学家阿列克塞·普斯卡夫则宣布:金星上也存在“人面石”,这一点与火星一样。联系到金星上发现的作为警告标志的垂泪的巨型人面建筑“人面石”,科学家推测,金星与火星是一对难兄难弟,都经历过文明毁灭的悲惨命运。科学家还说,800万年的金星经历过地球现今的演化阶段,应该有智能生物的存在。后来,金星中的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以至于温室效应越来越强烈,进而使得水蒸气散失,最终使得金星的环境不再适合生物的生存。

迄今为止,人们在月球、金星、火星上都找到了文明活动的遗迹和疑踪,甚至在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表面也发现了一些断壁残垣。地球、月球、火星、金星上都存在金字塔式的建筑。人们将这些联系起来后认为,地球并不是太阳系文明的起点,而是其终点。

倒塌的金星城市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那个垂泪的人面塑像到底是否经历了金星文明的毁灭呢?由于这实在太令人捉摸不透了,所以只有等待人类未来的实地探测,但愿这一天能尽早到来。

揭开火星的秘密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阿帕雷利用米兰天文台24厘米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对火星进行观测,发现火星表面上分布着有规则的暗线条。当时,正是火星的“大冲”时期(即在它轨道的近日点附近与地球会合,此时距地球最近)。这些宽120千米,有的长4800千米的暗线纵横交错,成网络之状。他猜测它们是天然的分割大陆、连接海湾的水道。因此,他把它们命名为“沟渠”。但是,这一结果译成英文时,却被误译成“运河”。

到了19世纪80年代,由于有人把这些“暗线”与火星上由“智慧生物”构筑的运河联系起来,这一话题才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美国的天文学家洛韦尔最早提出这个具有“轰动效应”的观点。

他认为火星的极冠由冰雪构成,夏季融化的冰雪成为生物的水源;智慧生物构筑的灌溉系统密布于火星表面,各暗线向中央地区交汇,明确显示了要将极地的水引向干旱的赤道地区的意图,而且他把许多暗线交错处的暗斑看成是绿洲,这些绿洲构成了火星文明的中心。

但是随着天文观测手段的发展,望远镜越来越精细。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发现被当做“运河”的一条条连续的暗线,实则是由许多孤立的、形状不规则的暗斑组成的。

1971年11月,美国的“水手9号”探测器对火星的全部表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照相。这些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有许多类似河床的地质构造。这种火星表面冲刷形成的“河床”,是由像水等易流动的液体所造成的。它们的具体位置和形状与洛韦尔所描绘的大相径庭,毫无疑问,它们只是一些天然河床。

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家们对火星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火星探测者”和环火星探测器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科学家们对这些珍贵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一些峡谷底部有干涸的“水塘”痕迹和巨型卵石。这些痕迹明显是被洪水冲刷过,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在38亿年前,火星上确实曾经有过汹涌的洪水。

像地球一样,火星的表面也是起伏不平的;其自转一周的时间与地球几乎相同;也有四季的交替和气候的变化。不同的是火星的公转周期长达687天。而且火星体积较小,它的直径只有地球直径的53%,体积是地球体积的15%,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0.8%。从天空中观察火星,有稀薄的大气层以及火卫一、火卫二两个“月亮”围绕着它运行。其大气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95%,此外还有2%~3%的氮,1%~2%的氩,氧的含量很少。火星表面气温和气压变化都很快,一天里,最高温度为-13℃,最低温度为-73℃。这些都让我们备受鼓舞,如果可能的话,火星也许将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寻找火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