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宰相传
34758400000068

第68章 浩然正气丹心汗青——文天祥传(1)

一、年少高中誓学先贤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其父文仪是一个未登仕途的文人,喜欢读书藏书。生有三男四女,文天祥是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和四个妹妹。文天祥身材高大壮实,肤色洁白,眉清目秀,顾盼间炯炯有神。少时在孔庙看到乡先贤欧阳修、杨邦义、胡桂的塑像,都说曰“忠”,十分仰慕说:“我死后不配享于他们之中,非大丈夫。”

宝祐元年(1253),文天祥参加庐陵邑校“帘试”,结果名列榜首。两年后入学吉州著名的白鹭书院,同年选为吉州贡士,于岁末年初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应试,考试结果,二十岁的文天祥高中了进士第一名。他对策集英殿所做的《御试策》,针贬时弊,洋洋万言,没有起草,一挥而就,提出了“法天不息”的改革主张,被理宗认为是‘切至之论”,愿意亲自听一听文天祥详细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但就在文天祥中魁后还没有任职的时候,他的父亲病发逝于临安。文天祥随即扶柩还乡,在家治丧守制。

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守丧期满,年初陪弟弟文壁进京应试。到临安以后,文天祥被朝廷任命为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制官厅公事,自此开始了他光明正大而又艰难坎坷的仕途生涯。

从公元1259年出仕到1275年起兵勤王,整整十五年,文天祥屡遭当朝权臣的打击排挤,因而数度沉浮。

二、多次被斥只缘忠刚

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忽必烈率蒙古军队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南宋朝野大为震惊,当时在朝中掌权的宦官董宋臣等人不是考虑如何稳定人心、认真部署抵抗,反而提出迁都四明(令浙江宁波)的逃跑主张。相当多的官员也都认为这一提议是可耻的,但迫于权势不敢提出反对意见。时为宁海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不计个人得失安危,写了《己未上皇帝书》冒死进谏一,他在上书中请求皇帝“悔悟”,并指出:“如果听从董宋臣的提议,则“六师一动,变生无方”,京畿便可能“为血为肉”,因此必须“斩董宋臣以谢宗庙神灵”。奏疏中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建议,以求救亡图存。但文天祥的提议并没有被皇帝采纳。忧心忡忡的文天祥于景定元年(1260)坚辞了朝廷改授的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制官厅公事的职务,请求担任主管道观香火的“祠禄”,这是一种闲职,他的要求得到了批准,出任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主管。

景定二年(1261)十月,朝廷任命文天祥为秘书省正字兼太子府教授,这一职务按惯例是由前科状元担任,文天祥两次提出辞职都没有得到批准,次年又充任殿试考官,不久又转任著作佐郎兼权型部郎官。此时朝廷决定重新启用被罢免的奸宦董宋臣,文天祥对此决定大为反感,考虑再三,又呈了《癸亥上皇帝书》,劝皇帝以史为鉴,不要宠信宦官,竭力劝阻起用董宋臣这种奸佞人物,大胆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然而他的建议仍然没有被采纳,文天祥愤而辞职,决心不和坏人共事。后来在朋友的斡旋下出知瑞州(今江西高安),以后又任江西提刑,在江西提刑任上,他因仗义平反冤狱遭人诬陷,于咸淳元年(1265)四月被弹劾罢官。郁郁不得志的文天祥返回老家,决意遁迹山林,隐居在文山,其“文山”的别号也是由此而来。

咸淳三年(1267)九月,朝廷重新起用文天祥为支部尚书左司郎官,他又提出辞职未获批准;继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但文天祥上任仅一个多月就遭忌被参劾,罢职再回文山。

贾似道以称病也请归老,要挟天子,有诏不准。文天祥值班起草诏书,用语多讽喻贾似道。照当时宫内规定诏书草稿都要送给贾似道阅看,文天祥这样做,贾似道很不高兴,要台臣张志立弹劾,罢文天祥的官。

公元咸淳九年(1273)春,文天祥又复出任职湖南提刑,当年冬季文天祥以便于奉养祖母、母亲为名,要求调往江西,获准迁知赣州事。

三、万里奔波一心抗元

忽必烈取得了汗位,稳定了蒙古内部,于公元1271年(宋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改国号为大元。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诏要对南宋兴师“问罪”,再次大举进军南宋。二十万元军分东西两路,沿汉水运河南攻长江;十二月,西路元军攻克鄂州,南宋军情紧急。当月二十日,南宋主政的太皇太后发出《哀痛诏》,号召各地迅速组织勤王之师抵抗蒙古军队的进攻。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了《哀痛诏》以及朝廷令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的专旨,文天禅捧诏涕泣,首倡勤王,为纽建勤王军呕心沥血,接诏三天后,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他发布文告在江西全省征集义士粮化他把家中老母送往惠州交弟弟奉养,并捐出全部家产充作义军费用。在师友百姓的支持努力下,江西一带各路英雄豪杰,少数民族纷纷来归。到了四月,一万多名义师已经集中在吉安整装待发。当时有友人劝阻说;“如今元军分三路进攻,破京郊,夺取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一万余人赶去,无异驱羊群与猛虎搏斗。”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这样,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余年,一旦有难,征召天下兵勤王,竞没有一人一骑而响应,我深以此为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许国,天下忠臣义士也许会闻风而动,如能做到这一点,则社稷还有保住的希望。”

由于种种原因,文天祥的勤王军很晚才遵旨从江西开拔,抵达临安时已经是八月下旬了,这时宋元两军对峙于常州一带,临安十分危急。文天祥到京后被任命为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在向恭宗陛辞时,上奏疏说:“朝廷姑息牵制的用意多,奋发进取的主张少,乞斩吕师益(当时的投降派人物)以振作将士之气。”还说:“宋朝鉴戒五代之乱,削藩慎,连郡县,一时虽足以矫正尾大捧之弊,但国势也因而衰弱不堪。所以一旦敌人进攻,到一州破一州,到一县被一县,中原陆沉,痛悔何及广他建议天下分为四镇,这样做就能诸镇地域大,力量强,足以抵御敌人。约期进攻,有进无退,照这样下去,打败元兵并不困难。

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文天祥率领军队到达平江时,元军已由建康兵分三路向前进攻临安,正当中路元军攻陷常州、平江危在旦夕之际,朝廷突然下命令让文天祥移师西线,保卫临安西北的独松关;而当文天祥的部队还在移军途中时,独松关、平江就都已相继失守。文天祥只得退回临安,元军也随即兵临城下。这时,以太皇太后为首的南宋皇室已决定投降。他们先后向元军提出称侄纳币、奉表称臣、也存小国等投降方式,力因保存宋室宗庙。在对方的强硬态度下,最后只好呈送传国玉玺,派大员正式议降。

景炎元年(1276)正月二十日,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文天祥受命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出使元营,他向元军统帅伯颜提出先撤军后议和的权宜之计。文天祥见了伯颜,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严正地责问伯颜说:“你们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还是存心消灭我朝?”伯颜说:“我们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并不是要消灭宋朝。”文天祥说:“既然是这样,那么请你们立刻把军队撤退到平江或者嘉兴。如果你们硬要消灭我朝,南方军民一定跟你们打到底,对你们未必有好处。”伯颜把脸一沉,用威胁的口气说:“你们再不老实投降,只怕饶不得你们。”文天祥也气愤地说:“我身为大宋状元宰相,至今只欠一死以报国,我誓与大宋共存亡,即便刀锯在前,鼎镬在后,也绝不皱一眉头。”文天祥洪亮的声音,庄严的语言,把伯颜的威胁顶了回去。周围的元将个个吓得惊奇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