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网络学习:崛起、挑战与应对
34794200000017

第17章 E-Learning的内涵及其核心要素

为了营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在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年度报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近年来,E-Busi-ness、E-Marketing、E-Government、E-Management、E-Home、E-Library、E-Lear n-ing等概念的提出并迅速在全世界流行,就是上述发展趋势的真实反映。下面我们仅就E-Learning这一概念的本质进行剖析,试图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方式的深刻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育、教学领域的巨大变革。

5.1.1 E-Learning的定义

根据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的权威论述,关于E-Lear ning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

E-Learning是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些新的沟通机制是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

E-Learning指的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教育及相关服务。

E-Learning提供了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从而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在E-Learning中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

E-Learning将改变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教育的本质。

E-Learning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

综上所述,可以对E-Learning给出如下定义:E-Learning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关于E-Learning一词的翻译,目前有网络化学习、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按上述定义,E-Learning本来是指网络化学习(强调基于因特网的学习),但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又把基于多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学习也包括在E-Learning的范畴内。例如,美国教育部部长R·W·赖利在2000年12月向美国国会递交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中,就是以E-Learning作为整个计划书的总标题,但是在该计划书的四章内容中又在多处提到基于多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内容(这类内容包括CD-ROM、数据文件、计算机模拟、数字音视频等),并强调在E-Learning中要把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可见在赖利部长的计划书中,E-Learning不仅仅是指网络化学习,而是指“数字化学习”。由于“网络学习”的概念过于广泛,所以我们认为把E-Learning翻译为“数字化学习”是比较适当的。因此,关于E-Learning的定义要做些修改:

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5.1.2 E-Learning的学习目标

美国21世纪劳动委员会经过研究断言,美国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将直接取决于美国年轻一代在什么样的广度和深度水平上达到“21世纪能力素质”的要求,而E-Learning(数字化学习)正是美国教育部2000年12月向国会递交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中打算用来提高年轻一代“21世纪能力素质”的根本措施。

那么,什么是“21世纪的能力素质”呢?

美国21世纪劳动委员会的说法是:“它包括很强的基本学习技能,也包括思维、推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与运用。”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年度(2001)报告则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

一般认为,基本学习技能就是指“读、写、算”能力;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创新思维则应包括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想象以及抽象概括与逻辑推理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可见,这5个方面确实是21世纪(即信息时代)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因此,从根本上说,E-Lear ning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培养出大批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

5.1.3 达到E-Learning目标的具体途径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年度(2000)的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营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在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换句话说,将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就是达到E-Learning目标的具体途径。

为了帮助学校更有效地实现数字化内容与课程的整合,教育技术CEO论坛的年度报告还提出了三个步骤:

●步骤1:确定教育目标,并将数字化内容与该目标联系起来;

●步骤2:确定课程整合应当达到的、可以被测量与评价的结果和标准;

●步骤3:依据步骤2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测量与评价,然后按评价结果对整合的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有效地达到目标。

报告中所强调的“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我们国内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所以,我们将对这二者不加区别。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E-Learning(即数字化学习)的完整内涵应当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大批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这个内涵包括下面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现代信息技术)是为E-Learning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第二个要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E-Learning提供先进的有利于建构理想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方法;

●第三个要素(教学深化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则是E-Learning的最终目标。

条件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必要的条件,E-Learning就无从说起;但是若无有效的整合方法,理想的学习环境无从建构,新型的学习方式无从产生,再好的条件也不能发挥作用,宏伟的目标也就落不到实处。可见,在上述三个要素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起关键作用的核心要素。就像“过河”离不开“桥”一样,在我们谈论E-Learning或数字化学习时,绝对不能撇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