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武运国势萎弱不振,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政治军事与经济文化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貌似不和谐地并存于一体,从而引出历代读史者迥然不同的评价,褒贬毁誉,在在有之。
千年前的宋朝已成历史,然而宋朝的名人贤哲、才子墨客、市井生活、工艺珍玩,却依然鲜明的留存于今天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相当繁荣的朝代。然而两宋政权却在北方民族的攻掠下,渐次衰亡。个中原因相当复杂,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民间传说和小说、戏曲也颇多宋人故事。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第1赵匡胤黄袍加身
赵匡胤真的是被部下“逼扶上马”的吗?他自己意图黄袍加身的动机到底有多少?
武夫的天下
乱世是武人的天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当时武官当政,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极度渴望统一,希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后周世宗柴荣在位之时,锐意改革,着力于统一大业。然而柴荣英年早逝,留下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史称周恭帝,军事大权则掌握在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手中,朝廷内政外交大事则交由文官宰相范质和皇太后主持。
上天的启示
周世宗驾崩次年,即公元960年元旦,正值后周君臣欢庆新春佳节之际,探马突然从北方送来紧急军事报告大辽联合北汉十余万人马,准备南下入侵。敌兵压境,情况危急,小皇帝幼不知事,皇太后束手无策,惶急之下,只有与文官出身、不谙边务的范质、王溥两位宰相商定。仓促之间,二人匆忙决定派遣赵匡胤率兵前去迎击。后周军队出发后走到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时天就黑了。赵臣胤下令让将士们就地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吃饭时,赵匡胤一反以往战前谨慎的常态多喝了几杯酒醉卧床上,似乎已经完全将辽兵大兵压境的事置于脑后了。此时,军中有个叫苗训的人,他精通天文,他与门徒夜观天象,这时天上也出现了奇怪赵匡胤像的景象,发现红日之下又有一日,两日共悬天上,四周黑光隐烁,经久不退。赵匡胤之弟赵光义与归德军掌书记赵普则带领一批将领吃过晚饭就秘密聚集到了赵光义的大帐中,赵普反复几次地说:“小皇帝年幼无知,我们拼死拼活为他打仗,到头来还不知落个什么下场呢!只要我们拥立赵点检作皇帝,大家就都是开国元勋,夺取江山后我们就可以永保富贵了!”此话说得一伙将领群情激昂。但是,赵光义却没表态,只是推诿着说:“我兄长自幼深明大义,万事以义字当先,他和柴荣有八拜之交,怎会忍心去夺小皇帝的宝座?”只听部将高怀德大声说道:“你下决心吧!只要决心下定,我有办法让点检穿上龙袍。”赵光义接着说:“这件事好像很难办,你如何来干这件事呢?”众人一听这话中包含着赵光义同意拥兄为帝的意思,纷纷表示支持,赵普又与高怀德在旁密谋大事。
黄袍加身
次日早,赵臣胤还未醒来,将士们就已围住赵匡胤的大帐,让赵光义进屋告知。赵匡胤惊醒后急忙出帐查看,一些将领上前说:“现在朝中无主,我们要点检做天子。”还不等赵匡胤回答,高怀德从赵普身后转过来,几步来到赵匡胤身后,二话没说就麻利地把一件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众将士一起跪下山呼万岁,并将赵匡胤拉上坐骑。那些不明真相的士兵们一看自己的长官都跪下了,也纷纷放下手中武器跪在地上,口中喊起万岁来。
赵匡胤觉得不妥要取下黄袍,但被高怀德按住,赵匡胤无奈说道:“各位兄弟,你们自己贪图一时富贵,要立我为天子,这不是害我吗?如果你们真心让我当皇帝,需答应我几个条件,否则我宁死不从。”众将高呼:“愿听指挥。”赵匡胤说道:“我本是太后、恭帝的臣下,你们不得侵犯他们。朝中大臣,本都是我的同事,你们不得凌辱。朝廷的府库,百姓的家,你们也不得强扰侵犯。遵令者有重赏,谁若违犯,格杀勿论。”听到满意的答复后,赵匡胤立即整顿兵马回转京师。
留守京师的大将石守信等人也是赵匡胤的心腹将领,他们早已在城内做好接应的准备,等赵匡胤的军队一到城外,石守信就下令大开城门迎接新皇帝。宰相范质、王溥等官员纷纷逃回各自家中,整个入城过程,果真纪律严明,不像五代时期其他朝代更换时纵城抢掠,丧失民心,赵匡胤的军队受到了人们的拥护。
赵匡胤进城后,登上明德门城楼,命令将士们各回营房,自己仍回原来公署。不一会儿,诸将拥着宰相范质等前来。见面后,赵匡胤流着眼泪说:“我违心从事,实在愧对天地,到了现在这个地步,真不知该如何是好?”范质一看赵匡胤的样子,马上想劝说他,但还来不及答话,将领罗彦环就按剑大叫:“国中无主,点检应做天子。”范质等朝臣相顾无言,迫于无奈,只好跪伏朝拜称臣。周恭帝年幼无知,皇太后一个妇人哪见过这种场面,只知哭泣。朝中百官见大势已去,只得请周恭帝禅位于赵匡胤。赵匡胤封周恭帝为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然后请周恭帝与符太后住进西宫。
赵匡胤称帝的千古之谜
是年正月,赵匡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隆,国号称“宋”,赵匡胤即为宋太祖。
从上面叙述的“陈桥兵变”的整个过程来看,似乎赵匡胤当这个皇帝是情非得已,但是仔细看来赵匡胤在整个兵变过程中应付自如,适时适地,而且从种种迹象来看,赵匡胤的这次兵变可能是有预谋的,与五代其他几次兵变毫无区别,只是手段更为高明。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黄袍加身”的“黄袍”是早已准备好的,私藏皇袍的人在古代是要杀头的,如果不是预谋反叛,黄袍是从哪里来的呢?其二,宋太祖登基后,史书既没有记载关于辽兵入侵的任何结果,也没有记载北宋有否发兵制止辽兵入侵,辽的所谓攻袭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岂不可疑?其三,宋太祖之母杜太后得知陈桥驿之夜,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一点都不惊慌,不但不感到其欺君罔上,大逆不道,将使得全家被诛的悲惨结局,反而还称赞赵匡胤“一向有大志,现在果然如此”。
可见,赵匡胤谋权篡位之心早有,杜太后所说的“大志”,不是指当节度使而是当皇帝。所以赵匡胤真的是被部下“逼扶上马”的吗?他自己意图“黄袍加身”的动机到底有多少,这些问题随着昔人已逝,早已成为历史之谜了,后人只是妄加揣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