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4
34852600000031

第31章 大唐历史全面解读(13)

开元二十一年(733),侍中裴光庭去世,经中书令萧嵩的推荐,韩休官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他个性刚直,不趋炎附势,在原则问题上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意见,因此深得大家的赞誉。有一次,万年(治今陕西西安)县尉李美玉犯罪,玄宗特令将其流放岭南。韩休上奏说:“美玉官位卑下,所犯之罪并不大。而金吾大将军程伯献倚恃皇恩,贪赃枉法,大修府第,车服鲜丽,僭拟无度,应先流放程伯献,再处置李美玉不迟。”玄宗刚开始不答应,他又坚持自己的意见,说:“李美玉罪小尚不能容忍,程伯献罪大,岂能不过问?陛下若不处置程伯献,臣就不敢奉诏。”玄宗以其刚直,最后答应了他的要求。

韩休为相期间,忠直敢谏,对朝政得失多所匡正,连玄宗也惧他三分。玄宗每在后宫宴饮作乐或于禁苑打猎,若有超越限度、奢靡过度之处,即顾问左右说:“韩休知道吗?”经常是话音刚落,韩休诤谏的奏章就到了。宰相宋璟曾赞誉他说:“没想到韩休竟能够如此,真是仁者之勇啊。”

开元二十一年夏,韩休以匡正之功加银青光禄大夫。不久又转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二十四年,他被迁为太子少师。二十七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追赠扬州大都督。

李林甫是怎样爬上宰相之位的

李林甫(?~752),小名哥奴,擅长音律。出身于唐王朝宗族,不过到他时已是疏支远属,政治上已没有太多的特权,但是凭着这点关系,他还是担任了负责皇帝保卫工作的“千牛直长”。而后他努力钻营,结交权势之人,在仕途上得以不断升迁。

在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上,李林甫走出的最关键的一步是他结交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武惠妃是杨贵妃出现以前最受玄宗宠爱的妃子,她生下寿王李瑁和盛王李琦两个儿子。她很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位的继承人,所以努力在大臣中寻找支持者。李林甫了解这一点后,想方设法通过太监向武惠妃表示了自己愿为效力的意愿。这样,武惠妃就对李林甫另眼看待了。她注意把皇帝的一举一动派人告诉李林甫,李林甫因此总能预先了解皇帝的想法,在玄宗询问政事时,总能“奏对称旨”,迎合圣心。开元二十一年(733)宰相裴光庭去世,另一位宰相萧嵩向玄宗推荐韩休来补空缺,诏书还没有下达,李林甫从宫中就得到了这个消息,他见缝插针,抢先在公开场合向玄宗建议用韩休为相。韩休当上宰相以后,自然对李林甫颇为感激,他不明底细,反而对萧嵩有意见。后来韩休又反过来推荐李林甫有相才,在武惠妃的暗中帮助下,李林甫很快就如愿地当上了宰相。

新上任的李林甫因资历浅,在宰相这个集体中地位较低,但他岂肯屈居人后。于是他想方设法地搞倒其他几位宰相。他阳奉阴违,在皇帝与宰相们议事时,一旦张九龄、裴耀卿对皇帝的想法提出反对意见时,李林甫就默不作声,表现得无欲无求,而背地里却对皇帝阿谀奉承,坚决支持皇帝的想法。日渐骄矜的皇帝逐渐听不进去谏言了,他反而怀疑张九龄、裴耀卿他们联合起来欺负自己,却越来越欣赏李林甫的“忠贞”,于是皇帝罢免了张、裴的相职。李林甫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了首席宰相,可以大权独揽了,而且一干就是十六年。

杨国忠是如何专权误国的

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掌权十六年的李林甫去世。李林甫最后的头衔是左仆射兼右相、吏部尚书、晋国公,除了执掌最高决策和行政大权,具体负责的只有吏部铨选。杨国忠除了上述权力外还直接执掌财政以及部分地方军政大权。经过李林甫到杨国忠,宰相权力已经是非常集中了,到了除了玄宗和杨国忠,谁也不能做出决定的地步。只要这两个人不动,朝政实际上就会陷于瘫痪。

古代名画如果杨国忠很有才干,哪怕有李林甫的那点才干,情况或许会好一些。可怕的是他本人无才,他自己就说过:“我出身寒家,因贵妃的关系才有今日,很难知道将来归宿如何,大概不会有好名声,不如当前快乐一时。”因此他所关心的是他的官运永存,生活上奢侈腐化,他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屡屡胜利而沾沾自喜。他一人身兼数十职,事务繁重,即使每天每件公文上他只署一个字,他一天也做不完,他就把这些事情推给亲信去做,以至于政治混乱,纲纪败坏,贿赂公行。杨国忠继任期间,所受中央和地方大臣的贿赂,积累起来丝织品达三千万匹,相当于国家一年半的庸调收入。

经济上他大肆聚敛,使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增加,而且向玄宗只报喜不报忧。当了三十多年皇帝的玄宗,日渐骄矜,杨国忠不但不劝谏,反而助长了玄宗的这种倾向,尽一切所能为皇帝提供挥霍的资本。他自己也与杨氏姐妹争相比富,田宅万顷,楼宇之盛,两都莫与之比,时人骇叹。

在军事上,他不能正确处理与番将的关系。安禄山和哥舒翰本来关系就不好,他又火上浇油,挑拨离间。面对着安禄山逐渐膨胀起来的势力,杨国忠也不能有效地加以限制。安禄山发动叛乱,就是以“诛杨国忠,清君侧”为名的。范阳起兵后,尽管太原和东受降城关于安禄山反叛的奏报很快就送到了华清宫,但玄宗由于没有收到河北州县的报告,就以为是“恶禄山者诈为之”。直到七天后,玄宗才得到确切情报。此危急时刻杨国忠竟还安慰说:“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玄宗因此也不以为然。而后因杨国忠害怕哥舒翰手握重兵对自己不利,上疏玄宗诬奏哥舒翰拥兵关内,拒不出战,贻误战机。玄宗便诏令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丢掉潼关。此关键时刻,杨国忠竟对百官说:“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不相信,今天如此,可不是我的过错。此时杨国忠仍只顾保护自己的权力,又缺乏应变能力,做了四十五年皇帝的玄宗,此刻真正地成为“孤家寡人”了。

安禄山的生平情况如何

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本无姓,原名轧荦山,母为突厥人,安禄山少孤,后因其母嫁与粟特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所以有人称安禄山为“杂胡”。他懂诸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熟悉边地情况,又善逢迎,手段狡诈,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养子,升任平卢(今辽宁朝阳)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后来,他利用行贿和伪装恭顺,取得玄宗和杨贵妃的信任。天宝元年(742),升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兼范阳(今北京西南)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载,又兼河东(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他身兼三镇节度使,私下培植胡将,蓄养战马,笼络汉族失意文人,拥有精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他深知唐朝统治者的腐败,禁军虚弱,全国军事布局内轻外重,以讨权臣杨国忠为名,与史思明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在范阳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举兵南下,攻下重镇洛阳。因一路烧杀抢掠,河北人民纷纷抵抗。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后举兵西进,破潼关,下长安,大肆杀戮。从此唐半壁江山陷于战乱之中。至德二载(757)正月,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郭子仪为什么被称为再造唐室的功臣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武举出身。郭子仪历事玄、肃、代、德四朝,在平定国内藩镇叛乱和消除吐蕃等边患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安史之乱爆发的那一年,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

在河东道北部,郭子仪率领朔方军旗开得胜,迅速收复静边军、云中和马邑。随后,他又增援李光弼,东下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进军河北中部,获得节节胜利。尤其是嘉山一战,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军心动摇。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皇帝西逃,平叛战果付之东流。七月太子在灵武即位,郭子仪与李光弼共赴灵武,重整旗鼓。至德二载(757)郭子仪跟从广平王李俶率军十五万,自凤翔出发,进攻长安。广平王不懂军事,郭子仪肩负重任。唐军与叛军决战于京西香积寺北,叛军大溃,收复长安。而后郭子仪一鼓作气,连下陕州、洛阳、河东、河西等地皆平,平叛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郭子仪以战功加官司徒,封代国公。他凯旋班师,肃宗在灞上隆重迎接,慰劳道:“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而后郭子仪继续南征北战,不但扫平叛军余孽,挟制跋扈藩镇,而且多次打败吐蕃的进犯,七十高龄的他还上演了单骑退回纥的绝佳一幕。他总能力挽狂澜,救唐室于危难之中,所以他无愧于“再造唐室”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