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通典
34856000000434

第434章 州郡十(2)

棣州今理厌次县。春秋、战国属齐。秦为齐郡之地。汉属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后汉为平原郡、乐安国地。晋为乐安、乐陵二国地。宋为乐陵郡。后魏又为乐陵、乐安二郡地。隋属渤海郡。大唐武德四年,又分置棣州,或为乐安郡。领县五:

厌次汉旧县,又为富平县。

河汉朸县。朸音力。音商。

阳信汉旧县。

渤海

蒲台汉湿沃县。

景城郡东至海一百八十里。南至平原郡二百三十里。西至河间郡一百二十里。北至范阳郡五百七十里。东南到乐安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信都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文安郡二百六十里。东北到北平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八十里。户十一万八千六百七十八,口七十万二千三百。

沧州今理清池县。春秋、战国时为齐、赵二国之境。秦巨鹿、上谷二郡地。汉高帝置渤海郡,后汉因之,晋亦然。宋文帝置乐陵郡,孝武分置渤海郡。后魏因之,太武帝初,改渤海郡为沧水郡,孝文帝时复旧;至孝明帝,分瀛、冀二州,置沧州及浮阳、乐陵、安德三郡。隋初郡废,后以其地置棣州;炀帝改为沧州,寻为渤海郡。大唐为沧州,或为景城郡。领县十二:

清池汉浮阳县地。在浮水之阳。

长芦汉参户县地。

乐陵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又曰重合县。古钩盘河在县东南。

盐山春秋时齐无棣邑。汉高城县故城在南。

景城汉旧县。

弓高汉旧县。

饶安汉千童县。古鬲津河在此。

南皮汉旧县。章武有北皮亭,此故曰南皮。

东光汉旧县。古胡苏河在此。

临津

鲁城汉章武县。

无棣古齐境北至无棣,在此。汉阳信县地。隋文帝置县,取县南无棣沟为名。永徽元年,薛大鼎为刺史,其沟隋末填废,鼎奏开之,外引鱼盐于海。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周礼曰「川曰河」,谓此县界。

清河郡东至博平郡一百三十里。南至魏郡二百十里。西至巨鹿郡二百四十里。北至信都郡一百三十里。东南到博平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广平郡曲周县一百三十里。西北到信都郡九十里。东北到平原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十里,去东京九百九十里。户十一万六千一百三十,口八十三万二千五百。

贝州今理清河县。兖、冀二州之域。河自大岯山北过绛水,至于大陆。按检地志云:「枯绛渠在经城县界,北入信都郡界。」又按:经城县在郡理西北五十四里,今郡理乃在绛水之东,古兖州之域。其在绛水之西诸县,是古冀州之域,即此地界也。春秋时属齐,其后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为巨鹿郡,汉分置清河郡。后汉为清河国,晋因之。后魏、北齐并为清河郡。后周因之,兼置贝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清河郡而废州。大唐为贝州,或为清河郡。领县九:

清河汉旧县。后汉桓帝改为甘陵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清阳汉曰贝丘。汉应劭曰:「齐侯田于贝丘,即此。」梁刘昭又云:「在北海郡博昌县。」而未知孰是。亦汉清阳县。

武城汉曰东武城县。七国时,赵封平原君胜于此。盖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界也。

漳南汉东阳县。有后魏故索卢城。

临清汉清泉县。

经城汉经县也。有枯绛渠,北入信都郡南宫县界。

夏津

宗城汉广宗县也。汉界桥在今县东,袁绍破公孙瓒在此地也。

历亭汉东阳县。

风俗

兖州旧疆界于河济,地非险固,风杂数国。卫、魏、宋、齐、赵五国之地。秦汉以降,政理混同,人掅朴厚,俗有儒学。及西晋之末,为战争之地,三百年间,伤夷偏甚。自宇内平一,又如近古之风焉。

古青州

禹贡曰:「海岱惟青州,孔安国以为东北据海,西南距岱。此则青州之界,东跨海矣。其界盖从岱山东历密州,东北经海曲莱州,越海分辽东乐浪三韩之地,西抵辽水也。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嵎夷,地名,即旸谷所在也。略,言用功少也。潍、淄,二水名,皆复古道。潍水出今高密郡莒县潍山。淄水,今淄川县。厥土白坟,海濒广泻。濒,水涯也。泻,卤咸之地。濒音频,又音宾。泻音昔。莱夷作牧。莱山之夷地,宜畜牧。今东莱郡。浮于汶,达于济。」汶水出今鲁郡莱芜县界,言渡水西达于济。舜分青州为营州,皆置牧。郑玄云:「舜以青州越海分置营州。」其辽东之地安东府,宜禹贡青州之域也。周以徐州合青州,其土益大。周之青州兼有徐、兖二州之分。周礼职方曰:「正东曰青州,其山曰沂,薮曰孟猪,沂山,在今琅琊郡沂水县,即沂水所出也。孟猪,泽名,今睢阳郡宋城县,即明猪属。禹贡荆河州与职方山薮不同也。川曰淮、泗,浸曰沂、沭。沭水出东海郡沭阳县。沭音述。其利蒲、鱼。人二男二女。畜宜鸡狗,谷宜稻麦。」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在天官,虚、危则齐之分野。汉之淄川、东莱、琅琊、高密、胶东、济南,皆其分也。秦平天下,置郡,此为齐郡,今北海、济南、淄川、东莱、东牟等郡地是。琅琊之东境,今高密郡地也。辽东。今安东府。秦乱,项羽宰割天下,以其地为国,曰胶东、以田巿为王,理即墨,今东莱郡县。齐、以田都为王,理临淄,今北海郡县地也。济北。以田安为王,理博阳。谓之三齐。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青州,领郡国有六。后汉因之。领郡国五,理临淄,今北海郡县是也。魏晋亦因之。领郡国六。晋又置平州,领郡国五,理昌黎,今安东府也。怀帝末,没于石勒、慕容皝。及慕容恪灭冉闵,克青州。至苻氏平燕,复有其地。及苻氏败后,刺史苻朗以州降晋,晋以为幽州。以辟闾浑为刺史,镇广固。安帝时,平州又陷于慕容垂。其青州又为慕容德所据,复改为青州,慕容超移青州于东莱。后为刘裕所克,复置青州。时以羊穆之为刺史,镇广固。平州自慕容垂后,又没于冯跋,旋为后魏所有。其青州,宋分为青、冀二州,青领郡九,理临淄。冀领郡九,理历城,今济南郡县。后入后魏。其后分析,不可具举。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北海、济南、淄川、东莱、高密。河北道。今安东府。

北海郡东至东莱郡界二百一十六里。南至高密郡三百四十五里。西至淄川郡一百二十里。北至乐安郡界二百四十八里。东南到高密郡三百一十九里。西南到淄川郡一百里。西北到乐安郡三百一十九里。东北到海一百八十八里。去西京二千四百六十里,去东京一千六百七里。户六万九千七百四十五,口四十二万一千二百。

今之青州理在益都县。少皞之代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萴,仕侧反。汤末有逢公伯陵,逢音蒲江反。殷末有蒲姑氏,皆为诸侯国于此地。周成王时,蒲姑氏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太公,是为齐国,所谓营丘,后徙都临淄,亦其地。今临淄县。秦属齐郡。汉置北海郡。晋为北海、乐安二国之地,兼置青州。领郡国五,理于此。永嘉末,陷于石勒。冉闵乱,段龛据之。慕容恪攻围数月而克。其后南燕慕容德建都于此。慕容德初议所都,尚书潘聪曰:「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方二千,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险峻,足为帝王之都。」从之。至慕容超,宋武帝来伐,超固守,攻围七月而拔之。宋置青州,领郡九。理于此。后入后魏,又置青州。宋将沈文秀为青州刺史,守东阳城,为后魏将慕容白曜攻围三年,无救而陷。后周置齐郡。隋文帝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北海郡。大唐为青州,或为北海郡。领县七:

益都晋广固城在益都县西四里,则晋曹嶷所筑。有大涧甚广,因曰广固。城侧有五龙口,宋武帝围慕容超塞之,城中人多病,遂下之。检地志云:「东阳城即郡理东城是也。」晋时城,宋将竺夔守之,后魏攻围数月不拔。

北海汉平寿县也。后汉北海国在此。齐置北海。

临淄齐国都也。临淄一名营丘,为海岱之间一都会也。项羽封田都为齐王于此。汉旧县,后为营陵县。有葵丘,连称所戍。牛山、康浪水,宁戚所歌。有时水也。

寿光汉旧县也。有淄、渑二水。古纪国城在县西南,亦有寒浞国。又汉剧县故城在县南。

千乘汉旧县。有盐官。后汉又置乐安郡。柏寝台,齐景公与晏子游处。

博昌汉旧县。又有汉乐安国故城,在今县南。周礼曰「川曰泲」,为此县界也。有贝中聚,按后汉书博昌县有贝中聚,梁刘昭注云:「左传齐侯田于贝丘,杜氏注云今博昌南有贝丘是也。」而后汉应劭注汉书云「清河郡贝丘县即齐侯田于此」,今清河郡即贝丘县也。未知孰是。

临朐有伯氏骈邑。古东阳城,一名凡城。左传云「晏弱城东阳以逼莱」,齐境上邑。汉邑。汉都昌县故城在东北。朐音衢。

济南郡东至淄川郡二百里。南至鲁郡三百三十四里。西至博平郡二百九十八里。北至乐安郡三百五十三里。东南到鲁郡四百四十五里。西南到济阳郡三百六十六里。西北到平原郡二百四十五里。东北到乐安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八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四十五里。户六万二千四百三十七,口三十五万八千八。

齐州今理历城县。春秋、战国并属齐。秦属齐郡。汉韩信伐齐,至历下,即其地也。文帝分置济南国,景帝改为济南郡,后汉、晋因之。宋亦为济南郡,兼置冀州。领郡九,理于此。后魏改为齐州,兼置济南郡。后周亦为济南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齐州。大唐复为齐州,或为临淄郡,复改为济南郡。领县八:

历城汉旧县。有华不注山,左传云:「晋师逐齐侯,三周华不注。」其山直上如。

临济汉朝阳县。

章丘汉阳丘县地。有东陵山,盗跖死处。

丰齐汉茌县,天宝初改。

禹城汉高唐县故城在西。汉祝阿县,天宝初改。春秋时亦曰祝柯,犹古东柯后为东阿。

临邑汉济阴县故城在西。

全节春秋时谭国城在县西南。汉台县故城在今县北,则汉以来平陵县也。贞观中,都督齐王据州反,士人李君球据县不从,因改名全节。

亭山汉东平陵县也。

淄川郡东至北海郡一百二十里。南至鲁郡三百七十里。西至济南郡二百里。北至……东南到琅琊郡五百二十里。西南到济南郡二百里。西北到……东北到北海郡一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五里,去东京一千四百四十七里。户四万二千八百八,口二十四万一千三百。

淄州今理淄川县。禹贡曰「潍淄既道」,即其地也。春秋、战国皆齐地。秦属齐郡。汉属济南、乐安二国之地,又置淄川国。晋属乐安国。后魏置东清河郡,北齐废之。隋置淄州,炀帝初,并其地入齐郡。大唐复置淄州,或为淄川郡。领县五:

淄川汉般阳县。有淄水。汉莱芜县故城在东南。汉淄川国亦在此。古齐长城。

长山汉于陵县。又汉济南郡故城在今县西北。长白山,陈仲子夫妻所隐处。

邹平汉旧县。北齐平原郡。

高苑汉旧县。千乘国故城在今县北。又有被阳故城在西南。被音皮。

济阳

高密郡东至东莱郡三百七十里。南至东海郡四百七十二里。西至琅琊郡三百七十里。北至北海郡三百四十五里。东南到海一百八十里。西南到琅琊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北海郡三百三十二里。东北到东莱郡胶水县界一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八百六十九里。户二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十三万二千三百二十四。

密州今理诸城县。战国属齐。秦属琅琊郡。汉属琅琊郡、高密国、城阳国地。后汉属琅琊郡、北海国地。晋属城阳郡。后魏复置高密郡,后置胶州。隋初为密州,以密水为名。炀帝改为高密郡。大唐因之。领县四:

诸城汉东武县,乐府有东武吟。又汉诸县故城在今县西南。古齐长城东南自上大朱山起,尽州南界二百五十里。又有汉黔陬县故城在东北。琅琊山,秦始皇幸齐,遂登琅琊,作层台山上。

莒古莒国。战国时,燕将乐毅破齐,独莒不下。汉海曲县故城在今县东。王莽末,赤眉贼之始,吕母起于此。赤眉樊崇、谢禄等将兵十余万,围莒,数月不能下。又有姑幕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则古蒲姑氏之国。春秋向邑故城在今县南。潍水,源出县东北潍山也。

高密汉高密郡。古夷安故城,则今县外城。夷泽,灌田万顷。

安丘汉旧县。有渠丘亭。古昌安故城即今县外城。古淳于城在今县东北。汉故平昌县城在县南。

东莱郡东至东牟郡四百里。南至高密郡三百六十里。西至海二十九里。北至海五十里。东南到海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北海郡界二十九里。西北到海二十一里。东北到东牟郡四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六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三里。户二万六千九百四十六,口十五万八千三百三。

莱州今理掖县。春秋莱子国也。禹贡曰「莱夷作牧」是也。齐侯迁莱子于郳,五奚反。在齐国之东,故曰东莱。战国属齐。秦属齐郡。两汉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宋为东莱郡。后魏复为东莱郡,后置光州。隋改为莱州,炀帝改为东莱郡。大唐为莱州,或为东莱郡。领县四:

掖汉旧县。掖,水名。又有汉曲城县故城在东北。有三山,史记封禅书云:祠三山,为阴主。万里沙,汉武帝元封元年,旱,祷之。

胶水汉胶东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