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孝和太后还活着。太后听到了此事大怒,立刻下令赐孝全皇后自裁。道光帝听说后,急忙从前宫回来,替孝全皇后求情。无奈皇宫里家法森严,太后又执法如山,道光帝无计可施。孝全皇后徘徊良久,最后不得不自缢而死。史书对此多有隐秘,只曰“暴崩”。
也有说是孝和太后故意毒害而死的。
道光十六年(1836),孝和皇太后六十大寿,皇宫内隆重庆祝。道光帝率王公大臣、皇后钮祜禄氏率六宫妃嫔分别向皇太后祝寿。皇后钮枯禄氏为讨皇太后的喜欢,写了不少诗词,颂扬皇太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庆典之后,一天,道光帝到皇太后处请安,无事闲话,说到了皇后的聪明才智,谁知皇太后流露出无限惋惜的神情。道光帝感到非常惊异,向皇太后追问原因。太后说:“女子以德为重,德厚才能载福。如果只凭一点才艺,怕不是福相”。其实,太后这些话,本来也是随便谈到的,并没怎么介意。不料,这些话后来传到皇后耳中,钮祜禄氏非常不高兴。她心里犯开了嘀咕,慢慢地,感情上和皇太后产生了隔阂,行动上也就有了表现,每次给皇太后请安时,言语中总有些刺激性的话。时间长了,矛盾越来越大。道光帝和皇后的感情本来非常好,皇太后每次的责备,道光帝又都讲给皇后听。皇后越来越生气,见了皇太后也就顶撞得更厉害。一些嫔妃知道了这件事,出于对皇后的妒嫉,也到皇太后面前说皇后的坏话。这样,皇太后与皇后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道光十九年(1839)腊月,北风狂吹,寒气逼人。一天,皇后外出,患了感冒,有几天未到皇太后处请安。谁知,皇太后亲自来到皇后处探视,问寒问暖,格外亲热。皇后感到自己过去做得不对,心里很不是滋味。转眼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皇后的病已基本好了,便到皇太后处问安。皇太后很高兴,拉着皇后的手问这儿问那,十分亲热。以往的矛盾似乎冰解了。过了一天,皇太后派两名太监特意给皇后送来一瓶名酒品尝。皇后很高兴,当着太监的面就斟了一杯,一饮而尽,还对太监说味很甘美,多谢皇太后。但是,就在这天夜里,皇后去世了。上面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已经查无实据、无法证实了。
咸丰的意中人
咸丰皇帝前后共有皇后妃嫔十九人,他到底更钟情于谁,是更喜欢与之有较多情爱的皇后钮祜禄氏,还是更喜欢如花似玉,美貌超群和柔媚、以性爱取悦于年轻皇帝的懿贵妃呢?这其中的事情被民间传播的众说纷纭,成为了一个谜团。
咸丰前后共有皇后妃嫔十九人。他十七岁为皇子时,曾娶太常寺少卿富泰女萨克达氏为妻,不久,萨克达氏病故。登位后,咸丰二年(1853)立广西右江道穆杨阿女钮祜禄氏为后(即后来的慈安太后,亦称东太后),同时,晋升为皇子时的侍妾云贵人为云嫔。到咸丰更年时,咸丰帝的内廷主位共有十人。其中的兰贵人,即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懿贵妃,三次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皇太后(亦称西太后)。那么,他最钟情的后宫之主到底是谁?
《清宫秘史》和《清史演义》中都载道:咸丰改元,挑选秀女,入宫备使。兰儿奉旨应选,秀骨姗姗,别具一种丰韵,咸丰帝年少爱花,自然中意,当即选入宫中,服侍宫中。兰儿素好修饰,到此更妆扮得秀媚阿娜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少年天子一见兰儿便春心荡漾,不能自持。其实,咸丰即位之初,甚至直到他临终以前,他最钟爱敬重的首先是皇后钮枯禄氏,其次才是丽贵人和兰贵人。而绝不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只钟情于会唱小曲儿,衣着入时的兰贵人。
咸丰二年(1852)二月初,风流倜傥的弱冠皇帝首先晋封在皇子时即已结为伉俪的钮祜禄氏为“嫔”,封号是“贞”字。“嫔”在后宫等级中居第五位。紧接着同年五月,咸丰又破格封她为贞贵妃(因中间还有妃一级);六月,又跳一级立为统驭中宫的皇后,时年芳龄十六岁。同时咸丰在即位后首批秀女中亦选中了那拉氏和他他拉氏等人。那拉氏和他他拉氏初次确定的名位为“贵人”(在后妃等级中居第六位,其后还有答应、常在)。那拉氏于咸丰四年(1854)二月被晋升为“懿嫔”。同年晋升的还有丽嫔、婉嫔等。咸丰五年(1855)五月,清军剿灭北伐的太平军后,咸丰只晋升丽妃一人。而到第二年三月,那拉氏生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后,才晋封为懿妃。咸丰帝非常希望丽妃能给他生一个男孩,当时,咸丰喜欢住在咸福宫后槐的同道堂,于是就把丽妃移住在咸福宫。至今,宫中还有咸丰黄笺朱笔写的“咸丰九年月日,丽妃移住咸福宫大吉”的字条。而懿妃则一直住在较远的储秀宫,咸丰当时宠爱丽妃的情形是可想而知的。
但受宠的丽妃始终没有给咸丰生一个儿子,她只生有一女。母以子贵,于是咸丰七年(1857)以后,那拉氏的地位就略高于丽妃一筹,被封为懿贵妃。但在咸丰九年、十年,每逢宫中大宴,东边第一桌都是后宫之主钮祜禄氏,第二桌是丽妃和琪妃;西边第一桌是懿贵妃和婉嫔。如略去皇后,丽妃和懿贵妃很有些分庭抗礼的味道。
皇后钮祜禄氏,生于满洲官宦人家。她之所以得到咸丰格外垂青,不到半年即从一个六等妃子骤升为后宫之主,不仅是由于她生得秀丽端庄,亭亭玉立,与咸丰少年便结为夫妇,更主要的是她美德出众,幽朔贞静,符合传统的封建道德标准。孝贞后雍容大度,举止端方,每次见皇上总是穿着礼服,所以咸丰十分敬重她,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女圣人”。
这种记载,虽不无夸张之处,但孝贞皇后谦恭朴素,明德出众却是实情。咸丰六年(1856)七月,清江南大营初溃,列强修约正急,焦头烂额的咸丰皇帝还是为她年轻的妻子举行千秋盛典,命内务府呈进如意,恭进食品,穿解服二日。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内外相煎,咸丰回天无力,开始厌闻朝政。寄情于酒,不时召御妃子。一日,咸丰夜醉。孝贞后闻之,立刻传唤侍寝的妃嫔厉声斥责,并传谕太监预备杖挞。咸丰退朝后,见后宫气氛不同往常,内竖肃惊,鸦雀无声,一问才知一向慈悲为怀,从不动肝火的“女圣人”,正在训斥昨夜承欢的一个妃子。咸丰不知细故,入内问此妃何罪,孝贞后见皇帝驾到,整襟跪拜,责己谏言:“奴德不逮,不能督率群妃,恐外臣有议奴者,故召此妃戒斥之,无使奴受恶名也”。咸丰知道这是皇后在讽谏自己,心所有触,但嘴上还是笑打圆场:“是朕贪杯,怎能怪她劝酒,从今以后,朕少饮酒是了”。孝贞后谢而起,后宫莫不感佩。
性爱和情爱是两种不同层次的爱情,性爱之中往往缺少一种由衷的敬重和钦佩之情,而这种较高层次的感情如果和情爱融合在一起,爱情才会真挚而久远。
咸丰对皇后钮祜禄氏的感情更多于情爱与尊重。而以美貌和柔媚取悦于年轻皇帝的丽妃、懿贵妃,其受宠之情也许要等而下之。咸丰病逝承德后,根据传统习惯,皇后钮祜禄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第二天,嗣皇帝载淳亲封其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
据《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载,慈禧生长南中,善南方诸小曲,因而得到咸丰帝的宠幸,从一个在内廷供人使唤的宫女,变而成为内廷主位之一的“懿贵人”。那慈禧入宫后,得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自然首先是如花似月的容貌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慈禧画像的美国女画家卡尔,在为69岁的老慈禧作画之后,写了一本书,名曰《慈禧写照记》。在这位画家的眼里,她看到了:“但见人丛之中,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面带笑容,是个非常漂亮和善的妇女。估计年龄不过四十上下,神情很好,十分可爱。世界上传说这是一个残暴、不可理喻的老妇,现在见到她,和传说完全不同……太后身体的各个部分,非常匀称,漂亮的面容,柔嫩的双手,苗条的身体……”对于古稀之年的慈禧容貌,卡尔的描述不免有阿谀夸大之处,但说妙龄时期的慈禧如花似玉,美貌超群,也许并不过分。这在各种野史笔记和回忆录中,也都是众口一词的。
其次,是慈禧在咸丰的后宫中才华出众。如果说孝贞皇后慈安是以德见长,那孝钦后慈禧便是以才见长,属于内慧而外秀型的女子。在半个世纪之中大权在握,从不旁落,直到临死的前一日,仍亲自料理光绪的后事,召见军机大臣,筹议给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上尊号的庆典活动,制定监国摄政王(即溥仪之父载沣)授职之礼,引经据典,丝毫不乱,她的政治才能是不容忽视的。而她的这种长处,早在咸丰时代就已露出端倪。入宫以后,聪貌明慧的慈禧时常在咸丰批阅奏章之时侍候左右,其后军务倥偬,折件极繁,她又协助清检封事、代为分类,及咸丰晚年,懒于理政,她更进一步代阅奏章,参与机要了。
三是慈禧为咸丰生了惟一的一个儿子。咸丰四年(1854)二月,慈禧由兰贵人晋封为一嫔;六年(1856)三月,二十二岁的慈禧在储秀宫生下载淳。咸丰帝喜出望外,当即使朱笔亲封慈禧为懿妃,并升香告祖,作长律以志吉庆:
敬感天麻祖考仁,佳音储秀报麟振。
恩深德厚哀常慕,奕启载祥定名淳。
庶慰在天六年望,更欣率土万斯人。
升香安佑昭总佑,沉痛难胜永忆亲。
在内忧外患的煎熬中,咸丰终于有这么一个可以告慰先人的喜讯,其得意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爱子怜母,他对慈禧的宠爱也就更进了一层。六年(1856)十二月,内务府为懿妃举办册封仪事。七年(1857)正月,慈禧又被晋封为懿贵妃,成为后宫主位中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的妃子。
慈禧的身世
慈禧太后在清朝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长期以来关于她的身世有说她是没落官绅的满人,还有说她本是一汉家女……她的出身及童年经历一直是个谜。
慈禧太后在我国清朝实际执掌朝政四十八年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长期以来她的出身及童年经历却一直是个谜。
据民间传说慈禧1835年生于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汉族农民家庭,取名“王小廉”。由于家穷娘死,四岁时被卖给本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后来,宋家由于天灾人祸,骤然一贫如洗,十一二岁(一说十三四岁)的宋龄娥又被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为婢,不久,由于龄娥长得俊秀,聪明伶俐,并生有贵相,知府就收其为养女,改名“玉兰”(兰儿),并在府衙西花园专设书房精心培养。咸丰三年,玉兰以叶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应选入宫,一步步成了皇太后。
慈禧照片那么,“慈禧本是长治汉家女”之说的依据是什么呢?
第一,百余年来,长治县西坡、上秦两村村民及附近村庄的老人,都说慈禧是本地人。光是书面材料表达这个意思的就有一百五十余人。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杨益茂教授,在《慈禧童年应当考订清楚》一文中也认为近百年来流传不息的口碑史料是最值得注意的。在山西省长治地区的那两个村子里,有那么多人,众口皆碑,说慈禧是本地人,而且不因慈禧名声不佳或历次政治批判所湮没,这实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二,长治县有慈禧的出生地遗址和慈禧的后裔以及有慈禧“娘娘院”。据社科院的调查,1989年,八十八岁的田花则说,慈禧的出生地遗址位于西坡村田花则老人旧宅西面。田花则还说她奶奶跟慈禧太后一般大。奶奶常说,太后家和她家是近邻,老太后就生在隔壁那间破房里。慈禧“娘娘院”位于上秦村关帝庙后,现在保存完好。据上秦村老人讲,自宋龄娥(小慈禧)进宫当了“朝廷娘娘”时起,村里人就称该宅院(宋六则弟兄们的旧宅)为“慈禧娘娘院”,世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第三,长治县有慈禧生母的坟墓——位于西坡村外羊头山西麓荒滩岸边。1989年,退休老干部刘德清说:“这小墓里埋的是西太后她娘,我村的老人都知道。就是平坟造田的年月,也没动这个坟”。
第四,长治市城区原潞安府署后院有“慈禧太后书房院”,和长治市人民委员会1963年3月20日设置的《文物古迹保护标志》。《标志》的存在,说明潞安府后院内确有“慈禧太后书房院”。长治既有“慈禧太后书房院”,自然说明慈禧童年时代曾在潞安府署后院念过书。
第五,慈禧言行中流露出许多相关的蛛丝马迹。例如:慈禧爱吃长治人常吃、爱吃的食品(如窝头、团子、小米粥、玉米掺粥、萝卜、沁州黄小米、壶关醋、襄垣黑酱等),爱看上党梆子戏,关心长治百姓和地方建设,用长治人作御厨、奶妈、御前侍卫,偏袒长治犯官,提拔、重用长治人、长治官及汉族官员,照顾山西商人及汉民。慈禧如果原来不是长治汉家女,她怎么会有这些表现呢?
第六,典籍中有许多相关的记载也有可疑之处。
其一,关于慈禧的族属——满人檀林著《圆明园秘闻》说,慈禧也许压根就不是一个旗人……据台湾著名历史学家高阳说,慈禧只认识汉文,不认识满文。慈禧御前女官裕德龄著《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说,“老佛爷对于满文实在认识得很少,少到差不多可以说完全不认识”,所以批阅公文,“总是只阅汉文,不阅满文”。《趣话慈禧太后的一天》也说,慈禧“是满洲叶赫那拉氏的后裔,却只识汉字,不懂满文,所以用汉字书写批语”。慈禧若是从小一直生活在满人圈里,怎么能够如此呢?
其二,关于慈禧的家世——给慈禧画像的美国画家卡尔女士在其《慈禧写照记》中写道:“外间传述,谓慈禧家世极为微贱,初仅为他家使女,厥后始迁入大内,登宝位焉”。卡尔虽然又说“斯皆为不足取信之辞”,但无风不起浪,“外间”既有如此“传述”,当然自有它的道理,更何况慈禧本人在追忆往事时,也坦诚承认昔日她家曾经有过窘困的境遇。信修明的遗著《老太监的回忆》说,太后有时追忆往事,常对人们说,昔日她“家中生活甚感困难,她曾为人家代做袜底,得些零钱添补家用……”。由此可见,当年“慈禧家世极为微贱”的确是不争事实。裕德龄在《清宫二年记》中写道:“太后说,我喜欢看乡下风景”。慈禧有自己的“田庄”,平时每隔四五天,就要到田里去看一次。她还写到“太后说:‘我喜欢乡村生活,我觉得那比起宫里的生活来自然得多了’”。如果慈禧不是生长在贫穷的农民家庭,而是个大家闺秀,从小到大一直在城里富裕的官宦人家生活,她怎么会喜欢“乡下风景”?
然而,尽管有大量证据来证明“慈禧本是长治汉家女”的观点,多数人觉得基本可信,但也有人提出疑问,主要有两点:一是惠征是否曾在潞安府作过官;二是清代选秀制度比较严密,慈禧若是汉家女,是否能被选进宫中。
关于惠征是否在潞安府作过官。有人说惠征没有在潞安府作过官,所以他不可能收养宋龄娥(小慈禧)。持否定意见的俞炳坤先生的《慈禧家世考》中关于惠征任职经历的记述中就没有惠征在潞安府作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