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六年(1633)前后,柳如是的才艳已经蜚声吴江、松江一带。她常乘画舫畅游于苏南江湖之上,与高才名辈相游。当时,陈子龙、宋辕文、李雯同创几社,被并称为“云间三子”。在松江诸子中,宋辕文算得上是佼好的人物,并最早痴心追求柳如是。宋辕文与柳如是真诚相爱,但这事传到宋母耳里,怒责儿子瞒着家中与“流妓”交好,认为有辱门庭。面对家庭的巨大压力,宋辕文怯懦退却。柳如是高举倭刀,猛砍古琴,七弦俱断。
后柳如是与陈子龙交好,两人时常参加南园几社名流聚会,座谈时事。经几社名士政论之熏习,其平日所萌发的“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观念,逐渐趋于成熟。柳如是饮酒赋诗,放言无稽,与陈子龙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无奈陈子龙已有妻室,其妻张氏无情棒打鸳鸯散,柳如是又一心追求独立的人格地位,从而未能与陈子龙结为姻缘而留下终身遗憾。
柳如是以卑微的身世,盖世的才华,在感情上几番追求,几番失落,直到常熟虞山脚下,以男装拜访半野堂的主人钱谦益之后,她才找到了归宿。当时她二十四岁,而钱谦益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翁了。钱谦益(1582—1664)作为明末时期的文坛泰斗与东林党魁,柳如是久慕其文名与清望。钱谦益的原配夫人尚健在,但他仍冲破世俗和家庭的重重阻碍,明媒正娶柳如是为妾。两人婚后生活甜蜜,在绛云楼中以诗文吟唱。
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南下,对江南一带进行了大肆的屠杀与劫掠。当明王朝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的消息传来,留守南京的文武大臣商议拥立新君的问题。一直闲居在家的钱谦益,此时偕同夫人柳如是从常熟赶往南京,利用其在东林党中的地位和社会影响,串联史可法等朝野的一些实力派人物,开展拥立新主的活动。无奈马士英等先下手为强,护送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起南明弘光小朝廷。不久,大权在握的马士英荐亲信阮大铖为兵部尚书,又任钱谦益为礼部尚书。
柳如是作为南明礼部尚书夫人,是其一生中最荣显之时。然而在这国难当头之际,她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和名利拘束,超越了党派之争的狭隘眼界。时阮大铖作为阉党余孽,名声不好,却有文才,写有《燕子笺》等名曲,对柳如是的《戊寅草》、《湖上草》等诗篇极为欣赏。一日,钱谦益准备好酒菜,请阮大铖来府作客,柳如是出来作陪。席间,她唱了《燕子笺》中的一段曲子,阮大铖仿佛遇见“知音”。当时阮大铖正奉旨巡阅江防,他请柳如是出城巡视江防,以慰劳将士。为此,柳如是非常激动,特地身穿戎装,脚蹬黑绒马靴,披着大红锦绣斗篷,冠上插着长长的雉尾,完全按照宋时梁红玉的装束打扮,骑一匹枣红大马,在阮大铖的陪同下,在战船演习时击鼓助威。顿时。战鼓声与战士们的喝彩声响彻江面,场面极为壮观。
南明弘光元年(1645)四月,清兵攻破并血洗扬州城十日。五月,清军又兵临南京城下,局势危在旦夕。弘光帝与马士英、阮大铖等分道出逃。这一夜,柳钱两人都在痛苦地思索:自己应当如何选择下一步的人生道路?柳如是下决心要为国尽忠,舍生取义。然而钱谦益却不想死,他向进驻南京的清军首领多铎屈膝投降。
顺治三年(1646)正月,清廷任命钱谦益为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按照清廷规定,南都降臣都要北上进京朝见清帝,由清朝正式任命官职,诸降臣的妻妾皆可随夫一同前往。柳如是耻为降臣之妇,曾当着钱谦益的面冲向楼台,意欲投池自尽,幸亏奴婢早有提防,才幸免于难。后尽管钱谦益一再劝说,她仍坚持独留金陵,不愿作清廷命妇,当时有“留都女”之称。
钱谦益并未受到清廷重用,在北京仅半年时间即回到南京。在柳如是的感染下,钱谦益既有对降清失节这一人生污点的悔恨,又重新萌发了反清复明的决心。顺治五年(1648),钱因参与江阴义士黄毓祺反清一案,而被逮至南京问罪。到南京后,钱谦益被关进刑部狱中。此时,柳如是正卧病在床,听得这个消息,“蹶然而起,冒死从行”,上书代死,昼夜不舍。她先住在秦淮河边的一个朋友家,设法寻找可疏通的关节。钱谦益与时任备兵使的梁慎可家三代世交,柳如是往日也深得梁母吴太夫人的欢心。梁慎可与洪承畴有同年之谊,现在洪承畴幕府,是其身边的红人。柳如是来到梁府,其以死救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梁母。梁母邀请柳如是住进雕陵庄,并一再叮咛儿子设法救钱谦益。经多方周旋,终使钱谦益被关押四十多天后无罪释放。钱谦益回归故里之后,甚为感激,作诗称赞柳如是“从行赴难有贤妻”。
黄毓祺一案使得两人的复明之志并未因此而受挫。两人常常作诗暗托复明之志。她所居住的红豆山庄,成为与海上抗清复明力量联络的秘密据点。清康熙三年(1664)五月,钱谦益逝世,柳如是失去依傍。不久,柳如是自缢身亡,年仅四十七岁。
一代名妓,一生历尽沧桑,为了追求人的尊严,一生苦苦追求,最终还是难逃封建社会的罗网。
香消玉殒的陈圆圆
“冲冠一怒为红颜”,清人吴梅村的《圆圆曲》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奇女子陈圆圆的传奇经历。吴三桂降清后,陈圆圆随其征战南北,吴三桂被封平西王,后起兵反清失败,陈圆圆的下落就成一个不解之谜。
“冲冠一怒为红颜”,清人吴梅村的《圆圆曲》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奇女子陈圆圆的传奇经历。作为明末清初名将吴三桂爱妾的陈圆圆,原籍苏州。蔡东藩著《清史演义》对其有这样的记载:圆圆姑娘,姓陈名沅,字畹芬,能诗能画,能善弹琴,因遭乱流落,为玉峰歌伎,艳帜高张,缠头价重。一日,陈沅艳名被崇祯宠妃父亲田畹所闻,便千金购艳,充入下陈,遂改名圆圆。吴三桂入京师时,曾与她有一面之缘,彼此企慕。后来,吴三桂便劫娶了她。而清代诗人吴伟业的《圆圆曲》中也有记载:“家本苏姑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相见初识田畹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权将军油壁车”。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其部将刘宗敏霸占陈圆圆,三桂之父吴襄一家数十口被杀,吴三桂一怒之下,打开山海关大门,几十万清军长驱直入,推翻了仅建立一个月的李自成大顺朝。吴三桂降清后,陈圆圆随其征战南北,吴三桂被封平西王,后因反清兵败,陈圆圆的下落就成一个不解之谜。
历史记载的一种说法认为陈圆圆在山海关之战后,就一直跟随吴三桂,当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时,陈圆圆得专房之宠。当清兵攻破昆明城时,吴三桂之孙吴世璠服毒自杀。而吴世璠妻与陈圆圆均是自缢而死,或说其绝食而死。孙旭的《平吴录》就说吴三桂叛乱失败时“桂妻张氏失死,陈沅及伪后郭氏俱自缢,一云陈沅不食死”。《平滇始末》也说:“陈娘娘(圆圆)、印太太及伪后郭氏,俱自缢”。至于死后有说陈圆圆葬于苏州,有说埋在上海,而更多的人却倾向于“陈圆圆魂归云南昆明”,但是持这几种说法者均拿不出可靠的证据,甚至仅仅只是一种臆测,从而使得陈氏归宿成为史学界一个难解之谜。
近年来,对于兵败后陈圆圆归宿有了新的解释,这主要是源于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的一个惊人的发现——陈圆圆的墓就在马家寨吴氏群墓之中。
在马家寨狮子山下,有数百座排列整齐有序的坟墓,据专家考证,这就是吴三桂后代们的墓地,其中的始祖墓即为陈圆圆之墓。而墓碑上的日期说明此碑是清雍正六年所立,上面的碑文却令人费解:“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立,孝孙男吴仕龙、吴仕杰,曾孙吴大经、吴大纯,孝玄孙吴朝达、吴朝选……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既然是陈圆圆墓,为何不写吴门陈氏,却写吴门聂氏?原来,这里隐藏着一段历史疑案。吴三桂死后,清王朝下旨,灭吴三桂九族,陈圆圆便携吴氏家眷子孙潜逃。在军师马宝掩护下,溯沅水,沿支流龙鳌河而上,在思州龙鳌里鳌山寺隐避下来。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陈圆圆的儿子吴启华才下山在一片原始森林的狮子山下定居。陈圆圆千辛万苦脱险,故墓写吴门聂氏主要是为了避风险和防人盗葬,而取“聂”字也隐藏很深的含义,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据说,陈圆圆原名邢沅沅,六岁丧母后便寄养于姨爹陈家,改名陈沅沅。“陈”、“邢”皆有耳旁,双耳即为“聂”。
对于陈圆圆死葬狮子山,马家寨吴氏历代守口如瓶,为让后人不忘祖宗又不轻易暴露真情,吴民采取了秘传之策,每代传一至二人,至今已传到第十二代,秘传内容为授予高邮吴氏家史,告知陈圆圆之墓等实情。由于马家寨吴氏的高度警觉,这些事一隐三百余年,世人难寻蛛丝马迹,从1983年起,第十一、十二代秘传人吴永鹏、吴能江才吐露了隐情。
当年,为确保安全,陈圆圆于天安寺削发为尼,改名寂静,字玉庵。马宝则出家鳌山寺当和尚,寿终后两个归葬马家寨旁狮山下。马家寨是经吴启华(吴三桂之子)、吴仕杰(吴三桂之孙)开辟的,后来繁衍成为拥有231户共963人的大寨。有人要问,这个寨子虽名马家寨,却无一户姓马,全姓吴,这是为什么?其实这也是有奥秘的。一是掩人耳目,保护吴三桂子孙,二是纪念恩人马宝,而这就是陈圆圆的高明所在。
当年陈圆圆为何选择马家寨作为避难之所,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家寨位于古思州,坐落于一丘陵盆地内。陈圆圆与马宝对思州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利条件有五:一是对思州印象深,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带兵北上,思州知府前往迎接,杀猪宰羊犒劳其官兵,是吴三桂的支持者(思州地方志有记载);二是思州寺庙多,便于藏身;三是思州乃古苗夷之地,可避是非,安全保险;四是这里交通疏畅,信息快,行动方便;五是自然环境幽雅,有利于吴三桂子孙繁衍。
根据以上实地考察,陈圆圆晚年皈依思州天庵寺,死葬思州马家寨狮子山的传说是比较可信的。但是关于马家寨陈圆圆归宿地的疑点仍然还很多。
疑点之一,从历史披露的资料看,封建王朝驻屯军有其相应的活动范围,管理的事务也纷繁复杂,清政府思州治地驻屯军负责相应周边的防务,其势力很强大,它既是清政府戍守古思州的军队,为清政府在此建立基业的重要保证,又是清政府向外沿扩展势力的有生力量。现岑巩军屯这个地方与马家寨两地相距不足五华里,再结合封建王朝对“乱臣逆子”的待遇是“斩尽杀绝”,“斩草除根”上分析,如果马家寨居民是吴三桂后裔,无论如何隐瞒也逃不出军屯清军的耳目而遭无情追杀,能在同一地方上两个村寨相安无事,马家寨居民是吴三桂之后说难以取信。
疑点之二,关于马宝的情况。据蒋良骐著《东华录》中记载,马宝在康熙二十年曾带兵活跃在遵义府、泸州、叙州,因受吴世瑶密诏,撤兵援救昆明,都统希福、提督桑峩乘胜追击,于当年七月在乌木山将马宝所部歼灭殆尽。马宝只身逃跑,终未摆脱追捕,被迫投降,解送京师。不久后,“马宝伏诛”。从记载来看,马宝被清军俘虏,没有隐迹山林,更不可能在鳌山寺当和尚。
疑点之三,史料空白。从《清史稿》上看,对吴三桂葬地、陈圆圆魂归何处未作交待,再从现今出版的有关姓氏追根求源中《吴姓》一书看,对吴三桂的介绍只局限于其父、他本人及在衡阳建大周称帝和其孙即洪化皇帝吴世璠自杀等情节,吴氏家族也理不顺该支系族人经那场变故后到底有何变迁,是否被斩尽杀绝、是否有子孙后代流传下来。此外清初的笔记小说、稗史杂编都只谈陈圆圆随吴三桂到昆明后,两人的关系发生裂痕,最后离开王府,在归化寺出家。而马家寨的传说在史料中却没有只言片语。
由此,一代奇女香消玉殒,魂落何方还有待近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