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王朝3
34875900000043

第43章 尊崇喇嘛教

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流行于蒙、藏地区。喇嘛系藏语译音,意译为上师。喇嘛教分为格鲁派(黄教)、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等派别。自明朝末年顾实汗出兵青海、西藏,击败支持红教的却图汗、藏巴汗,即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两大弟子达赖、班禅分别治前藏与后藏。

喇嘛宝塔的建立。

天命年间,去蒙古传教的喇嘛斡禄打儿罕囊索应邀到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圆寂。天聪四年(1630年)清朝廷为之修建宝塔,立碑撰文:“法师斡禄打儿罕囊者,乌斯藏人(西藏),诞生于佛境,道演真净,既已演通大法,复急于普度众生,于是不惮跋涉,东历蒙古诸部,阐扬圣教,广散佛惠,蠢动含灵之类,咸占佛性。及至我国家(指后金),太祖皇帝(努尔哈赤)敬谨尊师,倍加供给。天命辛酉年八月七日,法师示寂归西,太祖敕令修建宝塔,敛藏舍利。缘累代征伐,未建寿域①。今天聪四年,法弟白喇嘛奏请,钦奉皇上敕旨,八王府敕旨,乃建宝塔,事竣刻石而志其胜。”②

西黄寺的兴建。

顺治九年(1652年),达赖五世③应清朝统治者之邀前往北京,带随从三千。该年三月从西藏起程,顾实汗、班禅四世亲到藏北达木(今当雄)为之送行。清顺治帝特赐达赖五世金顶黄轿乘坐,又派承泽亲王硕塞前往代噶迎接。为接待达赖五世,清政府在安定门外修建西黄寺作为达赖喇嘛的下榻,故该庙又称为达赖庙。

该年十二月十五日,达赖一行抵达北京,顺治帝在南苑猎场接见达赖,赐银九万两。达赖五世也向清朝廷贡献马匹等礼物。翌年二月初二达赖因水土不适,提出回藏。十八日清帝在太和殿赐黄金五百五十两,白银一万一千两,大缎一千匹,并赐其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金册、金印,封达赖五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

雍王府改为雍和宫。

雍王府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系雍正帝的藩邸。雍正即位后,雍王府的一半改作喇嘛庙;另一半留作行宫。雍正三年(1725年)行宫失火后,在原址上重建,遂改名为雍和宫。雍正帝死后,灵柩停在以前的寝宫永佑殿。乾隆九年(1744年)将雍和宫改为喇嘛庙。

法轮殿是雍和宫内最大的殿宇,系喇嘛举行法会、诵经的场所,殿内正中供奉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铜像(三丈多高),殿内的五百罗汉均用紫檀木雕成。殿内保存着两部重要的藏文经典:一是藏经(一百零八部);一是续藏经(一百零七部)。

万佛阁(亦称大佛楼)供奉着木雕巨佛,佛身高五丈四尺(另有二丈四尺埋在地下),雕刻大佛的木料系达赖七世进贡的一棵大白檀香树,该树产于尼泊尔。大佛两旁还有两根一丈二尺高的巨香,称为“凤眼香”,这两柱香实际是海底藻类化石,亦系西藏所进贡品。

永佑殿内供奉着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永佑殿东侧为药师殿,系喇嘛习医之处;西侧为数学殿,系喇嘛学习天文、地理之处。

密宗殿,是喇嘛学习密宗经典的处所,讲经殿系探讨佛教哲理的处所。在清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之下,雍和宫已经成为北京最大的喇嘛庙。

兴建普宁寺。

普宁寺又称大佛寺,该寺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时值清朝廷出兵准噶尔、生擒达瓦齐之后。乾隆在避暑山庄宴赏厄鲁特四部首领,依照康熙“定喀尔喀”,“建汇宗寺于多伦诺尔”之例,令在避暑山庄之北建普宁寺。普宁寺仿西藏三摩耶庙而建,寺内大乘阁高十一丈,阁内千眼千手观音像六丈七尺,该观音像用松、柏、榆、杉、椴五种木材雕成。寺内耸立着御制《普宁寺碑》。

建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系布达拉之汉译,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布达拉宫建在西藏西北的玛布日山麓上,始建于唐初④。明清之际喇嘛教黄派取得统治地位后,布达拉宫即成为达赖喇嘛居住之地,成为西藏乃至蒙藏地区喇嘛教的圣地。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系皇太后八旬大寿之年,为招待前来祝寿的蒙古王公,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起,在清代第二政治中心——承德避暑山庄正北面的山麓上,仿照拉萨的布达拉官建普陀宗乘,人称小布达拉宫。建成之时正值土尔扈特回归,乾隆在避暑山庄接见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并在小布达拉宫山门内建有三通石碑:一通刻有乾隆御笔题写的《普陀宗乘之庙碑记》;一通刻有《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一通刻有《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建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系札什伦布之汉译,是喇嘛教又一圣地,位于日喀则南面的尼色日山下。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宗喀巴的门徒根敦所创建。自班禅四世⑤以来,札什伦布寺一直是班禅一世活佛转世的母寺⑥。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清帝七十大寿,班禅六世执意前来拜寿⑦,为接待班禅,清朝廷在避暑山庄之北的山麓上,依照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建须弥福寿之庙。该寺自南而北,山门上悬挂着乾隆御书“须弥福寿”之匾。班禅六世在该年七月抵承德,住进须弥福寿之寺。

建昭庙。

宁寿宫花园为接待班禅六世,清朝廷在北京香山又建昭庙,全名为宗镜大昭之庙。

建清净化城塔院。

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在祝寿活动结束后,班禅六世随乾隆到北京,住进西黄寺。乾隆多次赐宴、赏赐班禅六世,满蒙王公更是争先礼佛、布施,前往西黄寺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班禅六世在十一月初二因感染天花,在北京西黄寺圆寂,次年将其舍利金龛运回日喀则。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纪念班禅六世,乾隆令在西黄寺的西侧建“清净化城塔院”。清净化城塔仿照印度佛陀迦耶式塔而建,中间主塔高五丈,塔座台基高一丈,因塔内埋有班禅六世的衣冠、经咒,故又称之班禅塔,塔院的碑亭里,竖着刻有御制《清净化城塔记》及《班禅圣僧并赞》的石碑。

清朝廷对喇嘛教(黄教派)的提倡并非出于宗教信仰,而是出于对蒙、藏地区进行统治的需要。

注释

①寿域,同寿穴、寿冢,指生前所建坟墓。

②引自《清代通史》卷上,第69—70页。

③达赖五世,名阿旺罗桑嘉措,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六岁时被认定为达赖四世的转世灵童。

④吐蕃赞普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

⑤班禅四世(1567—1662年),名罗桑却吉坚赞。

⑥在班禅四世之前的三世,均属死后追认,故班禅四世亦被称为班禅一世。

⑦班禅六世未生过天花,中原为天花流行区,未生过天花的蒙古、西藏上层人物均不到内地朝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