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道光十八年进士,先后升任礼部右侍朗、兵部、吏部左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二年),丁母忧回籍,年底奉命赴长沙帮办湖南团练。他以湘乡练勇和江忠源旧部楚勇为基础,扩充编练成湘军。咸丰四年二月(1854年3月,甲寅四年二月),湘军水陆两军23营练成,合计员弁、兵勇、夫役共一万七千余人,其中水师10营,陆师13营;水师以褚汝航为总统,陆师以塔齐布为先锋。其编制以将领为中心,一营士兵为其上司哨官、营官所属,营官又为统领私人所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湘军即组成,遂自长沙开赴靖港、乔口。太平军与湘军初战失利,因而从湖南撤回湖北。西征军闻征湘军北退,当即增兵,由春官又副丞相林绍璋率三万余人,于二月二十九日(3月27日,二月二十一日)自汉口上驶,再入湖南。三月十日(4月7日,三月二日),征湘军克岳州,接着乘胜进至乔口、靖港;留石祥祯率部在此扼守,林绍璋率主力近二万人由陆路绕经宁乡,疾趋湘潭,准备南北夹击,夺取长沙。曾国藩一面派兵往救湘潭,一面亲率水路军出攻靖港。四月二日(4月28日。三月二十三日),靖港太平军痛击湘军,其水师战船丧失三分之一,陆师也被击溃,曾国藩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狼狈逃回长沙。但与此同时,在湘潭战役中,由于林绍璋指挥不当。内部新老将士相冲突以及双方力量对比湘军占优势等因素,太平军遭受重大损失;四月五日(5月1日,三月二十六日)湘潭失陷,林绍璋率部北返靖港,另一部由澧陵东走转入湖北。为等待援军,太平军自靖港退守岳州。面对湘潭失败的严峻形势,正在围攻武昌的韦志俊等为阻扼湘军长驱北上,立即将分散在鄂北各地的太平军调回,并进攻武昌城,而由石祥祯、林绍璋分军活动于通城、岳州、常德等地,以牵制湘军。六月二日(6月26日,五月二十日),太平军攻克武昌。接着,曾天养、韦志俊率部先后进援湖南。六月中旬(7月上旬,五月下旬),曾国藩统湘军两万余众,以水师为先导,陆师分三路自长沙北上,进攻岳州。太平军曾天养部迎战失利,于七月一日(7月25日,六月十九日)退守岳州以北二十余里之城陵矶。此后太平军接连反击,均未得手。七月十六日(8月9日,七月三日),登州镇总兵陈得龙、广东游击沙镇邦率广东水师向太平军发动进攻。曾曾国藩天养令大队战船埋伏于城陵矶之旋湖港,另出小舢板诱敌,阵斩陈得龙、沙镇邦;湘军水师褚汝航、夏銮率船救援,也被击毙,敌船被毁30余艘。十八日(11日,六日),曾天养率兵三千由城陵矶登岸,准备据险扎营,牵制湘军北上,不意署提督塔齐布率兵猝至,曾天养单骑驰人敌阵,受伤落马牺牲。后太平军在韦志俊率领下,于城陵矶一带与湘军相持十余日,接战五次,败多胜少,遂于闰七月二日(8月25日,七月二十日)撤往武汉。八月中旬(10月初,八月下旬),湘军和湖北清军三路猛攻武汉。武昌守将国宗提督军务石凤魁,粗通文墨,不谙军务,面对湘军进攻,只是闭城行消极防御,致使武汉江面太平军水师船只千余只先后被湘军焚毁。八月二十三日(10月14日,九月九日),石凤魁仓皇东撤。接着在田家镇战斗中,太平军水师船只四千余艘又被焚毁,江面防御体系遭到破坏。十月卜四日(12月7日,十月二十八日),秦日纲、韦志俊等自焚田家镇营垒,率部东退黄梅,不久又退宿松、太湖。湘军顺江东下,于十一月十四日(1855年1月2日,十一月二十八日)进抵九江城下。
在西线处于危急关头,石达开再次受命赴湖口主持西征战局;护天豫胡以晃、冬官正丞相罗大纲等亦奉命分别从安庆和饶州率军往救。十一月二十一日(1月9日,十二月四日),湘军统领塔齐布、罗泽南会同湖北按察使胡林翼率一万五千人进围九江,后屡攻不下,水师乃转攻湖口,企图先击破鄱阳湖内太平军水营,切断外援,尔后再攻九江。太平军先是采用疲敌战术,坚壁高垒,不与敌军决战,只以灵活机动的小船进行夜袭,待敌疲惫不堪,即佯撤湖口守军。十二月十二日(1月29日,十二月二十四日),湘军一百余艘舢板快船冲入鄱阳湖内,太平军迅速堵死出口,湘军水师遂被分割为二:百余轻捷快船,陷于鄱阳湖内;笨重大船,留于长江江面。当晚。石达开令以小艇围攻湘军外江水师,一举焚毁其战船三十多艘,其余败退九江。十二月二十五日(2月11日,乙荣五年一月七日)夜,林启容自九江、罗大纲自九江对岸之小池口,以轻舟百余只,再次袭击泊于江中的湘军水师,焚毁其战船多只;且缴获曾国藩座船。曾国藩乘小船狼狈逃入罗泽南陆营,复欲寻死,被罗等劝止,后率师转至南昌。湖口、九江的连续胜利,予湘军以沉重打击。从此太平军则开始全面反攻。十二月三十日(2月16日,一月十二日),秦日纲、韦志俊、陈玉成在湖北广济击溃湖广总督杨霈大营后,分兵两路:秦、陈进占汉口、汉阳,韦志俊部占兴国。同时罗大纲部则经江西饶州折返皖南,与范汝杰部会合,进占徽州府(今歙县)等地。二月十七日(4月3日,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军三克武昌,初步稳定了长江上游的战局。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太平军分别在湖北、江西、安徽同时与清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湘军兵力分散,战线较长,处于被动。
为挽救败局,曾国藩一面派悍将罗泽南率部自江西驰援湖北,进窥武昌,一面命塔齐布、周凤山等领兵继续进围九江;不久塔齐布病死,周凤山接统其军。九月湘军水陆三路进取武昌。时燕王秦日纲,已奉调回天京,翼王石达开率护天豫胡以晃、卫天侯黄王岜、春官丞相张遂谋、检点赖裕新、傅忠信等,统大军二万余人西上援鄂。九月二十二日(11月1日,九月二十六日),石达开军在武昌县之樊口登岸,经金牛镇抵咸宁,以阻截罗泽南湘军。接着石军于二十五日(4日,二十九日)大败罗济南湘军,并于二十六日(5日,三十日)克复崇阳,迫使罗部退至蒲圻西南之羊楼峒。此时西路韦志俊率太平军万余人由纸坊开到蒲圻,随而进向羊楼峒。石、韦相约,以韦军攻羊楼峒,上袭岳州,石军则由通城入平江,从而共同抄袭湘军老巢。但石达开于十月五日(11月14日,十月八日)进占通城后,又改变了上述计划,以为湘军正全力救援武汉,江西兵力空虚,如进军曾国藩所在大营南昌,不仅可解九江之围,且必能减轻湖北太平军的压力。鉴此,石达开遂留韦志俊防守武昌,自率三万人于十月十五日(11月24日,十月十八日)从通城西进,转入江西。十一月一日(12月9日,十一月三日),石军克新昌(今宜丰),在此与自粤北上的天地会起义军数万人会合,兵力大增。接着,太平军分兵连占上高、瑞州新喻(今新余)、峡江、吉安等地,威逼南昌。曾国藩惊恐万状,急命周凤山撤九江之围回援南昌,在樟树镇(今清江)设防,调鄱阳湖内水师防守赣江。咸丰六年二月十八日(185飞年3月24日,丙辰六年二月十七日),太平军四路围攻樟树镇,尽破湘军营垒,周凤山率残部逃奔南昌。这时,江西八府五十多州县,均为太平军所占有。正当南昌指日可下之时,杨秀清调石达开回天京往攻江南大营,从而使曾国藩得到喘息之机。
三、天京破围战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相继派军北伐、西征,东线太平军所据守之天京、镇江、扬州三城却始终处于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围困之下。咸丰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853年12月26日,癸好三年十一月二卜二月),太平军主动撤离扬州。咸丰五年(1855年,乙荣五年),上海小刀会起义被镇压后,清廷命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移师西上,会同江南、江北大营围攻镇江、瓜洲,天京地区的形势趋于紧张。
为解镇江之围,并彻底解除江南、江北大营对天京的严重威胁,杨秀清先后调秦日纲、石达开等率部东援。咸丰五年十二月(1856年1月,乙荣五年十二月),燕王秦日纲、冬官正丞相陈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等从西征前线回师。十二月二十五日(2月1日,十二月二十六日),秦军自天京分两路进至栖霞和仙鹤门一带与围攻镇江的清军对峙。咸丰六年二月二十七日(4月2日,丙辰六年二月二十六日),秦军会同镇江守将吴如孝内外夹击,重创吉尔杭阿和总兵张国梁所部清军。当夜,太平军乘胜渡江,先入瓜洲,继趋仪征,踏破江北大营大小营盘一百二十余座,再克扬州。至此经营三年之久的清江北大营被摧毁。在取得军粮以后,秦部于三月十日(4月14日,三月八日)撤离扬州西进,拟渡江南返进攻江南大营。由于清军先后攻占浦口、江浦,致使由浦口南渡之路被阻,秦日纲等只得折而东返,经仪征、三汉河,至瓜洲渡江,屯驻金山。四月二十九日(6月1日,四月二十五日),秦日纲军在高资大败清军;吉尔杭阿率军往救被围,绝望自杀,清军营垒七八十座不战自溃;张国梁由六合来援,亦被击败。秦军乘胜于五月十二日(6月14日,五月八日)回天京,屯营城东北燕子矶观音门。
当秦日纲等率军转战三汉河之际,石达开已率主力二三万人取道皖南芜湖、金柱关,进抵天京城北。五月十五日(6月17日,五月十一日),石、秦两路大军约五万人会攻江南大营。经四天激战,太平军于十八日(20日,十四日)攻破孝陵卫清中军大营,清军溃散,钦差大臣向荣等仓皇逃至淳化镇,复败走丹阳。秦日纲军乘胜追击,克旬容,进抵丹阳;向荣绝望自尽。至此,江南大营也被太平军摧毁。随后杨秀清即命韦昌辉主持江西军政,石达开前往湖北解武汉之围。
自咸丰三年四月起至六年五月止,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斗争,除北伐因孤军深入而失败外,西征和天京破围战均取得重大胜利。武昌、九江、安庆三大重镇,湖北东部,江西、安徽的大部分土地,都为太平天国所控制;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先后被击溃,又解除了天京的肘腋之患。此时,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期。
注释
①《清史稿》中华书局新版,第42册,第12872页。
②《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5辑,第167页。
③《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5页。
④《大平天国》第3册,第10页。
⑤《太平天国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8页。天京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