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筹饷。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已十分拮据,自认“国内匮绌”、“罗掘已空”。但庚子赔款、练兵育才、臃肿腐败的官僚机构,皆需大量开支。为筹措大量经费,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巧立各种名目,多方搜刮。第一是乱增税种。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起,在通商口岸征收印花税,在湖广征收房捐、铺捐、膏捐,在吉林征收烧窑、车辆捐,在察哈尔征收牛马驼捐,在一些地方还有斗银、畜税、油酒缸稞、盐商捐、绅富捐、糖捐、果捐、妇女首饰捐、僧尼巫道捐、赌捐、柴把捐、烟灯捐、学捐、亩捐、自治费、巡警捐、路捐、门牌捐、调查户口捐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第二是乱提税率。有的是由户部决定在全国公开加收的,如盐行加增四文,土药、茶糖、烟、酒厘金加增三成。有的是由各地任意增加税率,诸如粮捐加收,盐引加稞等。有的是在全国加抽之外又一加再加,全无固定标准。第三是派员查库,严提中饱,官吏报效。清廷钦派大员到各地查明司库进出,将盈余款项强迫上缴;同时又将各级官吏例行贪污的款项收归公有,且要求官吏不定期的向上奉献银物,这两者美其名“严提中饱”和“报效”,实际等于承认并鼓励官吏贪污。
四、兴学育才,即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二日(1901年9月14日),清廷下谕,命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即幼稚园)。规定其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十月一日(12月5日),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二十八年二月二日(1902年3月11日),又命各省妥速筹划亟立学堂及武备学堂。关于科举,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1901年8月31日),清廷下谕以后科考要加试中外政治、史事、策论;废八股文体;停止武科考试。三十一年八月四日(1905年9月2日),下令停止一切科举考试。关于派留学生,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1901年9月21日)下谕,令各省仿照湖北、四川等省之例,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凡毕业留学生均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自备旅费出洋留学者,“准照派出学生一体考验奖励”。据统计,截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全国共兴办学堂五万多所,留学生人数则从二十七年(1901)的几百人激增到上万人。
五、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十八日(1903年9月9日),清廷下令成立商部,将前路矿总局并人。接着各省设立路矿农务工艺各项公司;陆续设立商标局、劝工陈列所,并开始参加有关国际博览会。次年又公布《商律》、《忪司律》、《商会简明章程》。三十一年(1905),陆续颁布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重订开矿暂行章程》、《奖励公司章程》、《改订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规章虽然对外资也采取同样保护的态度,但对民族工商业仍起到了促进发展的作用。这时一些著名资产阶级上层人物的政治地位也有所提高,如翰林院修撰张謇被聘为商部头等顾问,并加三晶衔;华侨巨商张振勋被命为考察商务大臣兼督办闽广农工路矿。
总之,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清朝统治岌岌可危的形势下,封建统治阶级为缓和阶级矛盾而采取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政治措施。其中,奖励工商、兴学育才等项内容对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新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说,并未能达到缓和阶级矛盾和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
清朝史(下)
拒俄、反美运动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蓬勃兴起,其中最突出的是“拒俄运动”和“反美爱国运动”。
一、拒俄运动
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在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同时,又乘机单独出兵十七万七千人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妄图实现其“黄俄罗斯”的迷梦。此后,沙皇政府多次逼迫清政府与其签订出卖东北的条约。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二日(1901年3月12日),沙俄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约款,规定沙俄驻兵东北,有“保护”铁路、出兵帮助“剿抚”,以及革办中国官吏等特权,并要求将蒙古、新疆、华北等地划为沙俄的势力范围。消息传出,立即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二十五日(15日),上海爱国人士集会于张园,严正谴责沙俄的侵略野心,主张抗击沙俄的侵略,要求清政府“力拒俄约,以保危局”。接着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群众也举行了类似的抗议集会;香港、澳门同胞和新加坡、檀香山等地华侨,纷纷致电清政府,强烈要求拒绝签约。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二月五日(3月24日)清政府电令驻俄公使杨儒,命其通知沙俄政府“非展限改妥,无碍公约,不敢遽行画押”。沙俄逼签条约失败,于是再变花招。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一(1902年4月8日)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东三省交收条约》,规定将侵占中国东北的俄军分三期在十八个月内全部撤走。二十九年三月十一日(1903年4月8日),是俄军第二阶段撤兵的最后期限,但沙俄不仅违约不撤,反而制造借口派兵前往安东,重新占领营口,并向清政府提出七项无理要求,妄图从法律上确认其对东三省和外蒙古的占领。消息传出,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四月初一(4月27日),上海千余名群众在张园集会,决定致电外务部,声明“此约如允,内失主权,外召大衅,我全国人民万难承认”;同时分电各国外交部申明中国人民的严正立场,指出“即使政府承允,我全国国民万不承认”①。会后由冯镜如等发起组织“以保国土、国权为目的”的“国民总会”②,一千多人签名入会。初三日(29日)上午留日学生会馆召开干事及评议员四十余人会议,浙江学生汤槱建议分电南北洋大臣,要求他们主战。钮永建则主张自行组织义勇队抗俄,与会者均表赞成。下午全体留学生大会在锦辉馆举行,参加者五百余人,会上发言者十余人,临时议长汤槱演说表示:“东三省一失,内地十八省外人纷树国旗,中国人还有立脚地吗”吾辈徒以国家大义所激,誓以身殉,为火炮之引线,唤起国民铁血之气节”。听了他的发言,“众皆愤发,涕泣不能抑”③。会上决定:(1)愿入义勇队赴前敌者,在两日内签名;(2)未即赴前敌者,别设本部,部署军队各事;(3)致电北洋大臣袁世凯请求将义勇队编其麾下;(4)遣特派员至天津与袁订定彼此关系;(5)遣人至本国内地各殷富地方、南洋各埠及欧美各国发动拒俄。会后各省同乡会继续开会,留学生纷纷报名参加义勇队,报名者年龄最小的才十二岁;女留学生决定参加赤十字社,决心从军北征,任军中看护。初四(30日),报名从军者达一百三十余人,愿入本部办事以为后应者五十余人。初六(5月2日),参加签各的留学生集会于锦辉馆,通过《学生军规则》:“第一、定名:学生军(义勇队改名)。第二、目的:拒俄。第三、性质:甲代表国民公愤。乙担荷主战义务。第四、体制:在政府统治之下④又将全军121人分成甲乙丙三个区队,每区队辖四个分队,以留日士官生蓝天蔚为队长,准备开赴前线,与沙俄决一死战。
在上海与东京拒俄浪潮的推动下,抗俄运动迅速发展到全国。四月初四(4月30日),京师大学堂学生集会,通电各省学堂,呼吁“发大志愿,结大团体”,“勿将东三省予俄”。湖北学生立即响应,“不期而集会于曾公祠省数百人”。安徽学生成立爱国会,江西大学堂组织义勇队,福州学生成立滨海公会,湖南学生要求领枪备战,广东人士联名抗俄,直隶四百举人上书要求“皇上坚忍力持,转亡为存”。在全国普遍反对下,清政府拒绝了沙俄的七项要求。
但是,沙俄亡我之心不死。四月二十四日(5月20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决定废除交还中国东北的条约,增加在中国东北的兵力,设置处于俄国保护下的特别区域。九月初九(10月28日),沙俄马步兵、炮兵一千余人,强行闯入奉天,占领清行官及将军衙门等各署地,升起沙俄旗帜。这时全国各地相继成立抗俄团体,如上海有对俄同志会,对俄同志女会,北京京师大学堂有抗俄铁血会,广东有助国拒俄同志议会,哈尔滨有商民自仇会,锦州有仇俄会等。对俄同志会发刊《俄事警闻》日报,揭露沙俄侵华罪恶和清政府的卖国政策,广泛报道各地拒俄消息,号召社会各界奋起拒俄。在各地拒俄团体领导下,全国人民的抗俄斗争一直持续到日俄战争结束。
这场运动本来是由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的爱国运动,它最初只采用请愿、游说的做法,学生军也明白规定“在政府统治之下”,并没有革命色彩。但清政府却说义勇队“名为拒俄,实则革命”,勾结日本政府解散义勇队,并要“地方督抚于各学生回国者,遇有行踪诡秘,访闻有革命本心者,即可随时获到,就地正法”。正是在这种“报国无路”的情况下,前一年春建立的青年会的发起人秦毓鎏、叶澜等即于二十九年四月十五日(1903年5月19日)将义勇队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标明宗旨是:“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其进行方法:“一日鼓吹,二日起义,三日暗杀。”⑤随后这个组织就分派会员回国开展革命活动,建立组织,筹划反清起义。拒俄运动的重大意义就是促使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从爱国走向革命,有力地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反美华工禁约运动
这场运动是由美国虐待华工而引起的。美国早期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劳动力十分缺乏。鸦片战争以后美国便大量招致华工入境,利用廉价劳动力在西部垦殖、采矿及修筑铁路。华工为美国的西部开发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失业问题严重,引起广泛的工人运动。美国资产阶级一方面血腥地镇压本国工人的罢工斗争,一方面转移工人斗争视线,妄伪说美国工人之所以失业,是华工抢走了他们的饭碗,借以煽动排华。一时间华工财物被抢劫,华人房屋被烧毁,侨民生命遭到威胁,甚至入境华人亦经常遭到种种无理刁难、欺凌和侮辱。清政府迫于广大华工、侨商要求,曾就排华事件向美国政府提出交涉。但是,美国政府不仅不收敛,反而在光绪二十年(1894)迫使清政府签订《限制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表面声称保护寓养华侨,实际是使美国行之已久的限禁华工、歧视虐待华人的做法具体化、合法化。对此中国人民表示强烈抗议。
光绪三十年(1904)“禁约”十年期满,国内舆论和各界民众均要求废约,旅美华侨十余万人联名上书要求清政府同美国交涉废约问题。清政府照会美国驻京公使,声明“禁约”期满即行废止,应另订新约。美国政府拒绝中国修约要求,执意继续保持原约,遂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三十一年四月初七(1905年5月10日),上海总商会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拒约办法,会长曾铸在会上严厉谴责美国的排华政策,建议以两个月为期,若美国仍不允修改条约,则抵制美货。全体商董一致赞成此议,并立即以曾铸名义致电外务部,“吁恳峻拒画押,以伸国权而保商利”⑥;同时又分电各省及香港二十一埠商会或商务局,请其协力进行。接着,国内各城市工商界以及海外华侨相继召开大会,响应上海总商会的建议,并印发传单广泛宣传,国内和华侨所办报刊亦纷纷发表抵制美约,不用美货的言论,两个月后,美国政府仍采拒绝态度,上海各行业旋即采取行动,不买、不卖、不用美货,不到美国人所办学校读书,不给美国人当翻译、车夫、厨师等,缝纫工人不做美国布料衣服,刻字工人不刻美货商标,漆业工人公议不给美国公司做招牌,不用美国材料和颜料,表现了下层群众的坚决态度。与此同时,广州、天津、北京、武汉、苏州、杭州、长沙等许多城市的商、学界和工人亦纷起响应,相继成立“拒约会”、“争约会”、“抵制美货公所”等团体。中国留日学生及海外侨胞也积极投入运动。
从抵制运动开始,美国即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予以镇压。七月二十一日(8月21日),清廷发布上谕,令各省对抵制美货者要“从严查究,以弭隐患”。接着各省督抚便相继查禁抵制运动。在内外压力下,领导运动的资产阶级动摇、退缩了,经半年多的斗争,运动逐渐沉寂。
这次运动打击了美国对华的经济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加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注释
①《苏报》1903年4月28日。
②《苏报》1903年5月1日。
③《浙江潮》1903年5月第5期。
④《革命逸史》初集,第105页。
⑤《革命逸史》初集,第109~112页。
⑥苏绍柄编《山钟集》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