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起义,是同盟会和光复会两大团体党人共同发动的。宣统三年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同盟会员陈其美等在上海租界设立革命军事总机关,积极联络商会、商团上层领导人,准备起义。在此期间,光复会员湘人李燮和来到上海,利用沪军营、制造局、炮台营官兵多为湘籍同乡关系,进行联络,并与陈其美约,双方携手合作。九月十三日(11月3日)下午,起义军先后占领闸北巡警局和巡警总局,各处巡警、商团、防营随即响应,唯有制造局总办张士珩在负隅顽抗。陈其美率部分商团围攻制造局,且只身入内劝说张投降,结果反被张扣押。李燮和等闻讯即组织起义军连夜进攻。次日黎明,驻局炮兵反正,制造局被起义军占领,上海光复。十五日(5日)下午,在光复会员缺席情况下,召开都督选举会,陈其美亲信利用帮会势力,推陈为上海都督,光复会员在军政府中未得到任何职务,李燮和沪军总司令一职反被解除,因而使同盟会、光复会二者之间原有矛盾进一步加深。
上海独立在江苏省会苏州引起震动。早在阳夏战争期间,当地立宪派就曾多次酝酿江苏独立。上海脱离清政府,使江苏失去最大商埠、海口和军火供应地,于是苏州各界遂立即行动起来。九月十五日(11月5日)苏州商务总会总理尤先甲等谒见江苏巡抚程德全,“请其保全地方治安,免致生灵涂炭”⑤。当天夜晚,上海民军五十余人抵苏,在城郊与驻苏新军士兵会合。次日,苏州绅商又同程德全密议;同时新军马、步、辎重队也一律袖缠白布,直达巡院,要求程反正。程表示“值此无可如何之际,此举未始不赞成”⑥。于是在督署旗杆上升起“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兴汉安民”旗,令人用竹竿将大堂之檐瓦挑去几片,以示除旧布新;巡抚程德全改称都督,立宪派头面人物张謇任民政总长。江苏和平光复。
贵州起义是自治学社发动的。自治学社是爱国知识分子张伯麟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1907年12月)创立,初期以“赞助地方自治”为名,进行合法活动。宣统二年(1910),同盟会员平刚回到贵州,与张伯麟协商整顿革命力量,预备起事。从此自治学社积极在新军、省陆军小学堂和会党中发展革命力量。宣统三年(1911),它在全省建立分会达五十余个,会员人数十万多人,省谘议局及各府州县“自治”机构均为所控制。九月十三日(11月3日),新军和陆小学生在贵阳城外发动起义。巡抚沈瑜庆闻讯命抚署卫队前往弹压,然卫队管带及其部下均已臂缠白布,表示赞同革命,沈见无可挽救,遂承认贵州独立。次日晨,党人黄泽霖等迎新军人城。当日贵州军政府成立,推陆军小学堂教练官杨尽诚为都督,新军队官赵德全为副都督,张伯麟为枢密院院长。
浙江是光复会主要活动场所,同盟会在此也经营多年,所以有很多会党群众和新军士兵参加这两个组织。武昌起义后,浙江党人决定响应。九月十四日(11月4日)晚,驻杭州新军八十一标、八十二标,会党群众以及从上海派来支援之敢死队,共同攻打杭城,抚署、军械局均迅速被占领,巡抚增韫被俘。次日,革命军攻满城,清将军德济降。接着,起义领导者在省谘议局集会,同盟会员褚辅成提议推举立宪派首领、前省谘议局议长汤寿潜为都督,获多数人同意。上海、江苏、浙江独立后,革命党人即组织江浙联军向两江总督所在地、长江重镇南京发动进攻。此前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因对两江总督张人骏不满,又看到士兵群众革命情绪高涨,故于九月十八日(11月8日)率部起义进攻南京,战不利,败退镇江。江浙联军组成后即与徐绍桢军会合,计一万余人,以徐为联军总司令。十月初三(11月23日),联军分四路进攻南京,江防营提督张勋等率清军拼死抵抗,苦战数日,双方伤亡以百计。十一日(12月1日),联军夺得紫金山,炮轰城内清军,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连夜潜逃,张勋带残兵出走徐州。十二日(2日)城内清军投降,革命军占领南京。十三日(3日),根据宋教仁提议,江苏都督府由苏州移驻南京,仍以程德全为都督。
广西革命党人在新军和绿林中活动多年。武昌起义后,即酝酿在各地分头起义。清巡抚沈秉垄、布政使王芝祥以及谘议局诸议员,深感广西独立已是大势所趋,无可挽回,故决定抢在革命党发难之前,率先采取行动。九月十六日(11月6日)夜间,王芝祥请人制作数百面黄旗,上书“大汉广西全省国民恭请沈都督独立,广西前途万岁”等字,天明前分别树立于各街巷及衙门。十七日(7日),各界在谘议局开会,公推沈秉堃为都督,王芝祥和广西提督陆荣廷为副都督,原巡抚衙门改为军政府。谘议局改为议院,原有军队一律改为国民军,各行政机关及税制暂仍照旧。
安徽自光绪三十三年(1907)徐锡麟起义和三十四年(1908)熊成基起义失败后,党人孙毓筠等在新军和农村中继续活动,革命影响日益扩大。武昌起义后,党人曾于九月初九(10月30日)在省城安庆发动新军起义,遭到失败,新军也被巡抚朱家宝解散。但鉴于省内外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立宪派决定请朱家宝主动宣布独立并出任都督。朱初不肯答应,后接袁世凯嘱他顺应时势,静候变化之密电,遂于九月十八日(11月8日)宣布安徽独立,就任都督。但革命党人于二十一日(11日)选王天培为都督,遭立宪派坚决反对,十月二十二日(12月12日),确定同盟会员孙毓筠为都督。
广东同安徽情况相近。黄花岗之役后,大部分革命党人离开广州。鉴于一时较难在省城发动大规模起义,党人决定先在广州外围地区举义。处于四面楚歌中的清广东当局内部发生分化:水师提督李准秘密同党人谈判,“立意反正”⑦;两广总督张鸣岐犹疑观望;清军统制龙济光无可奈何。于是立宪派和部分革命党人决定“和平独立”。九月十八日(11月8日),传闻各地革命军即将开到省城,上层人物急派代表与张鸣岐所委之代表会谈,决定广东独立,举张为都督,龙济光为副都督。但次日张鸣岐潜逃香港,龙亦不肯就任,广州绅商只好推清军协统蒋尊簋为临时都督。二十日(10日),顺德、佛山及广州近郊民军四五千人进入广州城,著名党人胡汉民同时从香港到达,即被选为都督,后又选陈炯明为副都督。
光绪三十二年(1906)同盟会福建支部建立,宣统三年(1911)党人又在福州成立军警特别同盟会,各地哥老会和军警不少人加盟。武昌起义后,党人决定响应。九月十九日(11月9日)黎明,以新军为主,民军为辅组成的革命军,在党人彭寿松、许崇智率领下,在福州起义,经半天激战,清军投降,闽浙总督松寿自杀。二十一日(11日),起义军代表推新军统制孙道仁为都督,许崇智为福建海陆军总司令。
四川独立过程较为复杂。武昌起义后,四川保路运动在党人主持下,各地普遍转为夺权斗争。在邻近各县相继起义基础上,党人张培爵、杨庶堪与抵渝的夏之时起义军相结合,于十月初二(11月22日),迫重庆知府纽传善投降,成立中华民国蜀军政府,张培爵、夏之时任正副都督。此时在成都,四川总督赵尔丰正与立宪派蒲殿俊、罗纶联合,共同对付革命。十月初七(11月27日),他们宣布四川“独立”,蒲殿俊、朱庆澜分任“大汉军政府”正副都督。十月十八日(12月8日),赵尔丰策划兵变,蒲、朱被吓走,城内秩序大乱。于是部分军官和立宪派分子又举前陆军小学堂总办、军政府军政部长尹昌衡为都督,罗纶为副都督;赵尔丰被逮捕处死。成都的四川军政府和重庆的蜀军政府直到翌年二月才合并为一。
在各省相继独立过程中,海军船舰也大部起义。此外,山东于九月二十三日(11月13日)宣布“独立”,十月初四(11月24日)又自动取消“独立”。未独立各省,在革命浪潮冲击下,或爆发局部性革命,或出现群众自发斗争,均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从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开始,至十月初七成都宣布独立,仅五十余天,全国二十四个省就有十四省和上海脱离清政府,宣告独立,表明清王朝已土崩瓦解,革命取得重大胜利。但是,从总体看,革命党人事实上并没有在独立各省中占据支配地位,而不少省份却由立宪派、旧官僚掌握了实权,这又预伏着最终导致革命失败的内部因素。
注释
①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35页。
②《中国革命记》第5册,辛亥年十月出版。
③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册,第1417页。
④《辛亥革命》第6册,第62页。
⑤《辛亥革命》第7册,第8页。
⑥《辛亥革命》第7册,第6页。
⑦《辛亥革命》第7册,第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