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王朝1
34881700000018

第18章 从九鼎迁秦到天下归一(1)

《荀子·王霸》:“天下归之之为王。”

天下如何“归”秦?秦又如何称王?

马克思说:“到目前为止,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恩格斯又说:“……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一、西周国与东周国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儿子平王即位,为躲避犬戎,迁都洛阳,由此揭开了东周史的篇章。

周王室在东迁后地盘一天天缩小,内部又多次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因而更趋衰落。到战国时期,周王室只占有都城洛阳及其附近相当于现在十多个县的一片土地,并不时受到大国的攻击。7个大国根本瞧不起周王室,有时连一点面子也不给,周王室实际降到了一个小国的地位。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只据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周王室,又发生分裂,分成东周与西周两个小国。

周考王(公元前440~前426年在位)时,考王封他的弟弟揭于洛阳,此为西周桓公。桓公的孙子惠公即位后,又封他的小儿子班于洛阳东面叫巩的地方(今河南巩县),号为东周惠公。这样,在周王室的领土内就冒出了西周、东周两个小国。这两个小国又互相攻战,兵戎相见,并逐步占据了周王室的土地。以至到赧王(公元前314~前256在位)时,周天子已无容身之地,或是寄住西周,或是寄住东周。

不过,象征周天子权威的九鼎却为西周拥有。

二、秦夺九鼎

周王室的衰落史,恰与秦国的兴盛史相伴随,呈现出一反一正之势。

当年,犬戎肆虐,幽王被杀,是秦襄公挺身而出,率领骁勇的秦族儿女,顶住了犬戎的进扰攻掠,并护送平王一行顺利东往洛阳,重建国都。为此,周平王特地封秦襄公为诸侯,并将昔日周族的聚居地沣、岐一带赐予秦族。秦由此立国,跻身于诸侯国的行列,并因平乱救周、力挽危局的壮举,令东方的那些老牌诸侯国刮目相看。

然而,不知是历史的一种偶然巧合,还是冥冥上苍所做的故意安排,400多年后,日益强大的秦襄公的子孙们,却绝灭了由周平王下传了22世的天子“龙种”。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军,继续向韩、赵发动攻势。秦将摎伐韩,取得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斩首4万;又伐赵取得30多个县,斩首9万。值此之际,东方各国又发动联合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影响与胁迫下,不识时务的西周公也卷入了这次活动。联军打着周王的旗号,合纵抗秦。

昭王大怒。秦国早就想在地图上抹去西周,尽快扫除统一天下的一个障碍。西周参与反秦,正好给秦国出兵以口实。昭王命令秦将摎向西周进攻。大兵压境,西周公吓得魂不附体,忙向秦军投降,叩头认罪,并将其所辖的36个城邑、3万人口全都献给秦国。

同一年,西周公和周赧王相继死去。赧王一死,挂名的天子从此就没有了。又过7年,即公元前249年,秦庄王又将东周灭亡。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姬姓周王朝,灰飞烟灭。

在西周覆亡的次年,秦将代表天下的九鼎,从西周搬到秦都咸阳。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时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即为天子。成汤灭夏桀,将九鼎迁到商邑。武王灭纣,又将九鼎迁于洛阳。这象征着天子权力的9只宝鼎,长期收藏在周王室的宗庙里。周王室衰微以后,一些诸侯国开始觊觎九鼎。他们以为,如果得到此物,就能挟天子而号令天下,称霸、称王。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挥师北上,饮马黄河。周定王派使者去慰劳,楚庄王竟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流露出取而代之的意图。“问鼎”一词由此出现。

在此次夺得九鼎之前,秦国早就对这九只宝鼎梦寐以求了。一次,秦国兴师临周,想获得九鼎。周王室连忙向齐求救。齐兵出,秦兵退。可周王室没想到,前面赶走了虎豹,后面又来了豺狼。齐国也提出相同的要求:将九鼎给我。这可急坏了周天子,周遂派颜率到齐国劝说齐王。颜率说,齐国要九鼎,必然得经过魏国或楚国。魏国、楚国知道此事,怎会善罢甘休,他们肯定要将此劫去。颜率又哄骗道:这鼎可重啦,每鼎需要9万人牵引才能拉动,那九鼎就要81万人。这么多人可从哪里来呢?齐王只得作罢。

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因九鼎入秦,公元前254年,各诸侯国相继派出专使到秦国祝贺。对这件大事,秦国史书上特别记载有“天下来宾”一条。

据说九鼎迁秦在过泗水时,其中一只飞入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8个,但习惯上仍称九鼎。

三、兼并战变为统一战

秦夺九鼎,诸侯国竞相祝贺,这不管是发自内心,还是为形势所迫、无可奈何,都反映了以秦代周已成为日趋明朗的天下大势。但大势归大势,东方诸侯国仍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抗争。

在九鼎迁秦以后的13年里,东方国家为了抵抗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之势,曾两度组织大规模的联军,合纵抗秦。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由魏国的信陵君发起,韩、赵、魏、燕、楚5国联合攻秦。五国联军打败秦将蒙骜,并追至函谷关而还。公元前241年,楚、赵、魏、燕、韩再度联手,由楚国春申君任指挥,声势浩大的五国联军一直打到函谷关前。然后,由赵将庞煖当先锋,率领精锐部队,深入到秦国腹地。然而,当先锋部队打到蕞邑(今陕西临潼北)时,遇到了秦军大举反攻,奋勇冲杀,联军支撑不住,仓皇四逃,全线崩溃。

公元前241年这场喧闹一时的联合抗秦,终以溃败告终,它成了战国合纵反秦运动的最后一幕。自此以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联合攻秦了。秦国在战国后期的整个战局中,确立了优势与主动的地位。

秦王政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中国的大业。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取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

秦王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赵国。因为,赵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强,是秦国走向统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当时,北方的匈奴不断向中原入侵,为了御守,赵国需花费很大的力量修筑长城。燕国就乘机向赵进攻,两国之间矛盾很大。秦国瞅准了时机,向赵国发起攻势。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将王翦率军顺利地攻取赵的阏与(今山西和顺)、橑阳(今山西左权)。秦将桓、杨端和又攻占赵的河间六城(在今河北、山东间)以及邺(今河北磁县东)、安阳(今河南安阳)。这时,赵国的军队正在庞煖率领下向燕进军,他们虽然掠取了一部分土地,但赵国的上党郡和河间地区却完全被秦占领。次年,桓又攻取了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武城(山东夏津西北),斩赵军首级10万。

但是,赵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当公元前233年秦将桓率兵深入赵国后方试图包围邯郸时,赵国从北方边防调回率兵防御匈奴的大将李牧,进行抵抗。双方在肥(今河北藁城西南)展开激战,结果赵军大胜,秦军惨败。桓熵畏罪逃奔燕国。第二年秦军又兵分两路大举攻赵,再次被李牧击退。

彩绘陶在用主力进攻赵国的同时,秦对韩采取了扶植亲秦势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攻韩。腾对韩国了如指掌,所以进展顺利。于公元前230年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

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献出丽邑,以求缓兵。此时,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相持了一年。在紧要关头,秦国使出杀手锏——离间计。王翦用重金收买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轻信谣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拒不让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还杀掉了司马尚。

杀死李牧,无疑为秦军亡赵扫清了道路。此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掠地,痛击赵军。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这座名城终于落入秦国之手。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地图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国君臣将士惶惶不安。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

四、壮士西去不复还

燕太子丹试图用刺杀秦王政的办法,来挽救自己的灭亡。于是,在历史的激流和涌浪中,闪现了一出悲壮的侠义之举:荆轲刺秦王。荆轲显然是逆流而上,且被汹涌而下的浪头击个粉碎,但他留下的故事,却又让千古流传。

荆轲,卫国人。卫国灭亡后,他先到赵国,然后到燕国。在燕国他和一位擅长击筑(音竹,古代乐器名)的高渐离交了朋友,又和燕国的勇士田光经常来往,彼此间相处得很投机。

燕太子丹为暗杀秦王去找田光商量。田光表示已经年老,无法完成太子的重托,就荐举荆轲与太子丹共商大计。为激励荆轲刺杀秦王,田光在引荐后就拔剑自尽。

太子丹与荆轲一见如故。太子丹把荆轲当作上宾,优礼相待。他希望荆轲代表燕国出使秦国,乘机劫持秦王,迫使其归还侵占的土地。若秦王不允,就将其刺死。再趁秦国无君内乱之际,联合诸侯一起攻秦。荆轲答应了太子丹的要求。

荆轲为人深沉,善于击剑。为这次冒险能够成功,他向太子丹建议:“我们首先要获得秦王的信任,否则就不可能接近他。听说秦王正悬金千斤、邑万户的重赏捉拿逃到本国的秦将樊于期,如果我能带着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地方(今河北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的地图做礼物,献给秦王,想必秦王一定会亲自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见机行事了。”太子丹对这个计划很赞赏,却又觉得樊于期是得罪秦王后走投无路才来投靠燕国的,杀了他于心不忍。

荆轲见太子丹不忍下手,就私下去见樊于期。荆轲将他的来意向樊于期说明,又解释说谋杀秦王不只是为燕国,也是为将军报仇。樊于期听了悲愤地说:“秦国诛灭我父母和宗族,我痛恨得不知如何复仇。这件我日日夜夜把心都想碎了的事情,今天幸亏得到了你的指教。”说罢,拔剑自刎。

樊于期既死,太子丹便让人将他的头颅取下,盛放在匣子里封好。又出高价买到一把锋利的匕首,浸泡毒药后再加以淬火,使它一触及人就会致人于死地。他把这把匕首裹在督亢地图里。又找了燕国一个著名的少年勇士,名叫秦舞阳的,作为荆轲的副手。

出发的这一天,太子丹和他的门客都穿戴白衣白帽给荆轲送行。在燕国的南部国境易水边,荆轲和太子丹分手。好朋友高渐离为荆轲击起了筑,荆轲和着筑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激越悲壮的歌声和筑声,在易水上空飘荡,令在场的人都瞪大眼睛,怒发冲冠。荆轲唱罢,带着秦舞阳跳上车子,扬鞭西去,连头也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