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117

第117章 刘李诸儒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2)

周恭先,字伯温,伯忱之弟也。初见伊川,伊川曰:「从事觉有所得否﹖学者要自得。」先生问何如可以自得,曰:「『思曰睿,睿作圣。』须是于思虑间得之。」又问颜子如何学孔子到此深邃,伊川曰:「颜子所以大过人者,只是得一善则拳拳服膺,与能屡空尔。」兄弟由乡荐入太学,气质不少异,尤笃于信道。释褐,授坑冶干官。每以沽名为戒,谓子孙曰:「吾殁后,毋为志文碑铭,以重吾不德。」终身恬于进取。(修。)

侍郎晏先生敦复

晏敦复,字景初,临川人,元献公殊之曾孙也。少学于小程子。第进士,累官权吏部侍郎,请谒不行,铨综平允,凡四选格法,多所裁定。除给事中,在职二月,论驳二十四事,人皆惮之。真拜吏部侍郎。桧始拜相,制下,朝士相贺,先生有忧色曰:「奸人相矣!」及桧倡屈己许和之说,先生争甚力,又与张焘等廷争之。桧使所亲谕曰:「能曲从,两府地旦夕可至。」先生曰:「姜桂之性,到老愈辣。终不为身计,误国家。」卒不能屈。先生静默如不能言,及立朝论事,鲠峭无所顾避。帝每称曰:「卿可谓无忝尔祖矣!」

进士袁道洁先生溉(附师薛翁。)

袁溉,字道洁,汝阴人。少尝学于河南二程先生。举进士,免贡,避地州西山中。建炎初,群盗劫山,先生又避于金、房山谷间。王彦卿即其庐就学李靖兵法,先生谢不告,转徙山南。时进士类试宣抚司,或劝就试求官,先生曰:「官不可苟求也!」移居富顺,邻家薛翁以卖香自给,邻里莫详其趋步,先生以刺谒之,薜翁慢骂不应,先生固已疑之矣。积日屡造其门,薛翁喜而见之。先生与之纵论《六经》,薛翁曰:「子学已博,然寡要。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先生谨受教。薛翁喜,因以所学授之。自是先生所为益纯粹近古。由关至夏口,岳开府飞欲延致幕下,先生见面出,语所知曰:「岳公武人而泥古,难乎免矣!」因家于荆州,往来夷陵、秭归诸郡。与士大夫言,循循然,人知其厚德君子也。病作,殁于二圣寺,年七十,无子。先生学,自《六经》百氏,下至博弈小数,方术兵书,无所不通。于《易》、《礼》尤精邃,未尝轻以示人。乐善孜孜,盖天性然也。与王枢密庶故善,枢密家有伊洛遗书,先生欲傅未能。俄而枢密死,先生不远千里,从其诸子传录,书毕遽行。靖康后,天下兵荒甫起,乡社义兵所在聚保,先生累以奇计破贼。盖先生当需才之际,文章智略皆足以资世用,乃百不施一,竟以穷死,是可哀已!薛艮斋季宣,其高弟也,尝为之传,且曰:「先生以所学纂一文字,凡四类,曰理,曰义,曰事,其一则忘之矣。」(参《薛****集》。)

(梓材谨案:此传本艮斋所作先生传。少学于河南二程,则本之《艮斋学案》主一案语。第考《吕范诸儒》《苏季明传》云「诣二程受学」,二程谓小程子,盖以明道为大程,即以伊川为二程也。此二程则亦小程之谓耳。)

布衣焦公路先生瑗

焦瑗,字公路,山东人也。尝游伊川之门,以避地至鄞。高宪敏公、赵庇民、童持之辈以其所得共证明之,其所言多与杨氏合,于是日益请业,而吾乡之洛学遂日盛。《史忠定集》言:先生以布衣入钱塘,声称满朝。丞相赵丰公方振洛学,已起用和靖,汉上诸老,欲荐先生,力辞不可,丰公至尊礼之。已而先生来寓大涵之麓,居人颇藉藉道。先生家居必修容,虽见妻子不少惰,出与物接,动必中礼,后生辈多远之,而习为夷居之流者甚且非笑之,而先生不顾也。已而渐有从之者,望之俨然,即之温然,则已心折。及详叩其议论,则有大过人者,始皆愿附讲席,而信丰公之誉为不虚。及先生殁,而弟子遵其礼法,如先生无恙时。虽极贵显者,其容止庄敬,衣冠端严,人之见之,不问皆知其为先生弟子也。补

进士周先生纯明

周纯明,字全伯,澶渊人,都官长孺之子也。长孺受业康节,早卒,康节抚先生如子,教之读书,因为求昏于伊川。康节殁,先生从伊川卒业。丧其嫡母,又有所生母之丧,疑于为服为囗,伊川亦未决。康节之子伯温以问司马温公,温公答曰:「《杂记》:『有三年之练冠,则以大功之麻易之。』又云:『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虽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是先有丧而重有者,皆当别为服也。《曾子问》曰:『「并有丧,如之何﹖何先何后﹖」孔子曰:「其葬也,先轻而后重;其奠及虞,先重而后轻。」』所谓『遭同月』者也。今律令嫡继慈养诸母皆服齐衰三年,则固当同服,而设位则当于他所。盖《丧服小记》『妾祔于妾祖姑』,是其尊卑不可混也。」伯温以语先生,遵而行之。

孟先生厚

孟厚,字敦夫,洛人。从伊川,又为王氏学。举业特精,独处一室,粪秽不治。尝献书于伊川,伊川云:「孟厚初时说得也似,其后须没事生事。」一日,伊川语之曰:「子何不见尹焞、张绎﹖朋友间最好讲学。」然三公皆同齿也。先生见和靖曰:「先生令厚来见二公。若彦明固所愿见,如思叔莫不消见否﹖」和靖曰:「只不消见思叔之心,便是不消见焞之心也。」伊川之葬,门人畏党祸,莫敢至,独先生与尹、张、范棫、邵溥送焉。

冯东先生理

冯理,字圣先,汝州人,自号东居士。陈恬叔易为作志文,尹和靖再题其后。其子忠恕从和靖学,《涪陵记善》录者也。和靖称:东见伊川,曰:「二十年闻先生教诲,今有一奇特事。」伊川问之,曰:「夜间燕坐,室中有光。」伊川曰:「颐亦有一奇特事。」请问之,伊川曰:「每食必饱。」(参《伊洛渊源录》。)

范先生棫

范棫(云濠案:一作域。)洛阳人,程子门人。(参《儒林宗派》。)

(梓材谨案:《二程遗书》伊川祭文后载尹子曰:「先生之葬,洛人畏入党,无敢送者,故祭文惟张绎、范域、孟厚及焞四人。乙夜,有素衣白马至者,视之,邵溥也,乃附名焉。盖溥亦有所畏,而薄暮出城,是以后」云。)

博士谢先生湜

谢湜,字持正,金堂人。登元丰进士,官至国子博士。小程子之高弟也。着有《易记》。

谢山《答临川杂问》曰:谢湜于宋儒林中无所见,《尹和靖语录》云:「蜀人谢湜以所著《春秋》请正程子,程子答以更二十年方可讲此。」则当与刘绚同时,胡氏行辈稍后之矣。今观其书,亦无甚精蕴,以之备《春秋》一种可耳。湜尝赴京,先至洛见程子,问以何往,答曰:「将试学官。」程子曰:「求为人师而试之乎﹖」湜遂不行。事见《遗书》。则当以布终也。

李先生参

李参。

(梓材谨案:先生端伯之弟,学于伊川,尝集《程氏春秋说》,附见《武夷学案》茅堂传。)

征君谯天授先生定

谯定,字天授,涪陵人。不喜佛,后学易于郭氏。郭氏世家为南平,始祖在汉为严君平之师,盖象数之学也。先生后至京,闻伊川讲道于洛,特往见之,得闻精义,造诣深至,浩然而归。靖康初,中丞吕好问荐于钦宗,召为崇政殿说书,辞不就。高宗即位,许翰又荐。窭甚,与中贵人邻,馈以衣食不受;潜委金去,先生袖而归之。上将擢用,会金兵至,不果。复归蜀,爱青城大之胜,栖遁其中。蜀人敬礼,不敢名,称之曰谯夫子。后以《易》学授刘白水勉之、胡籍溪宪,而冯时行、张行成则得先生之余意者也。

(材材谨案:谢山《奉临川帖子二》云:「有及相随从而不得置之弟子者,如谯定之于程门是也。」是先生在程门私淑之列,于诸弟子当分别载之。然谢山于《刘胡诸儒》《序录》言籍溪与白水同师谯天授,于《赵张诸儒》言魏公尝从谯天授游,皆自先生以上溯伊洛,则先生固程门一大宗也。万氏《儒林宗派》固以先生为程子门人。)

翟先生霖

翟霖,正叔先生之徒也。尝送正叔西迁,道宿僧舍,坐处背塑像,正叔令转倚勿背,乃问曰:「岂以其徒敬之,故亦当敬邪﹖」正叔曰:「但具人形貌,便不当慢。」或因质此语龟山,曰:「孔子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盖象人而用之,其流必至于用人。君子无所不用其敬,见似人者不忽,于人可知矣。若于似人者而生慢易之心,其流必至于轻忽人。」

(梓材谨案:此段本在《龟山语录》,移以立传。)

承议赵先生彦道

赵彦道,程氏弟子。(参《儒林宗派》。)

(梓材谨案:先生盖字景平,取「王道平平」之义。有问答语,见《程氏遗书》。)

(云濠谨案:祁居之诵尹和靖之说云:「昔有赵承议从伊川学,其人性不甚利,伊川亦令看敬字。赵请益,伊川曰『整衣冠、齐容貌而已。』」承议当即先生。)

秘书唐先生棣

唐棣,字彦思,宜兴人。(云濠案:一作毗陵人。)官秘书丞。有《语录》一卷,见《遗书》。(参《伊洛渊源录》。)

畅先生大隐

畅大隐,字潜道,洛人。《遗书》第二十五卷即其所记也。《遗书》言先生「许多时学,乃方学禅」,是于此盖未有得也。(同上。)

范先生文甫

畅先生中伯合传。

范文甫、畅中伯二人,不详其名,见唐彦思《录》。(同上。)

舍人李先生处遯

李处遯,字嘉仲,洛人,见唐录。后为中书舍人,溺死维扬。(同上。)

林先生大节

林大节,不详其乡里、名字、行实,但《遗书》言其「虽差鲁,然所问便能躬行」,然则亦笃实之士也。(同上。)

张先生闳中

张闳中,不详其名字。有答书,见《伊川文集》。(同上。)

(梓材谨案:以上七先生,盖皆伊川之徒。)

待制邵****溥

邵溥,字****,百源之孙,子文之子也。进士第。靖康初,为户部侍郎。高宗践祚,以例贬官。绍兴中,复待制,宣抚川、陜。师事晁崇福。(梓材案:原文作「师事崇福十二父」,崇福盖晁子止从父咏之之道。奉祠崇福宫而终,故谓之崇福云。)诗文早有能声。有邵氏集十二卷。(参《郡斋读书志》。)

(梓材谨案:****尝及伊川之门。谢山《学案札记》云:「大宋受命之宝,建隆开基所创也。围城中,副留守邵溥取而藏之。张邦昌遣使奉迎大元帅于山东,以为献。」故《序录》言其「委蛇伪命」,则有媿于师门家学者矣。)

县令李囗囗处廉

李处廉者,永嘉令也。绍兴七年,以赃败,诏贷死,籍其资。论者以之攻伊川。(补。)

(梓材谨案:是条本系谢山《学案札记》,以之为传,列于小程子门人之末,亦瑕瑜不妨并见也。)

荆门门人(胡、周三传。)

文忠胡致堂先生寅(别为《衡麓学案》。)

参议胡茅堂先生宁(别见《武夷学案》。)

承务胡五峰先生宏(别为《五峰学案》。)

和叔家学

邢先生居实(别见《安定学案》。)

东平门人

通判何龟津先生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