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155

第155章 刘胡诸儒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2)

陆佑,字亦颜,侯官人也。以进士为主簿,寻为湖广南路宣抚司准备差遣,又任福建茶盐公事官,所至尽心职事,察冤狱,有惠政,不求荣进。或劝以治生者,笑而不答。其守身持家,不随俗为好恶,不顾人之是非,一准《礼经》。沈酣经学,笃信自守。闽中自古灵先生倡道,其后游、杨、胡三子得程氏之传,先生则自得之者也。东莱吕居仁入闽,福州诸子如李楠、林之奇、李樗辈,皆从游焉。居仁归浙,之奇辈无所卒业,适先生自楚中归,大喜,群造其门。居仁寄诗有云「时从陆丈人,共此一篇书」者也。里人乞为本州岛添差教授,叶石林以闻,从之,命下而卒,学者称为支离先生,其晚年所自署也。(补。)

附录

林少颖祭先生文曰:「嗟嗟先生,仕则不达,寿则不永。亦有以是为先生之恨者,是皆浅之为丈夫也!先生之志,尚友古人于千载之上,盖已得夫颜、曾之遗风。义理是非之分,辞受进退之节,皎然明白于世,而处常得终以死,在先生无一恨」云。观此,亦足以见其人之大概矣!(从黄氏补本录入。)

庶官方先德顺

方德顺,莆阳人。早以文行知名,一时诸公长者皆折辈行与交。绍兴初,尝召对,极论讲和不便,虽不合以去,而名闻益高。张忠献、折大参、曾侍郎、张给事、吕舍人皆深知之,仕竟不遭以卒。(参《朱子文集》。)

(梓材谨案:谢山《学案札记》:「方德顺,侯官人。吕东莱《祭林少颖文》有云『里居之良,若方若陆』,王厚斋《困学纪闻》引此,原注:『方德顺、陆亦颜。』陆为支离,方即先生,其名未详。」

献靖朱韦斋先生松(别见《豫章学案》。)

白水门人(马、程三传。)

文公朱晦庵先生熹(别为《晦翁学案》。)

成公吕东莱先生祖谦(别为《东莱学案》。)

籍溪门人(伊川三传。)

直阁魏艮斋先生掞之

魏掞之,字子实,初字符履,建宁人。尝师籍溪胡先生。登乡举,礼部不第,遂不复出,筑室读书,榜以艮斋,人称艮斋先生。干道中,诏举遗逸,力辞。陈相魏公俊卿雅知先生,招致甚力,乃以布衣陈当时之务,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学录。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追爵程颢、程颐,列祀典,不报。又请罢词赋空言,取人宜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亦不报。喟然叹曰:「上恩深如此,而吾德不足以感悟圣意!」遂丐去。会幸臣曾觌召还,复累疏谏,遗书陈魏公,责其不能救正,语甚切至,罢为台州教授。居家谨丧祭,重礼法。行古社仓,民赖以济。诸乡社仓自先生始。或訾其近名,则蹙然曰:「使夫人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病革,母视之,不巾不见。戒其子「勿以僧巫俗礼浼我。」素与朱文公游,趣向相同,召至,委以后事而卒,年五十八,赠宣教郎、直秘阁。

附录

幼有大志。少长,游郡庠,事胡公宪,奇之。已而从乡之儒先长者游。间适四方,又尽交其先达名士。于是闻见日广,而声称日益大。

于学无不讲,而尤长于前代治乱兴衰存亡之说,以及本朝故事之实,皆领略通贯,识其大者。平居论说,听者悚然。

故相赵忠简薨海上,归葬常山。衢守章杰雅怨忠简,又希秦桧意,逮系其家人,劾治甚急,人畏其凶虐,无敢议者。先生适客衢,独慨然以书谯杰,杰亦不能害也。

先生谏曾觌事,又以书切责陈魏公。魏公亦不堪,乃因其告归,罢为台州教授。觌时至龙山已久,侯先生去,然后入。

朱子记先生赠告后曰:掞之本以白衣召见,天子悦之,擢为学官。在职未几,数上书论政,以至力遏近幸之不当进者,遂不自安而告归,以卒。上则初未始厌其言也,越五年而眷念不忘,咨嗟悯悼,锡命追荣如此。呜呼,伟哉!甚盛德也。所以感人心而厉臣节,为何如邪!因书所记,并刻于石,以答扬先帝之光训,俾弥亿万年不坠于地。是则不惟圣子神孙永有观法,而任事之臣,有志之士,亦得以称诵道说,更相勉励,而益劝于忠谠云。

张釆谨案:君子难进易退,大约绰有余地。若待上厌而始归,则斥逐随之矣。功名中一辈所以昧昧尔!

文公朱晦庵先生熹(别为《晦翁学案》。)

朝奉刘恒轩先生懋

刘懋,字子勉,建阳人。从刘屏山、胡籍溪学,以文林郎奉祀,以朝奉大夫致仕。学者称恒轩先生。文简公爚,其子也。

县令邵先生景之

邵景之,字季山,古田人,横渠弟子彦明之侄。早负文名。登第后,摄教建宁,受业于籍溪胡氏之门,官止莆田令。先生幼丧母,事继母以孝闻。所著有《玉坡集》。(参《姓谱》。)

县令方先生耒(见下《屏山门人》。)

屏山家学

忠肃刘先生珙

刘珙,字共父,崇安人,安抚使子羽之子也。生有奇质,从季父屏山先生学。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监绍兴府都税务。请祠归,杜门力学,不急仕进。后历礼部郎。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议,先生不至,桧即讽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大宗正丞。累迁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出知潭州、湖南安抚使。终建康府、江东安抚使、行宫留守。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草遗奏言:「恭、显、伾、文,近习用事之戒。今以腹心耳目寄之此曹,朝纲以紊,士气以索,民心以离,咎皆在此。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既又手书与南轩、晦翁诀,皆以未能为国雪雠为恨。卒,年五十七,赠光禄大夫,谥忠肃。先生事继母以孝闻。功缌之戚,必素服以往。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如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附录

南轩《与朱元晦书》曰:共父,今日达官似皆不逮之,忧患中正宜进德。此有赖于兄,爱之尤深,责之尤重。(补。)

祖望谨案:是时共父以忧归。

又曰:前书劝共父廉虚,使人得以自尽,人才大小皆有用处。而报书谓到江上尤不见有人才,窃惧此语。天下事岂独智力能办﹖通都会邑,岂无可器使者﹖恐吾恃聪明以忽之,彼无以自见耳。若当大任,实有所妨。望兄其以此意开广之。(补。)

从事刘七者先生玶

刘玶,字平甫,屏山之子。仕为从事郎。自号七者翁,每与朱晦庵诸名贤倡和,有《诗集》十卷。(参《姓谱》。)

(梓材谨案:先生,少传公子羽之幼子也。以公命,为屏山先生后,娶范直阁如圭之女。)

附录

朱子《与平甫书》曰:学问之道,不在于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自退听矣。久久用力于此,庶几渐明,讲学始有力也。(补。)

又曰:大率有疑处,须静坐体究,人伦必明,天理必察。于日用处着力,可见端绪,在勉之尔。(补。)

屏山门人

文公朱晦庵先生熹(别为《晦翁学案》。)

朝奉刘恒轩先生懋(见上《籍溪门人》。)

县令方先生耒

方耒,字耕道,莆田人也。曾祖元寀,曾共学于伊川;从父翥,则王信伯之私淑也。先生为南轩之客,亦与朱子共讲学。(云濠案:一本云:「少孤贫苦学,游建安,参谒朱子。干道中登第,为善化尉。」)以直道待南轩,在幕府中无阿辞。南轩尝曰:「友朋之足与共死生祸福者,耕道也。」已而以先生与游九言并荐为属,曰:「是二人能攻臣过者。」官终连江令。后村以先生置朱、张弟子之列,非也。观勉斋跋先生遗墨,则可见矣。先生有弟曰禾,亦讲学。(补。)

(梓材谨案:方耕道有二:一名畴,弋阳人;一名耒,莆田人。谢山始并为一人,而立之传,云:「从横浦、籍溪、澹庵、屏山游。」既复抹而分为之传,于弋阳耕道传云「从胡文定父子、张横浦诸公游」,于是传云「与朱子共讲学」。籍溪为文定从子,与屏山皆朱子师。弋阳耕道既从胡氏游,则莆田耕道必屏山门人,而与朱子同学矣。)

隐君黄谷城先生铢(附门人陈以庄。)

黄铢,字子厚,建安人也。隐居不仕,从刘屏山游。屏山门下,朱子最为大儒,而先生亦其眉目也。屏山殁,遗文散落,晦翁与先生雠校以传。固穷而卒,所著有《谷城集》五卷,朱子序之,谓其文学太史公,诗学屈、宋、曹、刘,隶、古皆得魏晋以前笔意。而西山《后序》述其诗曰:「先生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又曰:「私意苟未克,放心何由驯!」此不媿为屏山之徒矣。有高弟曰陈以庄,字敬叟,其甥也,亦工诗。(修。)

总领詹元善先生体仁(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陆氏门人

提举林三山先生之奇

李和伯先生楠

李迂斋先生樗(并见《紫微学案》。)

恒轩家学(伊川四传。)

文简刘云庄先生爚

侍郎刘先生炳(并见《沧洲诸儒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