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178

第178章 晦翁学案(下)(5)

黄樵仲,字道夫,龙溪人,御史预之孙,号敬斋。登淳熙第。居家每旦率子弟衣冠见家庙,退则默坐终日,饮食衣服不求鲜美。居丧三年,人未尝见其有笑容。乡里有为非者,恐先生知之。朱文公守漳,礼延入学,牒云:「器资浑厚,操履端方。杜门读书,不交权利。乡闾有识,莫不推高。若以礼请,屈居教导,必能使诸生观感而化,有所兴起。」及讲小学,文公每称善。初尉永福,再调汀州录参,咸有善绩。自书于屏云:「俸薄俭亦足,官卑清自尊。」有《礼记解》、《小学口义》行于世。

侍郎陈先生景思

陈景思,字思诚,弋阳人。丞相文正公康伯之孙也。用丞相恩补承奉郎,仕至朝请大夫、直焕章阁,迁太府卿,兼夏官侍郎。先生竞朗通达,而以门阀自畏。问学师友,出于嗜欲。水心客钱塘,不择晨暮过从。为僚于徐,夜失睡者再三。朱文公在建安,接牍续简无旷时。时攻伪日峻,士重足不自保,浮薄者以时论相恐喝,先生每为所亲正说不忌。与文公书,具言其无他。文公答曰:「其然!其然!韩丈于我本无怨恶,我于韩丈亦何嫌猜乎!」所亲见之,意大折。道学不遂废,先生之力为多。(参《叶水心集》。)

晦翁同调

宣简赵先生不息

赵不息,南塘之祖也。雅敬朱子,云:「某恨见公晚。自见公,从始至末,无一语为无益,以是敬之。今观其行,尤合。」因上疏请用之,又乞赐南轩张子谥。累官大宗正,封崇国公,谥宣简。(补。)

(梓材谨案:先生名当从《宋史》《宗室传》作不,其字仁仲。为忧之古文,字当作,因而传写为。盖取「仁者不忧」之义。嗣濮王宗晖曾孙也。绍兴二十七年登第。然《宗室世系表》已误作不息。又载长子善临,善临子汝训、汝諿、汝诂、汝淡、汝铛。汝淡、汝铛即汝谈、汝就之囗也。)

教授刘孝敬先生靖之

知州刘静春先生清之(并为《清江学案》。)

文节刘后溪先生光祖(别为《丘刘诸儒学案》。)

晦翁家学(杨、胡三传。)

中散朱先生塾(附子鉴。)

朱塾,字受之,文公长子。从吕东莱学,以荫官将仕郎。早卒,赠中散大夫。子鉴,字子明,官奉直大夫、湖广总领。(参《姓谱》。)

朝奉朱先生埜

朱埜,字文之,文公次子。以荫补官,历朝奉郎。(同上。)

侍郎朱先生在(附孙浚。)

朱在,字敬之,文公季子。以恩补承务郎,历官至工部侍郎。侍经筵,日读父《四书》。玉音访问不已,因请黜杨雄,乞以二程、张载从祀,帝嘉纳之。孙浚,字深源,累官吏部侍郎,死节。(同上。)

(梓材谨案:谢山《学案札记》引叶绍翁曰:「考亭子在趋媚时好,遂阶法从,

视其父异矣。」)

朱小翁先生洪范(别见《介轩学案》。)

晦翁门人

文节蔡西山先生元定(别为《西山蔡氏学案》。)

文肃黄勉斋先生干(别为《勉斋学案》。)

文定李宏斋先生燔

文宪张主一先生洽(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朝奉辅传贻先生广(别为《潜庵学案》。)

辅先生万(别见《潜庵学案》。)

通直陈潜室先生埴(别为《木钟学案》。)

文修叶西山先生味道(别见《木钟学案》。)

主簿杜南湖先生煜

杜方山先生知仁(并为《南湖学案》。)

隐君蔡节斋先生渊

运干蔡复斋先生沆(并见《西山蔡氏学案》。)

文正蔡九峰先生沈(别为《九峰学案》。)

文安陈北溪先生淳(别为《北溪学案》。)

陈后之先生易(别见《北溪学案》。)

吏部廖槎溪先生德明

通判李果斋先生方子(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州判余先生元一

漕帅赵先生师恕(并见《勉斋学案》。)

安抚赵先生崇宪

朝散赵节斋先生崇度(并见《玉山学案》。)

文节赵章泉先生蕃

郡守宋先生之源

特奏刘先生黼

许先生子春(并见《清江学案》。)

忠肃彭止堂先生龟年

知州赵先生善佐

****溪先生巽

学博潘先生友端

胡季随先生大时(并见《岳麓诸儒学案》。)

朝奉王定庵先生瀚

县令王先生洽

侍郎詹先生仪之

尚书李先生大同

周先生介

府判邹先生补之

黄先生谦

忠简王浑尺先生介(并见《丽泽诸儒学案》。)

吕先生乔年(别见《东莱学案》。)

教授高先生松(别见《止斋学案》。)

傅先生定(别见《说斋学案》。)

文靖舒广平先生璘(别见《广平定川学案》。)

通判傅曾潭先生梦泉

判军孙烛湖先生应时

进士诸葛先生千能

进士周先生良

包克堂先生扬

包先生约

包先生逊

知军石先生斗文

侍从石先生宗昭

喻先生仲可

赵先生师

直阁赵先生师雍(并见《槐堂诸儒学案》。)

(梓材谨案:晦翁弟子綦繁,自别见诸《学案》外,百余人并入《沧洲诸儒学案》。)

晦翁私淑

宣献楼攻媿先生钥(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正肃吴先生柔胜(父口。)

吴柔胜,字胜之,宣城人。幼听其父讲伊洛书,,知持敬之学。淳熙中进士,调都昌簿,差嘉兴教授。御史汤硕劾其救荒浙右,擅放田租,为赵汝愚收人心,且主朱氏之学,不可为师儒,自是闲居十余年。嘉定初,历国子正,以晦庵《四书》与诸生诵习,于是士知趣向。后以秘阁修撰奉祠。卒,谥正肃。(参史传。)

特奏陈先生缜(附子口、孙口。)

陈缜,字德容,罗源人。淳质有守,毅然任道。少慕伊洛、考亭之学。屡试礼部,独以正心诚意为说,俱见黜。后对时务擢第,廷试复如初,始终发明伊洛、考亭之旨,孝宗擢特奏第一。时淳熙八年也。子孙世其家学。(参《道南源委》。)

献肃柴南溪先生中行(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文靖魏鹤山先生了翁(别为《鹤山学案》。)

学录詹流塘先生初(别见《勉斋学案》。)

堂长蔡白石先生和(别见《北溪学案》。)

文节李贯之先生道传(别见《刘李诸儒学案》。)

常博李先生大有(别见《东莱学案》。)

秘丞谢梦颐先生梦生(别见《木钟学案》。)

迪功陈先生均

陈均,字平甫,兴化人,俊卿从孙。安贫力学,以累举当奉大对,不就。参稽宋史及司马《稽古录》、徐氏《国纪》、李氏《续通鉴长编》诸书,用朱子《纲目》义例,提要备言,辑成《宋编年举要》、《备要》二书,起太祖建隆庚申、迄宁宗嘉定甲申,凡八十八卷。端平初,时宰言于朝,下福州取其书,赐迪功郎,不受。(补。)

(云濠谨案:宋陈均有二:一先生,为朱子私淑:一字子公,平阳人,以秘阁修撰致仕,真西山门人,为朱子三传弟子,见《西山真氏学案》。)

学士赵庸斋先生汝腾

赵汝腾,字茂实,宗室子,居福州。宝庆初举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尝入奏,言前后奸谀兴利之臣,甚切直,拜翰林学士。后辞归,累召至阙,复以翰林学士承旨知泉州、知南外宗正事。卒,赠四官。(参《姓谱》。)

(梓材谨案:先生号庸斋。亦有南塘之称,与朱子门人文懿汝谈之号同。又案:何北山有《缴回太守赵庸斋诗》,盖先生知婺州时尝荐北山与王正叙也。)

克斋门人

主簿杜南湖先生煜

杜方山先生知仁(并为《南湖学案》。)

宣简家学

文懿赵南塘先生汝谈(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知州赵懒庵先生汝谠(别见《水心学案》。)

正肃家学

参政吴退庵先生渊

丞相吴履斋先生潜(交见《槐堂诸儒学案》。)

朱学续传

奉直方先生镕(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隐君赵江汉先生复(别见《鲁斋学案》。)

司法余桃谷先生季芳(别见《介轩学案》。)

御史俞默翁先生浙

俞浙,字季渊,新昌人也。以开庆进士,历官御史。初为贾似道所排,其后王爚引而入台,而论者谓王私其乡人,先生亦以三疏时事不报求去。改官大理少卿,不就。宋亡,杜门讲学,宗师朱子,学者称为致曲先生。(云濠案:《学案》底本别传云:「先生私淑朱子之学,笃行寡言,庄重介洁,宋亡,杜门著书,学者称为默翁先生。」)所著有《六经审问》、《离骚审问》、《韩文举隅集》。宋之南也,浙东儒学极盛,而越中独少。李庄简公后,惟新昌石子重、石天民、石应之、黄文叔、吕声之、吕冲之,其眉目也。姚江孙烛湖师象山,孙伟夫师水心,山阴胡达材兄弟亦师象山,而诸葛诚之往来诸儒之间。韩蕺山父子继起,世守刘子澄之教。其后上虞刘习甫学于何氏,唐忠介学于牟氏,而先生复出于新昌,最为有光,黄东发、陈本堂皆重之。(补。)

州判熊天慵先生朋来(附子太古。)

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咸淳进士。元世祖求宋遗士,而雅重进士,以状元王龙泽为南台御史。先生与龙泽同榜,声名不相下,然不肯表襮苟进,隐居州里,生徒受业者常百人。取朱子《小学》书提其要领,示之学者。与人谈经义,日益不倦。用治书侍御史王构荐,连为闽海、卢陵教授。所至考古篆籀文,调律吕,协歌诗,以兴雅乐,制器定辞,必则古式,远近师宗之。晚以福清州判官致仕。延佑设科,行省争请为考官,先生以应试者大半皆及门,不赴。其后江浙、湖广率卑辞致礼,先生始往应其请。及对大廷,所选士居天下三之一。初,先生以《周礼》首荐乡郡,而元制《周官》不与设科,治《戴记》者尤鲜,先生屡以为言。盖先生之学,诸经中《三礼》尤深,是以当世言《礼》学者咸推宗之。至治中,英宗始亲祀太庙,锐意制礼作乐,学士元明善以先生荐,未及召而卒,年七十八。有《经说》七卷。子太古,字邻初,举至顺二年乡荐,官江西行省员外郎。晚隐槠山,著书以老。(从黄氏补本录入。)

(梓材谨案:黄氏补本,熊先生朋来列《胡熊诸儒学案》,俞先生琰列《李俞诸

儒学案》,谢山《序录》并无其目。以皆为朱学,入是卷。)

隐君俞石涧先生琰

俞琰,字玉吾,吴郡人。生宋宝佑间,以辞赋称。宋亡,隐居著书,自号林屋山人。精于《易》。世之言《图》、《书》者,类以马毛之旋、龟文之坼。独先生持论谓:《尚书》《顾命》「天球、《河图》在东序」,《河图》、天球并列,则《河图》亦玉也,玉之有文者尔。昆仑产玉,河源出昆仑,故河亦有玉。洛水至今有白石,《洛书》盖石而白、有文者。其立说颇异。尝着《经传考证》、《读易须知》、《六十四卦图》、《古占法》、《卦爻象占分类》、《易图合璧连珠》等书,潜心三十余年,惜其书无存。惟《周易集说》十三卷,而以《易图纂要》、《易外别传》附焉,武宗至大二年门人王都中为之刊行。所居傍石涧,学者称为石涧先生。(同上。)

周易集说自序

《周易集说》者,集诸说之善而为之说也。曷为善﹖能明三圣人之本旨则善也。夫《易》始作于伏羲,仅有六十四卦之画而未有辞;文王作《上下经》,乃始有辞;孔子作《十翼》,其辞乃备。当知辞本于象,象本于画;有画斯有象,有象斯有辞。《易》之理尽在于画,讵可舍六画之象而专论辞之理哉!舍画而玩辞,舍象而穷理,辞虽明,理虽通,非《易》也。汉去古未远,诸儒训解,多论象数,盖亦有所本。至魏王弼以老、庄之虚无倡于前,晋韩康伯又和于后,圣人之本旨遂晦。沿袭至唐,诸儒皆宗之。太宗诏名儒定《九经正义》,于《易》则取王、韩,而孔颖达辈以当时所尚,故虽其说未尽善,亦必为之回护。由是二三百年间,皆以虚无为高。至宋,濂、洛诸公彬彬辈出,一埽虚无之弊,圣人之本旨始明。奈何世之尚占而宗邵康节者,则以义理为虚文,尚辞而宗程伊川者,则以象数为末技,而程、邵之学分为两家,羲画、周经亦为两途,遂使学者莫之适从。逮夫紫阳朱子《本义》之作,发程、邵之未发,辞必归于画,理不外于象,圣人之本旨于是乎大明焉。琰幼承父师面命,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长与朋友讲明,则又有程、朱二先生所未言者,于心盖不能无疑,乃历考诸家《易》说,摭其英华,萃为一书,名曰《大易会要》,凡一百三十卷。不揣固陋,遂自至元甲申,集诸说之善而为之说,至元贞丙申而后成,凡四十卷,因名为《周易集说》云。

庸斋续传

秘书赵大蓬先生必晔

赵必晔,字伯炜,晋江人。濮安懿王八世孙,补承务郎。怅望中原,怀古赋诗,慨然有祖逖之志。从益王至永嘉。蒲寿庚为福建、广东安抚使,发舟航海,次泉州港口。寿庚作乱,以田真子降元,先生逃村。真子遣兵勒还草降表,先生誓必死,持匕首自刺。吉甫抱哭曰:「我愧死!万万不能复见子矣。」张世杰回兵围城,寿庚尽杀宗室,缚先生将斩之,录曹参军吴伯厚以计出之,遂居泉之东陵。(参《姓谱》。)

(梓材谨案:吴礼部序陈监丞众仲《安雅集》序云:「君之学,得于外舅赵大蓬名必晔者为多。必晔,庸斋汝腾之孙,有学行。君早从指授,故前辈渊源,尤所习闻。」则先生之家学可见矣。《宋史》《宗室世系》,自濮安懿王历建孝良王宗盖、安康郡公仲邮、豫章侯士澸、直秘阁不敌、善绰、汝腾,凡七世。汝腾子崇堂,崇堂子必。「

」盖「晔」字之囗。又案:先生官至秘书。宋潜溪云:「南塘赵氏之孙,二陈之外王父也。」故谢山于陈众仲谓其先世得于赵南塘云。)

默翁门人

隐君黄先生奇孙(别见《潜庵学案》。)

石涧门人

清献王本斋先生都中(别见《鲁斋学案》。)

大蓬门人(庸斋三传。)

县尹陈先生仁伯

陈仁伯,莆田人,官同安尹。莆田之先达有二陈焉,一则先生,一则国子丞众仲,皆以文鸣于时,实兄弟也。其学出于南塘赵氏。(参《宋文宪集》。)

监丞陈先生旅(别见《草卢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