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208

第208章 龙川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4)

喻民献,原名汝方。义乌人。与从子入太学为诸生。同甫为其母夫人王氏志云﹛u夫人最爱幼子汝方,勉使为学。」又谓「汝方能以学问自见于乡里」云。(参《龙川文集》)。

签判喻芦隐先生

喻,字伯经,原名宏,义乌人。其从父民献,首从同甫,群从数十人偕焉。登庆元己未进士第,累迁隆兴观察推官,签书镇南节度判官。请祠而归,筑室夫人峰下,曰芦隐。着有《芦隐类稿》五十卷,《随见类录》二百卷。当干道、淳熙闲,朱、张、吕、陆四君子皆谈性命而辟功利,学者各守其师说,截然不可犯。陈同甫崛起其旁,独以为不然。且谓「性命之微,子贡不得而闻,吾夫子所罕言,后生小子与之谈之不置,殆多乎哉!禹无功,何以成六府﹖《干》无利,何以具四德﹖如之何其可废也!于是推寻孔、孟之志,《六经》之旨,诸子百家分析聚散之故,然后知圣贤经理世故,与三才并立而不废者,皆皇帝王霸之大略。明白简大,坦然易行。」人多疑其说而未信。先生独出为诸生倡,布磔纲纪,发为词章,扶持而左右之,使同甫之门,恶声不入于耳,皆其功也。同甫再下诏狱,先生与同志极力营解,卒得出之。(修。)

县丞喻梅隐先生南强

喻南强,字伯强,之从弟也。其父直方,以先生与陈同甫类,俾从之游。时著录牒者,岁数千百人。先生周旋其闲,独能探深索隐。语移日,精锐锋起,同甫曰:「伯强凛然可畏也。」庆元中,入太学,为富阳尉,转缙云丞。卒年七十一。同甫之得罪也,先生义形于色,骂其同门,言:「先生无辜受祸,吾曹为弟子,当怒发冲冠,乃影响昧昧,是得为士类邪!」走东瓯,见叶水心诉冤。水心曰:「子真义士也。」即秉笔为作书数通。先生又持走越,袖见诸台官,诵言无忌,卒直同甫之冤。其为文善驰骋,下笔数千言,不烦绳削而自合。大篇短章,恣人取去,不甚爱惜。惟存《梅隐笔谈》十四卷。(修。)

(梓材谨案:万氏《儒林宗派》:「陈氏学派有喻、喻南强。」今据《学案》原表,与南强之外,又有喻宏、喻宽。案传,原名宏,是一人也。《中庸》「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则宽即南强无疑。同甫志喻夏卿墓云:「孙男九人。」有有宽,而无南强,可证也。)

吴先生深

吴深,全归子,思齐祖。其先居处之丽水。先生有奇才,同甫以子妻之,遂家永康。

林先生慥

林慥,永康人。(补。)

陈先生颐

陈颐,永康人。尝从同甫游。

钱先生廓

钱廓,字叔因,浦江人。沈静和雅,语如不能出诸口,同甫甚嘉之。初,先生之兄抑任家事,督先生以学,而一钱不以假之。或言汝兄私自为计,则怒曰:「汝离间我友昆邪﹖兄爱我者也。」其于货币,不以婴心;科举之事,亦不甚习也。独求有得于学。其卒也,叶水心甚惜之。(修。)

郎先生景明(父鹏举)

郎景明,永康人。其父鹏举,与郑文肃公善。(修。)

(梓材谨案:先生之父名翥,鹏举其字也。遣先生从同甫游。卒年四十七,同甫为志其墓。)

方先生坦

方坦,浦江人。同甫尝云:「坦从予游,一日,其父来视坦,每进见予,亦若诸生然。」其恭而笃于教子如此。(修。)

陈先生桧

陈先生猛(合传。)

陈桧,缙云人,章侍郎服之甥,与其弟猛同学于龙川者也。(修。)

金先生潚

金潚,字伯清,金华人。从同甫游。

凌先生坚

凌坚,浦江人。孤童力学,其母何氏督之曰:「吾之不死以待汝者,欲持以见汝父于地下也。」先生感奋,卒能以学行自见。同甫患难,先生每关切相奔走云。(修。)

何先生大猷

何大猷,字少嘉,义乌人,同甫之妇弟也。同甫在狱,营救不爱其力。浙江风涛之险,一日往返两涉之,几至覆溺。尝曰:「吾未知前辈所谓不传之学安在,而敢自弃乎﹖」同甫又称其事母孝,事兄敬,而行甚醇谨云。(修。)

太学刘先生范

刘范,金华人,太学诸生。原名渊。(云濠案:龙川志先生父和卿墓云:「金华刘范,十年前名渊,尝与二三子从予学。有声三舍闲,同甫称其顷刻不辍于学。(修。)」)

徐先生硕

徐硕,永康人。务学不辍,其文日进。(修。)

孙先生贯

孙贯,字冲季,永康人。从事于王霸之学甚锐。年二十三而卒。同甫率门人庐任、徐硕、周扩、吕约、周作、喻宏、喻宽、何凝、胡括、钱廓、方坦临其葬而铭之。(修。)

章先生湜

章先生涛(合传。)

章先生渭(合传。)

章先生海(合传。)

章湜,永康人,侍郎服之子也。与其兄涛、渭、海俱从学于龙川。初,同甫微时,声名未立,侍郎首识之,即令诸子从学,而先生为叔父后。(补。)

楼先生应元(父民范。)

楼应元,东阳人也。父民范,工诗文,与同甫善。先生亦工诗文。(补。)

胡先生括

胡括,永康人。同甫谓其可与共学。(修。)

章先生椿

章先生与(合传。)

章先生允(合传。)

章椿,永康人。龙川志其母田氏墓云:「始余于送往事居之礼,缺然未知所图,托于讲授,以自衣食,而章氏之子椿,实左右之。明年其弟与、允相继至。」(参《龙川文集》。)

周先生扩

周扩,永康人。龙川尝铭其母黄氏墓。(同上。)

吕先生约

吕约,永康人。龙川志其母夫人夏氏墓云:「又赞吕君教其前母之子约,必使自见于士林。」(同上。)

庐先生任

周先生作(合传。)

何先生凝(合传。)

(梓材谨案:三先生并龙川门人。见上《孙先生贯传》。)

领卫厉先生仲方

丁少詹先生希亮(并见《水心学案》。)

教授陈先生刚(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王氏门人

提举彭先生仲刚(别见《丽泽诸儒学案》。)

吴氏家学(季节四传。)

知军吴松渊先生邃

吴邃,永康人。全归子,思齐父。累官知广德军。学者称为松渊先生。

松渊家学(季节五传。)

县丞吴全归先生思齐(附从父天泽。)

吴思齐,字子善,永康人,松渊先生子。先生少颖悟,效父为古文,即可诵,季父国子监丞天泽器之,悉授以所学。由任子入官,监临安府新城税。后调为嘉兴丞。数以书与用事者,言「贾似道母丧,不宜用卤簿」;又言「御史俞浙,以论谢堂去职。宰相附贵戚,塞言路,如朝廷何」!凡所为,要以直遂其志,第知有是非,不知有毁誉祸福也。宋亡,隐浦阳,家无儋石之储。有劝之仕者,辄谢曰:「譬犹处子,业已嫁矣!虽冻饿不能更二夫也。」所善惟方凤、谢翱,相与放游山水闲。登严陵山,恸哭西台,自号全归子。学者尊其行,争师之。年六十四,手编圣贤顺正考终之事,曰《俟命录》。《录》成,赋诗别诸友,遂卒。

全归讲友

文学方存雅先生凤(附子樗。)

方凤,一名景山,字韶父,浦阳人。生有异材,常出游杭都,尽交海内知名士。将作监丞方洪奇其文,以族子任试国子监举,上礼部,不中第。主合门舍人王斌家,教其二子大、小登。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学。未几,宋亡。先生自是无仕志,益肆为汗漫游。一日,复游杭。大登为暹国臣,奉使上国,相持泣下。先生欲与俱行,人劝止之。先生善《诗》,通毛、郑二家言。晚遂一发于咏歌,音调凄凉,深于古今之感。临没,属其子樗,题其旌曰容州,示不忘也。尝谓学者曰:「文章必真实中正,方可传。他则腐烂漫漶,当与东华尘土俱尽。」性不喜佛、老。读《唐傅奕传》,壮其为人,摭奕后辟异教者数十事,题之曰《正人心》。书尚未完。他所著诗三千余篇,曰《存雅堂稿》。黄晋卿、吴立夫、柳道传诸文章家皆出其门。樗,字寿父,亦精于诗。(参《浦阳人物记》。)

参军谢晞发先生翱(父钥。附门人吴贵。)

谢翱,字皋羽,长溪人。父钥,通《春秋》,先生世其学。试进士不中。倜傥有大节。会文丞相天祥开府延平,长揖军门,署谘事参军。已复别去。及丞相被执以死,先生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有严子陵钓台,先生设丞相主,再拜伏酹,号恸者三,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阕,竹石俱碎。性嗜佳山水,雁山鼎湖、蛟门候涛、沃洲天姥、四明金华洞天,搜奇抉秘,即着游录。游倦,辄憩浦阳江源,及睦之白云村,寻隐者方韶父凤,吴子善思齐,昼夜吟诗,不自休。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至元甲午,去家武林西湖上。明年,肺疾作,濒死,属其妻曰:「吾去乡千里,交游惟方韶父、吴子善最亲,慎收吾文及吾骨授之。」已而韶父等至,瘗之子陵台南,以文稿殉,伐石表之曰:「粤谢翱墓。」无子,其徒吴贵祠之月《纪赞》一卷,《楚辞芳草图补》一卷,《宋铙歌》、《鼓吹曲》各一卷,《睦州山水人物古迹记》一卷,《浦阳先民传》一卷,《天地闲集》五卷,《东坡夜雨句图》一卷,《浙东西游记》九卷。(参《宋文宪集》。)

全归门人(季节立传。)

黄田居先生景昌

黄景昌,字清远,浦江人。从方凤、吴思齐、谢翱游,通《五经》,自号田居子。(从黄氏补本录入。)

方氏门人

文献黄文贞先生溍(别见《沧州诸儒学案》。)

贞文吴渊颖先生莱

吴莱,字立夫,浦江人。集贤大学士直方子也。生有奇质。四岁,母盛口授《孝经》、《论语》,辄成诵。七岁,能属文。族父幼敏家多书,公往私挟一编归,尽夜读竟。又复往易,幼敏知而视之,乃《汉书》也。幼敏指《谷永杜邺传》曰:「汝能记是,当不汝责。」先生琅琅诵之,不遗一字。幼敏以为偶熟此卷,三易他编,尽然。因悉出藏,尽使读之。方韶父见而叹曰:「明敏如此子,虽汝南应世叔不是过也。」悉以所学授焉。自是益博极群书,至于制度沿革、阴阳律历、兵谋术数、山经地志、字学族谱之属,无所不通。延佑七年,以春秋举上礼部,不合,退居深袅山中,益穷诸经之说,所造愈精,著述甚多。(云濠案:元史本传:「先生着有《尚书标说》六卷、《春秋世变图》二卷、《春秋传授谱》一卷、《古职方录》八卷、《孟子弟子列传》二卷,《楚汉正声》二卷、《乐府类编》一百卷、《唐律删要》三十卷、《文集》六十卷。他如《诗传科条》、《春秋经说》、《胡氏传证》皆未脱稿。」)宋景濂、胡仲子皆尊师之。至元六年卒,年四十四。门人私谥曰渊颖先生,再谥贞文。(百家记。)

文肃柳静俭先生贯(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黄田居先生景昌(见上《全归门人》。)

谢氏门人

黄田居先生景昌(见上《全归门人》。)

吴氏门人(存雅再传)。

文宪宋潜溪先生濂

教授胡长山先生翰(并见《北山四先生学案》。)